武汉大学通信工程排名(专访武大为天坑专业)

“基础学科被认为是‘天坑’专业,被避之不及。”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

“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

几天来,让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始料未及的是,因为自己在招生即将结束时有感而发,在招生群内给家长考生写下的一段文字迅速出圈,他也成为全国众多网友关注的焦点。

电话被媒体打爆,网上热议不断,有人为其中的理性分析点赞,也有人质疑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无论专业冷热,奋斗才能成就强国一代。”7月4日,邓红兵教授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面对面采访,还原一位80后学者对于青年学子专业选择与成长成才的观察与思考。

武汉大学通信工程排名(专访武大为天坑专业)(1)

又轻松又挣钱的专业根本不存在

邓红兵教授介绍,这个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的“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是在湖北宜昌招生结束后返回学校的路上写的。

因为招生中的一些见闻让邓红兵有些感触,他就在手机上敲了几段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然后发到了招生的家长和学生小群里,引起了一些共鸣,有人转发后扩散了出去,“不是一篇正式的文章,完全没想到会弄出这么大动静。”

从去年夏天开始,作为专业老师,邓红兵教授参与到学校招生季的宣介工作,接触的家长数以百计,“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挣钱多”等成为家长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把每个专业都用钱来衡量”。

他渐渐了解到,在网上、在家长们中还流行着“天坑”专业的说法。“生化环材”即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专业,被戏称为“天坑专业”,原因是这些专业学习难度大,缺乏就业竞争力,到生产一线多,收入也偏低。

到底有没有“天坑专业”?

邓红兵分析,“这里有家长和学生的社会性浮躁心理,其中也有很多对冷专业的误解。”

“生化环材”其中的环境专业,正是邓红兵教授的研究领域,他以自己的亲历现身说法。

1999年,邓红兵走进武汉大学校门时,是被调剂到环境科学专业的。他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一度想复读,辅导员做了工作之后他才渐渐安下心来,静心投入进去。很快邓红兵就找到了感觉,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而今已是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还是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邓红兵说,这几年自己带的研究生就业起薪基本都在20万元左右,而企业三四十万元的收入都不一定能吸引到自己的博士生;而自己所在院系走出的学子中,有大批的长江学者、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才、上市公司的老总,“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对所谓天坑专业最好的反驳。”

“其实,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邓红兵教授说,学习和工作,没有轻松的,又轻松又挣钱的专业根本不存在。家长们只看到职业薪水高的风光,根本不了解他们背后的付出。

针对网上的一些质疑,邓红兵教授回应,并不是反对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自己的初衷主要是想告诉家长,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给孩子多一点自主权,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心去选专业;而且一窝蜂地扎堆选报热门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一定就很好。

同时对学生而言,进了学校不管什么专业都要好好学,学得不好,没有哪个专业可以躺平赚钱。这位近年来直接参与了教学管理的教授痛心的是,一些学生考上了名校好专业,以为就进了保险箱,沉迷玩游戏而挂科被退学的每年都有人在。

让他高兴的是,这两天,网络和媒体上支持的声音似乎更多,“这样的关注和讨论也是一次明辨和科普”。他不断接到一些校内外同行教授的点赞鼓励,收到年轻学子填报志愿反馈信息:有人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坚持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有人坚定了外界认为“冷门”专业的学习信心。

邓红兵常常以武汉大学知名校友、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举例:从学习阶段开始,雷军刻苦到很多人无法想象,他的专业成绩一直是第一,很多当时写的代码,很快进了教材。大三就背着包去电子一条街实践,找项目,白天学习,晚上写代码。“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也可能冷下来,专业冷热的背后需要看到,人生是长跑,是一场马拉松,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

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会被辜负

在邓红兵教授的这封信中,触动他的还有另一个现象——今年一些入围“强基计划”(注:一般指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已经够了预报学校的录取线了,便想反悔,因为“强基计划”都是基础学科专业,入学后不能换专业。

“如果我们都放弃了基础学科或所谓的天坑专业的时候。我们又指望谁来做这些事呢?如果都不做,我们的国家怎么进步呢?”邓红兵说,一段时期专业的冷热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尊重专业选择和学生个人兴趣的结合,要看到趋势、看到需求,今天的冷门专业往往与国家未来重大的需求同频共振。譬如,长江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投入资金上万亿元,绿水青山如何成为金山银山,“生化环材”相关专业正在成为国家急需又紧缺的专业。

在信中,邓红兵教授这样写道,“我们都可以不学环境,但当环境污染的时候,我们都会抱怨。我们不学化学和材料,我们的芯片被卡着脖子的时候,我们却误以为是电信、IT还不够发达,而不知道芯片不仅需要阳春白雪,还需要下里巴人,材料、化学同样缺一不可。”

邓红兵认为,就像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在校园里所讲到的,今天将跨入大学校园的00后一代,到2035年35岁左右,到2050年50岁左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就在今天的校园,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的样子,“每个专业的人才需要都不可或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专业冷热,奋斗才能成就强国一代。”

与此同时,从历史上看青年成才的规律,每一代投入到国家需求中的青年学子,都不会被国家所遗忘,而且恰恰是在国家的需求中,国家必然有着更多的投入、搭建更多的平台,可以给青年一代成长带来更大的加速度,冷板凳坐出无数的院士、探月工程背后大批涌现的航天少帅成为今天青少年心中的明星都是明证。

7月2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转发邓红兵教授《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时,如是点评:“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雷宇 吴江龙)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7月4日电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