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最准确的图(技术控为你揭秘)

3d最准确的图(技术控为你揭秘)(1)

这已远远不是在看电影了:观众不仅可以“触摸”到镜像中的物体,还能“遇到”刮风、下雨、雷电等场景,让人身

临其境……

人生第一次在电影院吐了,是的,我吐了!”上周《谍影重重5》上映的当晚,有人在朋友圈发出了怒吼。

不是因为吃得太饱,也不是因为电影内容太差,当然更不是因为马特·戴蒙的脸,而是活生生被3D效果逼吐了。

相信最近看过这部电影3D版本的朋友们都不会忘记那屎一样的观影体验,尤其是最精彩一段追逐场面,手持镜头带来激烈的画面抖动、画面在人物特写与环境特写间快速跳切,不仅破坏掉3D画面的立体感,原本属于该作标签式的凌厉画风也无法体现出来。本就昏暗的画面加上3D墨镜的遮罩后,变得黯黑无比,昏暗加晃动造成昏昏欲睡、晕晕欲吐。

这就是好莱坞顶级水平?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说,这个锅,我不背!是的,这又是一部“中国特供版”的3D电影。意思是通过后期的3D转制,一些在国外只有2D版本的电影引进时摇身一变,成了3D电影,而这样临时拼凑而来的效果可想而知。还记得2009年卡梅隆带着《阿凡达》打开 3D视窗,惊艳全球。

记者特别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真正的3D电影从拍摄、制作到播映的各种技术细节,同时揭秘让影迷们翘首以盼的4D、5D电影又能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技术控为你揭秘

怎样制作一部3D电影

3D中的“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开头字母,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首先让我们从生理角度来解释3D的形成。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靠的是两只眼睛的差距。我们两只眼睛相隔的距离大约是5-6厘米,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比如,我们只睁开左眼,去抓前方的一根电线,那么有可能往右偏就抓空了,相反如果是睁开右眼,那么就是往左偏抓空了。当两只眼都睁开时,这根电线在视网膜成像时,左右两边的印象就映合起来,能够准确地辨析出电线的远近距离,从而产生一种立体感。引起这种立体感觉的效应叫做“视觉位移”。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可以分辨出事物的高度、宽度、表面颜色和明暗程度,而且还可以判断出物体离我们的远近程度和物体之间的相隔距离。而在普通电影中的画面,不管它用了什么高科技拍摄技术,但都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所以,立体感当然就差得远。

想必很多人曾在看电影期间摘下过3D眼镜,看到电影画面当然是重影的。但两个重叠的画面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用两个不同的摄影机拍摄出来的。3D电影的原理其实跟人眼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是有立体感的,是因为两个眼睛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3D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就是用两架摄影机模仿了人的眼睛。“行内有‘昆虫眼’、‘人眼’、‘巨人眼’之说,如果要拍很近的景,两个摄影机要像苍蝇的眼睛一样离得那么近。一般的话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跟人眼差不多。如果要拍远景,两个摄像机就要分得像巨人的眼睛那么开。”

曾经参与过3D电影拍摄的从业者介绍说,根据拍摄距离的远近,有一个公式来算出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应该摆放得多远。“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还是要靠经验。有时候两个摄像机可能会垂直着或是斜着放,然后再用一面镜子,才可以完成拍摄。”

而放映立体电影时,会有两台放映机同时运转,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一起,而观众观看时必须戴上特制的3D眼镜。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无法言传的奇妙之感。

“中国特供版”3D

效果差是有原因的

拍摄一部完美的3D影片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看完上面的技术控解释,你也就能明白“中国特供版”类型片子“只有字幕有3D特效”的说法,一点都不是段子。

这是因为,电影在拍摄之初就没有考虑机位分布、演员走位等在3D拍摄时需要重新设计的问题,还是按照传统的2D方式拍摄,再把2D画面转制成3D画面。一部“伪3D影片”就此诞生。不少国外引进的影片如《超验骇客》,在海外只有2D版本,却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喜好3D的口味,推出3D版本的数字洗印格式,名副其实的是“中国特供”。专业的电影人士特别告诉记者,《谍影重重》系列并不适合3D,尤其是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前3部与第5部。因为这几部的成功与扬名之处,在于导演的手持摄影风格,它激烈抖动,它快速跳切,它还有数量众多的人物特写镜头———这一切美学都是强调景深与透视的3D的对立面。

那么问题来了,2D电影怎么转成3D啊?记者就此咨询了业内人士,简单还原3D转制过程包括“抠图——把背景补上——把前面的人、物体、背景等做出3D结构来——最后合成”。从抠图来说,可以简单地用Photoshop 一帧帧抠,也可以自动程式抠图,也可以用艺术家模式特别细腻地抠图,其他环节也是如此,可以做得特别细腻,也可以很迅速地做好。而“中国特供版”转制后的效果大多差强人意。

明明知道结果如此,还要强制2D转3D,只因为一个字,钱。有业内人士为转制3D算了笔账,每分钟转制成本大约1万美元,《谍影重重5》124分钟即花费124万美元。按照以往3D比2D多收30%的票房为参考,若该片预计收入6亿元的话,那么转为3D,至少能多收2亿元。以124万美元博取2亿元人民币,这买卖当然超值。据统计,近年来的3D“盛况”令人咋舌。

2015年,中国票房440亿 元 ,其 中58%来自 3D 电影;全球78亿美元的3D电影票房,近六成来自中国。2014年,在全国票房过亿的26部3D电影中,六成以上是转制公司“特供”中国市场的2D转3D之作:《环形使者》《钢铁侠3》《机械战警》《超验骇客》和《超体》。甚至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二三线城市或城中村里的电影院为了节省成本,会采用便宜的国产放映机,即便放映机的灯泡寿命快到期,亮度严重不足也照用不误。伪3D片源加上糟糕的放映条件,只能换来屎一样的观影体验,而这一切还是建立在3D电影的高票价之上。

有气味 会湿身

4D、5D电影真实到爆

用简单的话来讲,4D、5D电影就是让观众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动感电影的背景和效果这五个方面来达到最强大的逼真感,能够放大周围环境的真实感,观众能置身“闪电、烟雾、雪花”中,在“火焰”前有灼热感,海浪扑身时会“湿”了衣裳。体验下坠、震动、刮风、下雨、扫腿等全新的真切感觉。

4D、5D电影就是通过独具特色的景观装饰、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三维图形图像动画技术,实现现场观众与银幕虚拟角色的实时互动的电影。

作为在4D影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影艺术表现形式,5D电影还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感完美地融为一体,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仅可以“触摸”到电影中的物体,还能“遇到”刮风、下雨、雷电等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比如,在观看5D电影时,如果影片内在播放下雨的场面,我们所做的环境特效便能让观众感到有雨淋在身上,电影中刮起了风,观众便同步感觉到有风吹来,电影中起了雾,观众也感觉到有雾在身边弥漫。

目前在很多一二线城市,4D影院还在一种娱乐性的角度上吸引观众,4D影院最大的硬件特征就是动感座椅。与普通的3D影院相比,4D影院中的座椅为特殊定制的,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动感座椅会有相应幅度的前后左右的摆动,感觉会更加刺激。

不过,4D电影的规模都很小,少则10人多则100人,与300至600座的3D影院相比,其实就是袖珍影院。若说IMAX影院的巨幕是主要支出,4D影院的动感座椅也是售价不菲。5D影院的前端是类似3D影院的金属硬幕,在幕与观众之间有大量的特效道具,雪花机、特种风机、烟雾机、雪花机、喷水栏杆、空压机等。对于影院,最重要的还是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5D影院普遍采用大型环形硬幕,顶级高端影院工程投影机拼接呈现出超大的震撼画面,大功率的影院级环绕音响系统等依然是影院技术的主角。单幕或者120°、180°、240°、360°等环幕,都曾出现在各类档次不一的5D影院中。据记者了解,5D影院在现阶段属于稀罕物,在国内也不过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小影院,且多为展示性质。

普及一下

3D电影其实19世纪末就有了

还记得童年的红绿眼镜片吗?

大多数人对3D电影的启蒙都来自《阿凡达》,其实最早的3D电影可以追溯到电影发明之初的19世纪末。

当时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他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眼镜来观看获得立体感,不过这套装置繁琐复杂,缺乏实用推广性,所以尽管他申请了专利,但并没有被戏院采用。

而3D电影的第一次商演是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矶大使饭店戏院放映的《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该片由电影人哈利·费尔奥和摄像师罗伯特·艾尔德制作,采用了红绿立体电影模式,同样只有一名观众。哈利·费尔奥后来在纽约向院线经理们推销这部影片,但没人愿买,这部影片渐渐被人遗忘,直至现在已经彻底遗失。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很多人对3D电影产生了兴趣,1936年雅各布·莱温赛尔和约翰·诺林为米高梅公司拍摄了短片《Audioscopiks》系列,当时每位入场的观众都被发了一副红绿眼镜,然后银幕上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眼镜,接着一系列冲着镜头(观众)方向运动的物体出现了,效果在当时极其震撼,该片最后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

受此鼓舞,米高梅又在1941年拍摄了《第三维度的凶 手 》(Third Dimensional Murder),把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放到了3D电影当中,这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3D故事片之一。70年代后环幕电影、球幕电影、IMAX巨幕电影纷纷诞生,而3D电影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以前的3D电影需要两台放映机同步把画面投射到两边的银幕上,稍差一点都会严重影响观看效果,但随着“Stereovision”专利技术出现,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这种技术可以把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电影胶片上,放映机以48帧/秒(通常速度的两倍)的速度放映,放映镜头前加上一个周期转动的遮光板,于是两套画面交替出现,不过由于视觉延迟观众并不会察觉。

2005年美国Showest展会上,众多电影人和院线经理为数字电影摇旗呐喊,称其是继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之后的第三次电影技术革命,同时他们乐观预计数字化的3D电影将是未来电影业的主流。好莱坞的几大巨头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杰弗瑞·卡森伯格都是数字3D电影的拥趸,卡梅隆更成为身体力行的先行者。

卡梅隆与3D电影是有渊源的,早在1996年他就曾为《终结者2》制作过一部迷你的3D电影续集,不过这部短片是为环球影城制作的,一般观众不大有机会看到。2003年卡梅隆试水拍摄了3D纪录片《深渊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种能有效降低视觉疲劳的3D拍摄方式,这套系统后来还用在了他2005年IMAX 3D纪录片《深海异形》(Aliens of the Deep)中。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 伍翩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