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

老北京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除操持正业外,总不忘玩乐,而且讲究玩出水平,乐得痛快。

就拿养鸟迷来说,十之八九因入迷而精通,因精通而自得其乐,因自得其乐而长寿。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1)

老北京鸟迷是一支庞大的男士队伍。各府王爷、朝廷重臣、文苑名士乃至贩夫走卒无所不包;由古稀老翁、壮年大汉、翩翩少年乃至黄口小儿无所不有。

这成千上万的鸟迷连同他们各有绝唱的小鸟以及来历不凡的种种鸟具,足足为北京的文化宝库蕴蓄了一串串灿烂的明珠。

鸟迷们所精心饲养的小鸟,可分为鸣叫、观赏、技艺、狩猎四大类。

鸣叫类如百灵、红子;观赏类如鹦鹉、靛颏儿;技艺类如扑雕、交嘴;狩猎类如黄鹰、伯劳。

其中,以鸣叫类最为普遍,最富乐趣,最受鸟迷青睐。而迷醉于鸣叫类之鸟者,因其身份不同而各异,一般而言,文人多喜养百灵,无须天天遛鸟亦鸣叫不已;即使遛之,亦不必摆动笼子。

武夫则多喜养画眉,不仅每日须起早遛鸟,而且要腆着胸脯迈着黄瓜架的步子将笼底摆动起来,透出十足的尚武精神。此即俗谓“文百灵武画眉”者是也。

鸟迷们地位差异虽大,但只要提着鸟笼一路同行或坐在茶馆里,便“肩膀齐是弟兄”,彼此畅谈养鸟之道,气氛活跃而祥和,感情丰富而真挚,绝无高低贵贱之分。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2)

既然是鸟迷,故对其所养之鸟无不视为掌上明珠。鸟迷中之富人,为“架”过来他人一只好鸟或一堂名罐儿,花五六百块大洋在所不惜;鸟一旦死亡或失盗,其忧愤之情如丧考妣。

鸟迷中之穷人,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能给鸟断食;宁可将破家尽其所有当卖一空,也绝不轻易撒手笼中之鸟。更有长年累月与鸟为伴而终身不娶者;虽不可思议,实则不乏其人。

鸟具的考究,是鸟迷们另一精神寄托。笼子讲究合竹(竹皮相合)细条,工精而美观;笼钩讲究铜银合金,出自首饰楼,光泽而柔润,经久不生锈斑;乌杠讲究红木或金星乌木,华丽而显富贵气质;盖板儿(笼顶上之圆铜片)讲究精雕细刻吉祥图案,古色古香,耐人寻味;鸟食罐讲究薄胎细瓷,彩色纯正,画工精美之官窑出品。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这“一提溜”(鸟迷用语),金碧辉煌,皆能工巧匠之杰作,凡得之者无不格外宝之以图争奇争胜。

老北京的鸟迷们,无一好睡懒觉者,当一般人还在梦乡时,他们已然提着鸟笼穿街过巷闲步十余里,并不约而同地聚会于茶馆,各自沏上一壶小叶茶,一来歇歇腿儿,二来互相听听鸟叫,或彼此欣赏一会儿对方的鸟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清晨的茶馆,既是人的乐园,又是鸟的乐园。茶桌上,屋檐下,窗户前,入眼皆是鸟笼,入耳均为鸟鸣。黄鸟的“七字炸”,红子的“腔腔音”,百灵的“家雀噪林”,画眉的“学小孩器”,蓝靛颏的“鸳鸯音”:……种种妙啭之音,此起彼伏,争鸣不已。

鸟乐不已,其主人更乐而不已。于是借着兴头儿,互相谈谈茶经,论论鸟道,让让鼻烟,叙叙家常,诉诉苦衷,聊聊新闻;无论相识者与不相识者,多年的老友还是初交,只要是养鸟者,相见总是满面春风,有一股发自内心的亲热劲儿。

深谙鸟道的茶客,在众人中享有极高的威信;茶馆掌柜为图赢利,更对其百般奉承,见面必点头哈腰,开言必称“某某爷”。凡精于鸟道者,其所养红子、百灵等鸟不仅有好音儿,而且全是“套子活”。

就百灵而言,以能叫“十三套”者为上品,其顺序依次是:家崔噪林、山喜鹊、红子、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胡肖、小燕、小猫、家喜鹊、鹞鹰、靛颏蕊儿、苇柞子、黄鸟套与画眉络儿、胡伯劳交尾儿。无论模仿哪一种鸟叫,均有一系列变化之音调,故曰套和套子活。

每年春秋雨季,茶馆掌柜均以花笺红封请帖邀请养有套子活鸟者莅临茶馆,轮流主持“串套”,为众人所养之一般鸟“押音”(亦称“押口”)。串套前三日,茶馆门口即贴出大红告示,如同戏院门前的海报一般,以工工整整的楷书写明日期、被邀请者姓名以及鸟之品种。

届时,鸟迷纷至沓来,茶馆内外座无虚席,每人面前一张鸟笼,一壶香茶,既给各自的小鸟押音,又可同时大饱耳福。平素人声鼎沸的茶馆,此进此刻竟无敢喧哗者,无论老少皆静心细听每一套叫音的内容与微末的变化,咀嚼其中的韵味,从羽族世界中撷取人间生活的温馨。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3)

鸟迷若获得一只成套鸣叫的好鸟,真比得个儿子或孙子还高兴。“君子勿夺人之美”这句古训,对鸟迷来说并无丝毫约束力,只要看到或听到别人有好鸟,就必须出高价求购;对方倘若爱不释手,则亦必多方求助朋友从中说合,并慷慨解囊,请对方及说合者下馆子吃饭。花二三百块大洋弄一只好鸟,对老北京的鸟迷们来说,实为寻常之事。

北京养鸟历史悠久,从清朝建立便已兴起,至今几百年而不衰,俨然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到天津等周边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鸟文化区域。

我的家乡天津蓟县,地处京畿要害之处,受到北京文化影响颇多,我从小喜爱养鸟,至今对鸟的喜爱日深,对鸟文化也颇感兴趣,在此浅谈北京养鸟的一些习惯,不周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北京作为清王朝的都城,养鸟自然随便不得,北京人养鸟讲究的很少养杂鸟,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八旗子弟,养的鸟都是那么几种。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4)

到如今,北京人养鸟范围渐广,很多杂鸟也受到了京城玩家的喜爱,但是传统笼鸟仍然是北京鸟界的主流。画眉,百灵,点頦,黄雀,红子是北京最传统也是最主流的鸣鸟。

画眉本为江南所产,然而因其婉转的鸣声而享誉全国,北京人遛画眉讲究鸟笼见底,遛起来大有北京爷的范儿,百灵可以说全国北京养的最多,也最受北京人喜爱,百灵不用天天遛,方便,善鸣,若是一只十三套的百灵,那身价可就不一般了。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5)

在老北京有文百灵,武画眉之说,说的是文人爱养百灵,这是在北方。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有文人养绣眼之说,但北京人很少养绣眼,这是鸟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

点頦是宫廷鸟类,以前都是皇宫专门有人饲养,平常百姓是抓得到养不起,呵呵,到现在点頦也是最费钱的鸟,养的好得喂肉啊。

红子可以是北京鸟文化中的特色,感觉别的地方养红字的很少,而在北京,红子是养鸟爱好者的最爱,这在北京人艺的话剧《鸟人》中的三爷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有人养红子是给黄雀压口,而很多人养红子是专为听叫,北京养红子讲究有音,因此河南红字尤其受到北京人的喜爱。

再来说说黄雀,现在正是黄雀迁徙的时节,北京的黄雀爱好者么早就跃跃欲试了,黄雀是北京人最喜爱的笼鸟,黄雀好养,爱叫,还能学口,在北京的寒冬,屋里水仙盛开,再听着黄雀的鸣叫,那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现在北京人养黄雀要求三大叫口的已经不多了,但是北京人养黄雀的热情却始终不减,就像北京人对京剧的感情一样,忘不了这个音儿。难怪茶馆里的松二爷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亏待了小黄雀。

北京人训鸟主要是梧桐和交嘴,训铜嘴的不多,可能认为梧桐要比铜嘴更好训,更聪明一些吧。

京韵,京味,北京的鸟文化是中国的北派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深厚,醇正,深深地沁入了北京人的心里,历经百年永不退色。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6)

简单谈了老北京的鸟文化,多有不到之处。承蒙广大鸟友支持,再抽空和大家聊聊我的家乡天津的鸟文化传统,希望大家尤其是天津鸟友批评指正,不周之处敬请大家补充。

天津地处九河末梢,京畿咽喉之地,有着六百年的建卫史。天津卫是一个移民城市,各地的百姓聚集于此,清末又开埠通商,外来文化在这里与传统文化交融,形成了天津中西融汇的独特文化氛围。

天津人喜爱养鸟的风俗由来已久,基本上继承了北京的鸟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天津人喜养画眉,百灵,点颏等传统笼鸟。

尤其是红蓝点颏,每逢秋至,大批点頦在天津鸟市上市,各地鸟商和养鸟爱好者也不远万里来到天津选购点頦,天津也因此成为点頦在全国的集散地,究其原因,点頦为候鸟,秋天迁徙至南方越冬,而且其迁徙路线沿海且喜平原地带栖息,这正与天津的地理位置不谋而合。因此天津点颏数量多质量好,而且价格便宜,在南方几十块钱的网货在天津只要几块钱。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7)

悠久的点頦文化和众多的点頦玩家注定了天津鸟笼文化的繁荣。天津鸟笼是北方鸟笼的代表,与南笼代表苏州鸟笼,广式鸟笼,川派鸟笼一起享誉全国。天津鸟笼制作精细,坚固耐用,尤其以点頦笼闻名全国。北京养点頦的笼具基本是天津笼,天津制笼名家的作品如今也是价格不菲。

天津人对山雀情有独钟,红子,黑子,贝子,点子天津人都喜欢养,也有一套独特的饲养技巧,笼具也十分讲究,性格豪爽的北方人喜欢小巧的笼鸟,喜听轻柔的鸟叫,说来也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

北京人养鸟种类(老北京和天津卫)(8)

北京人喜欢拎着鸟笼到茶馆闲聊,鸟笼挂满茶馆,鸟语茶香汇集一堂是北京特有的景观。天津人喝茶喜欢听相声,因此鸟笼挂茶馆的景象恐不多见,然而天津特有的景象是:清晨的薄雾中,五大道小洋楼林立,期间又有几位老者手提鸟笼悠闲自得,中西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融为一体,共同描绘着津门特有的闲逸与悠然。

同时,天津文人墨客,学者画家众多,自古文人爱鸟,文人的介入也为津门鸟文化增添了几分文人气。

天津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低调而闲适的城市,天津鸟友有着与全国鸟友一样的热情,他们爱鸟,赏鸟,形成了天津卫浓郁的鸟文化。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属原作者,并致谢意!欢迎各位朋友评论点赞,记得关注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