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全市十四五规划(韶关之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新韶关)

《改革重塑,新韶关如何换道领跑?》系列报道今天推出“六新”韶关之“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韶关”。

在韶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作的报告中提出建设“六新”韶关目标,为韶关未来五年的发展找准方向,勾勒出宏伟蓝图,其中“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韶关”排在“六新”首位。

韶关全市十四五规划(韶关之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新韶关)(1)

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韶关

为什么是生态?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既是韶关服务全省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过去五年,韶关积极配合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0个县(市、区)均实现创森双备案,2017年以来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52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三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持续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部委明确的19项试点总体绩效中已有11项提前实现或超额完成。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166公里,环丹霞山碧道省级试点建设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韶关“新常态”。

下一个五年如何做?党代会报告提出,韶关要坚定不移推进高品质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样板。要毫不动摇推进全区域生态建设、全系统生态保护、全要素价值实现,让韶关大地林草丰茂、河流岸绿水清、资源资产转化增值,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更高标准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韶关2019年9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区);2020年5月被国务院通报表彰,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有林地面积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韶关持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过去五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自觉扛起生态建设的使命和担当,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全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为全省实践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韶关路径”。

韶关全市十四五规划(韶关之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新韶关)(2)

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韶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9年,韶关市立足于优良的森林生态资源禀赋,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东省率先吹响了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角,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施环城林带、道路林网、城市绿地、森林小镇、生态修复、增绿提质等重点生态工程735项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代会报告提出,下一个五年,韶关要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加快整合构建具有鲜明韶关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惩重罚突破“红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碧道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行动,让韶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弹好保护开发“协奏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韶关最大的优势。韶关绿色资源丰富,可用于生态资源价值化的空间巨大。关键在于如何将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韶关提出,以更大决心推进资源资产保护开发,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坚持大抓生态环境保护,摸清资源资产家底,拓展资源资产价值化实现模式。

如何打通资源资产价值转化通道?韶关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因地制宜、重点发力,推动制度创新、试点实践和政策制定,探索多元化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向绿色要红利,让“好山好水”有价值实现的途径。正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高资源资产利用效率,推动重点领域资源资产价值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党代会报告提出,下一个五年,韶关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价值实现等机制,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努力将大生态转变为大价值。推动国有企业参与资源资产价值化,强力整合“小散乱”资源,加快盘活重点领域资源资产,切实将“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积极争取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试点,探索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产业,擦亮“康养胜地”“天然氧吧”“户外运动天堂”品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一壶山水醉韶关”成为游客的专属记忆,着力把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全力以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是韶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作为广东主要的电源基地之一,今年以来,韶关率先吹响能源转型号角。立足于本土优越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韶关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及碳中和发展规划编制,统筹整合全市资源的同时,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和战略合作者。

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产业,韶关步履铿锵。今年8月,韶关市与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正式签约,共同开发利用韶关市新能源资源,将韶关市丰富的新能源资源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建设碳中和产业园,主要引进风电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和储能产业链等企业。

今年9月,多位相关领域顶尖院士专家,研发机构、社会组织及企业负责人汇聚韶关,共同参加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共同商讨、谋划推动韶关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

韶关全市十四五规划(韶关之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新韶关)(3)

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韶关

在此次论坛中,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订、战略顾问的加盟、研究院的挂牌,为韶关市实现以一个碳中和研究院、一个碳中和产业园、一个碳中和产业基金、一个碳中和智库、一个碳中和交易平台、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六个一”为实施路径的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韶关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狠抓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高质量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提升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让“绿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的最亮底色,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

下一个五年,韶关将以更高水平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健全工作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构建以“六个一”为实施路径的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全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发挥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作用,加大减碳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全媒体记者】 范永敬

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者】 范永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