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

旅游写文化: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偏执

一般的旅行者都是不写作的,写作行为是古代旅行者的偏执。不过,古代的旅行者如果不写作,我们后人很难得到历史地理学或历史人类学的资料。所以,旅游写文化在我国之所以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于古人对历史的尊重、对写作(“立言”为儒经“三达德”之一)的偏执。其实,古人在旅行中经常没有良好的写作条件,写作不易,导致旅游历史文献很珍贵。

我们知道,人类学有一颗“平常心”,是眼光向下的。只有深入民间,才能看到真实的生活。这就是向下进路。

旅行让儒者更加接近底层,从而笔下的文字更加暴露,比如,旅行文学的内容多涉“怪力乱神”,属于稗官野史,也可以说是“新闻”。《山海经》开启了旅游写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张华《博物志》的品格。张华是西晋诗人、藏书家,《博物志》中哪些是他亲眼见过的?哪些是他道听途说的?哪些是他在书中读到的?可能兼而有之。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1)

张华塑像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是一个旅游写文化大家,他写了《岛夷志略》,这部古籍被今人盛赞。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2)

汪大渊塑像

《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西文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网上搜索所得

《论语》中有“成就理想人格”意涵的关键词“成人”,反映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成人用品”并不关联

说到中国历史文化,不能避开《论语》。对“成(为圣)人”理想人格的追求、培养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其特征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的素质、安贫乐道的风范、自强不息的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等几个方面。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3)

孔子打破了“君子”(字面意思:君王的子孙)作为“有位者”的血统论,发展出了以成为“君子”当作理想人格德性论,强调“君子之学”是一个过程,后天的努力很重要。

儒家理想人格内涵的动态化,对古代旅行文学和教育文化影响极大。

游于艺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一般都解释为“六艺”。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4)

儒家六艺:礼、乐、射、御(驾车)、书、数。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最初只提出“仁、义、礼”,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在孔子的这句教育名言中,“依于仁”之后才是“游于艺”。“游于艺”居于第四,意思是:如果一个儒者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御之艺

列入“六艺”之中的御之艺,就是指驾车的技艺。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据说是驾着牛车。

战国时期,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此之前,公元前310年,《史记·赵本纪》载武灵王出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娶孟姚为惠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书·序纪》载:北魏圣武帝拓跋诘訜带队外出打猎,遇天女,“遂同寝宿”,生子拓跋力微。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5)

历史是时间的旅行,旅游写文化是空间的旅行。《史记》的作者在旅行中搜求写作素材

中国古代,和旅游写文化相关的梦游文很发达

这是一个有别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学”传统的另一个传统。它的内容丰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把两大传统——经学写文化和旅游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做了生动形象的演绎。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6)

《红楼梦》第5回,宝玉在警幻仙姑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橱装载着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

“从夫子游”到留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从办私学入手。受这个传统影响,古人受教育就是“从夫子游”,可以称为“游学”,是跟孔子及其门人学。发展到晚清,逐步兴起了“留学”热潮,这是跟洋人学,包括西洋和东洋。

留学,旧称留洋,一般是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从几个星期到几年)。这些学生被称为留学生。美国等国家组织的一类海外短期的交换学生计划,其英文名字“Study abroad”。——网上搜索所得

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写文化文体发展与中国教育文化史——发展到民国时期,以留学为代表的教育旅行,让中国猛健地投入了现代化这个主流。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7)

历史文化往往具有教育意义

《论语》中的旅游写文化历史观

道是至高无上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孔子对真理的追求很执着。

孔子编写《春秋》,他的历史哲学具有实践性,“性与天道”是他的表达。

天,也是至高无上的。儒家认为,历史是“天”的无言之行。“天”相当于先秦“泰一(太一、大一)神”(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卷)。

李申认为“一个人在医院、在看守所、在家里、在邮电局等等地方都用他的姓名,一个人的姓名记载在许多地方,这是‘多’。但是他还是他,是同一个人。天也是一样,被记载在不同的地方,可天的实体就是一个,是确定的。”——摘自笔者在上海师大的听课笔记

总之,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史,孔子和他创立的儒教是绕不开的文化事实。柳治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以“天-人”为根本研究对象,从来都有仰天追问的传统。《尚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道的字面意思,就是路,包括旅游者必须走的路。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8)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小结:为己之学的来路是“下学而上达”

讲究自身修行的“为己之学”贯穿儒家求学人生的始终。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孔子所说的“学”和“习”,是德性论意义的,讲的是修身养性;“习”是实训或练习。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下学上达:朱熹在《四书集注》的注解中释为:“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下学”的内容,应该包括驾车。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9)

孔子名言:下学而上达

不过,旅游中,也可能乱性。孔子倡导“为己之学”,也在旅途中发生了“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这桩历史公案。

走进民间,到老百姓中间去,随大溜,就有可能成了“乡愿”。《论语·阳货》有紧贴着的两句“子曰”:一为“乡愿,德之弃也”,一为“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反对乡愿,因为乡愿是行在人面前、听从人的好好先生;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不尚虚言空谈,特别让弟子不要听人与人之间的传说,与这个世界苟同,而要“三畏”:敬畏天命、圣人之言和大人。

旅游写作要求(历史文化知识少不了)(10)

君子有三畏。《论语·乡党》记载孔子每逢打雷、刮大风就改变神色,(“迅雷风烈必变”)变色说明他对天敬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