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

导读: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民国元年,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宣告灭亡;广义上的清朝国祚296年。在此期间,抛开死后追封、随即被夺的清成宗多尔衮不言,清朝共产生了12位皇帝。

从“兴国开疆,以创王基”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到“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的清太宗皇太极;从“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的康熙皇帝,到“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的雍正皇帝;从“励精图治,开疆拓宇,揆文奋武,於斯为盛”的乾隆皇帝,到“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甚至连无限接近于昏君的咸丰皇帝,也在即位初期任贤去邪、力求重振纲纪。

煌煌近300年的大清王朝,竟没出现一位荒淫暴戾的无道昏君,纵然带有“狄夷之辨”的有色眼镜,也不得不对此叹服。

可细细想来,自努尔哈赤从无到有的起兵反明,到入关初期的政局动荡;从嘉庆皇帝传位遗诏的神秘消失,到咸丰皇帝身后的大权争夺;甚至在慈禧太后崩逝后,清朝皇族的生死、大清王朝的存亡竟全靠女人在拼命支撑、努力维持。元妃佟佳氏、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296年的大清王朝无疑是一部“女人救亡史”!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1)

《清史稿·太祖本纪》有载:

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

所谓“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在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中,努尔哈赤就是一个天生的王者,就是一个占据了“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的“天选之子”。由此来看,努尔哈赤对年号——“天命”的选择并非来自一时兴起,而是有着理论依据的。

可就像生下满洲始祖的仙女佛库伦那样,《清史稿》认定其“相传感朱果而孕,诞始祖布库里雍顺”;而民间野史则更理性地认为“满洲自佛库以私淫生子,无可自解,遂神其说曰:食朱果使然”。如果对努尔哈赤的崛起过程较真的追溯,不难发现自万历四年,18岁的努尔哈赤分家单过到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七八年间,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几乎为空白。

其实,这空白的数年时间才是努尔哈赤实现从无到有的关键时期,更是开创了女人救亡清朝的历史。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2)

元妃佟佳氏对努尔哈赤的决定性相助

有清史学者对努尔哈赤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大致总结,除了上述“四合”的关键因素外,还有以下三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

1、继母的寡恩,使他养成自立的性格;

2、马市的交易,使他大开眼界,广交朋友;

3、父、祖蒙难,刺激他毅然摆脱常人的平庸生活,踏上王者的征服之路。

认真分析来看,这三种客观影响因素乃系递进关系。继母的苛待,让其早早离家,以采集山货为生;在马市交易的过程中,广交朋友才有了王者征程的顺利平坦。可离家后勉强糊口的努尔哈赤,怎么会有钱做马市交易?在马市交易中,努尔哈赤遇上了包括钮钴禄·额亦都在内的开国功臣,而且都是“自荐相伴、誓死相随”;甚至连当时的叶赫国主扬佳努也对其“惊为天人”,非要把才八岁的女儿孟古哲哲许婚给他,并赠送他马匹和甲胄?

这一切并非来源于努尔哈赤家族世袭的小官职,更非努尔哈赤“凤眼大耳,面如冠玉,身体高耸,骨格雄伟”的外貌长相,而是得益于他的原配妻子——佟佳氏背后的“大富家族”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3)

佟佳氏的父亲为塔木巴晏,而“巴晏”在女真语中作“富人、富翁”讲。但从这个名字就知道佟佳氏家族的雄厚财力。努尔哈赤在分家单过的当年就入赘佟氏为婿,这一点他自己也并不避讳,曾经数次提及;当时的明朝政府更是称其为“佟努尔哈赤”,等到妻子去世后,努尔哈赤才改回爱新觉罗氏。至于后世对于他的称呼,也只是在拼命掩盖这位清太祖的不光彩过往。

弄清楚了这段过往,才能缕清努尔哈赤的崛起之路,才能明白那些“自荐相随”的女真猛人们为何对其如此死心塌地?因为他有钱了!

除此之外,这位后来被尊为元妃的佟佳氏,为努尔哈赤生育了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和长女东果格格。褚英和代善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多少贡献,不必多言;就连东果格格也为努尔哈赤换回了另一位女真猛将、开国功臣——董鄂·何和礼。也就是说,什么天命、什么“四合”,努尔哈赤的崛起和成功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曾经入赘了一个大富之家,有了一个富家老婆!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4)

皇太极身后,孝庄太后支撑大清江山数十年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对孝庄太后有过一句这样的评价:

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更严重的是,皇太极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这让还很年轻的清朝政权登时进入第一次大混乱状态。

爱新觉罗·福临之所以能顾在如此复杂紧张的朝局环境中,侥幸继位,有人认为是孝庄太后委身于多尔衮的交换条件;也有人认为是多尔衮顾全大局,避免八旗内乱的理性选择;还有人认为是鉴于孝庄太后背后强大的科尔沁部盟起到了关键性影响。不管怎么样,正值清军入关的关键时刻,30岁的孝庄太后和6岁的顺治皇帝接过了大清皇权,接过了皇太极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或许,有人会说彼时的大清王朝有“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孝庄太后只需要安稳待在后宫,坐享其起即可。也有人认为,有“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多尔衮,孝庄太后并未起到实际作用。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5)

可是,别忘了孝庄太后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权势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长达7年之久的多尔衮,在清除了豪格、济尔哈朗以后,拥有绝对实力推翻顺治皇权,自立为帝。他之所以并未这样做,和孝庄太后代表的蒙古势力制约有着直接关系。

2、作为皇帝的生母,大清的圣母皇太后,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孝庄太后对军国大政有着绝对的参与权和决定权。据《多尔衮摄政日记》的记载,多尔衮曾经多次“亲到皇宫内院”就朝政大事征求孝庄太后的意见。不管孝庄太后用什么办法让多尔衮对自己服服帖帖,她到底将多尔衮控制在手中,保证了顺治皇权的稳固。

3、福临6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30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绝对拥有“垂帘听政”甚至“临朝称制”的机会。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淡泊名利、仁慈护下一心一意抚育顺治皇帝成材。《清实录·世祖实录》有载,孝庄太后曾经“择满汉词臣充经筵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给顺治皇帝制定了极为严苛、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孝庄太后的“逼迫”下,顺治皇帝“经书史册,手不释卷,以致咳血”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6)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于狩猎途中,年仅14岁的顺治皇帝提前亲政,而其亲政以后的具体表现曾经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如此评价:

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一开始治理国事就表现的深谋远虑,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胜过了头发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们。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傀儡了,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

顺治皇帝这种和其年龄严重不符的治国能力,完全得益于孝庄太后的指导教育、背后指点。

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继位后,孝庄太后又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她以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为康熙皇帝稳固皇权、打造“康熙盛世”,成就“千古一帝”英名打下了坚实基础。《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重之际,于天坛祝祷并发出“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誓词的康熙皇帝对孝庄太后的评价: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

孝庄太后凭一己之力,维护了清朝皇室团结、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两代明主,让清朝渡过了入主中原最艰难的时期。清朝200余年国祚,孝庄太后当记大功。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7)

嘉道皇权更迭,孝和睿皇后大公无私,避免了清朝最有可能发生的一次内乱

嘉庆二十五年,刚刚抵达承德避暑山庄的嘉庆皇帝突然病逝。嘉庆皇帝的死因,清朝官方文献并未给出明确说明,但“己卯,上不豫,乡夕大渐;日加戌,上崩于行宫”的死亡速度,绝对能够突出一个“突然”的关键词。

自雍正皇帝创设“秘密立储”制度以后,清朝的皇位传承变成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但新任皇帝的确定,需要“正大光明”牌匾后的立储密旨和皇帝随身携带之相同内容密旨对照无误,才可“分送各地,宣示天下,确认新君矣”。遗憾的是,嘉庆皇帝随身携带的那份传位密旨,竟然找不到了!

继位手续不全、法定程序不对,纵然在场朝臣都知道嘉庆帝嫡长子旻宁就是继位人选,可谁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将此事的决定权交给了当时地位最高、最有资格决定新皇人选的嘉庆帝皇后——孝和睿皇后手中。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8)

《清史稿·宣宗本纪一》记载了孝和睿皇后的决定:

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讬,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

1、爱新觉罗·旻宁,并非孝和睿皇后所出,而是嘉庆帝原配嫡后——孝淑睿皇后所出。

2、孝和睿皇后所出两位皇子——绵恺已经25岁、绵忻已经15岁,中宫所出、身份贵重,同样有资格、有条件成为继任新君。

如果孝和睿皇后趁着传位手续不全的空档,选择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为帝,一旦嘉庆皇帝的传位诏书被找到,势必会引发一场皇权的血腥争夺。也就是说,不管原因何在,孝和睿皇后大公无私的理性选择都为清朝避免了一次极有可能发生的手足相残,避免了清朝统治根基的自毁。自嘉庆皇帝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孝和睿皇后此举无疑为已经落寞的清王朝注入了一记强心针,相当程度上稳固和延续了清朝的统治。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9)

咸丰皇帝身后,慈禧太后为晚清政权强力续命四十七载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中国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陰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但仅对于清王朝而言,慈禧太后的历史功绩还是非常明显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2、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

3、在同治、光绪两位帝王均无后嗣传承的情况下,她保证了清朝的皇位传承,从现实意义上为清朝强力续命数十年。

整体而言,在慈禧太后执掌晚清政权的数十年间,她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但并没有像吕后残酷地迫害戚夫人那样迫害其他妃嫔;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对大臣惨加杀戮;也没有像吕后那样重用自己的家族,屠杀功臣;更没有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那样荒淫无度,滥杀无辜,祸乱朝政。

而且,根据《宫女往谈录》中晚清宫女荣儿的描述,慈禧太后“不管冬天夏天,刮风下雨,到时候一定起床 ,准时到养心殿,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政表现,更让其拥有了勤政的美名。在清王朝摇摇欲坠的关键时期,慈禧太后一个柔弱女性,一力挑起大清江山,不论如何都是挽救大清的功臣。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10)

面对“走向共和”的巨大浪潮,隆裕太后为皇族争得最大利益

光绪三十四年,晚清政权的两位最高领导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离世,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雪上加霜。慈禧太后临终,为了延续叶赫那拉氏的荣光,在明确了摄政王载沣“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之权后,还赋予隆裕皇后“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的巨大权力。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落幕,换回了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对大清政权的统治。可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载沣又被迫辞去摄政王之职后,隆裕太后变成了大清这艘行将沉没的大船掌舵人。面对如此形势,是退位还是力战,清廷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讨论。会上争论激烈,各持己见,达不成共识。隆裕太后一个柔弱女性,也只能抱着宣统帝痛哭流涕。

可在面对“清帝逊位、实现共和”的大势所趋下,隆裕太后还是尽全力为宣统皇帝、清朝皇族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尽可能的保全了爱新觉罗氏的颜面。《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的签订,足以让隆裕太后死后面对清朝历代先祖。

清朝后期历史简介(从后金建立到清朝灭亡)(11)

隆裕太后(中坐者)

时人有言“清兴于孤儿寡母,亡于孤儿寡母”,但实际上,清朝296年的历史有元妃佟佳氏、孝庄太后、孝和睿皇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这5个女人联手打造、维护、支撑并善终。5个女人一台戏,5个女人成就了清朝296年的历史。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满文老档》、《多尔衮摄政日记》、《宫女往谈录》、《清代野史大观》、《清代通史》、《清代后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