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常考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考易错虚实词详解1

1.阿:

中考文言文常考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考易错虚实词详解1(1)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ā,另一个是ē。今天我们只讲读“ē”时的意思。

要了解这个字,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阿”左右两部分“阝”和“可”各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看左边的“阝”。

汉字中的“阝”,统称为双耳旁儿,或者叫双耳刀儿。在左边的就叫左耳刀儿,还有在右边的,叫右耳刀儿。右耳刀儿的字,比如:邓、邦、都等等。我们今天在这里只说左耳刀儿。右耳刀儿旁,我们在讲第22个字“部”时再讲解。

首先,大家要明白,左边的左耳刀儿“阝”,是由“阜”演变而来的。

大家看“阜”字的甲骨文写法:

中考文言文常考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考易错虚实词详解1(2)

它的小篆写法是这样的:

中考文言文常考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考易错虚实词详解1(3)

大家试想一下,千百年前,在某一个午后的清涧之曲、碧松之阴;或者在某一个晨起的崇路之颠、翠微山下,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想赋予它什么样的意思呢?“阜”字的甲骨文,线条刚劲而有韧力,非常漂亮。定睛一看,似曾相识,是不是?直看上去,你就像一列登山的石磴,层层攀援,渐渐升高。如果我们把它平放在桌面上看,它就是一个个相连掩依的山包。是的,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土堆,土山,丘陵。它代表的不是“峰拔惊波万壑攒”的崔嵬山岳,而是“山梁饱满宜走马”的肌体浑圆、形势舒缓的小山丘。总之,“阜”的意思是:山。

而大家再看看“阜”字的小篆体,演变之后就更像直立的陡壁并列相连了。

大家知道,中国的儒学之祖、大圣人孔子的故乡叫曲阜。人常说:“地以文显,景以人胜。”这个位于沂河北畔的小城,也因为孔子而徽名远播,孔庙的神香紫烟依然袅袅不艾,歆享着圣儒的冥灵;那一地的叠叠古柏和列列雄殿也一定不会忘记那彼年风雨,当时弦歌吧。哲人虽逝,令誉永存。千载以来,人们依然景仰孔子,仍然愿意习听大儒的诤言,这曾经留下过孔子孜孜传道的声音和汲汲求仕的身影的小城邑,如今更成了中国人敬拜儒教的圣地。同学们,到过曲阜吗?知道这个千年城郭为什么叫曲阜吗?《礼记》中这么记载: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就是说,这个鲁国的都城有一道城墙是弯弯曲曲的,所以人们叫它曲阜。是不是很有意思?

千载汤汤,当我们现在用毛笔、用钢笔,用手机、用电脑编织美丽的文字抒写心情和思想的时候,真要感谢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某一个才调秀出的贤哲的妙心奇想,他在创造形声字时,将“阜”作为部首简化为“阝”,从而给我们衍化出了多少个美妙绝伦的汉字啊。在千万以计、多姿多彩、形象各殊的汉字中,所有带有左耳刀儿的,都和山陵或者土堆有关联。也因此,元代还有人称“阝(左)”为“侧山旁”呢。

大家看一下:阶、除、陛、降、陷、险、陡、阻,等等,这些带有左耳刀儿旁的字,都和地势的高低起伏有关。

所以,“阿”的意思,也和“阜”有关。它第一个意思就是:大土山,山坡,山脚或者角落。或者是,山的转弯处。

唐朝是一个诗意风流的朝代,诗人墨客云蒸泉涌,个个倜傥;挥毫淋漓,诗酒快意。铮铮鸿鹄之志,眷眷儿女私情,猎猎征战壮景,惓惓官场颓意……万紫千红,装点着唐朝诗歌永远蓬勃的春天。诗人中有一个叫:王勃。弱冠年少就已经誉满诗界,可惜天不假年,才高运蹇,26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诗作却风流皇皇,流传了千年,至今被人诵念,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出自于《滕王阁序》,这篇洋洋千言的诗作《滕王阁序》中还有两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这个句子中的“阿”的意思就是高山,或者是山坡。整个句子的意思是:

驱马驾车走在高高的路上,到那高山(或者,高高的山坡)之上去探访美丽的风景。其中:俨,整理,使……整齐。在这里可以引申为驾驭。骖騑:古代一车四马,在车辕里驾辕的两匹马叫服马,在服马两边拉车的马,也就是在车辕两边拉车的两匹马叫骖騑,本句中的骖騑泛指拉车的马。

大家再看下面的文字:

客有问陈季方(名谌):“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太丘,有何功德,而(担负,承受)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浸润),下为渊泉所润。当(这)之时,桂树(怎么)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芳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脚(或者翻译为,山坡)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是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所润湿,树根为泉水所滋养,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呢?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

文中的陈太丘是陈季方的父亲,名寔,东汉名吏,这个人天姿耿介,不阿贵爵。因为曾在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做长官时,持笏公允,体恤下情,为人谦敛温和,不以声威拒人,深受当地百姓拥戴,时称陈太丘,连太丘相邻郡县的百姓都闻声趋而附之。

上文中,有人故意滋事质问陈太丘名不符实,他的儿子没有正面回答,而以昂昂泰山比喻君主,以郁郁桂树比喻家父,以渐渐清泉比喻黎民。以设喻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父亲其实是桂林一枝,昆山片玉,人间杰士;盛赞父亲为人忠且仁,深受君上恩遇,遍被黎民捧拥,这样的父亲当然可“荷天下重名”。儿子并没有对锋反驳,而是用比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明确的观点,并且在文末说“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真是以不驳而驳之,让质问者便有椎胸之恨也无言以对。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啊。

看下面这句:

癸(guǐ)未,雨雪,天子猎于钘(xíng)山之西阿。

——《穆天子传》

意思是:癸未这一天,天下着雪,穆天子在钘山的西坡狩猎。这里的“阿”,很明确,是山坡的意思。

同学们,我们现在看“阿”的右边,是一个“可”,这个“可”字的甲骨文没有单独出现过,其原形见于“河”的甲骨文中:

中考文言文常考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考易错虚实词详解1(4)

关于这个“可”字,一般认为它是人徒肩挑物的样子,与服劳役担土挑石有关。“可”字族(坷、哥、歌等)的基本含义都与服劳役有关。

大家试想,碧峰连绵,苍山宛转,大自然总会在两山错接的地方让雨水冲刷出一些或大或小的扇形平地来,给依山而居的人们留出种植稻禾的天地。人们在山的转弯处担土挑石,平整土地,或者修筑居所,将石块顺山脚或高低或曲直堆放码齐,或者放在与山相依,顺山而转的水边,以固堤岸。这就有了“阿”的另一个意思:三面环山的水滨,河湾。

看下面的文字:

济泽之阿,行潦之苹藻,置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有些人总是腹诽中国人没有什么信仰,精神空虚,神无安处。总觉得西方人因为信奉耶稣信奉上帝,所以他们心怀“恕道”,性格谦谦,态度温良,有绅士风度。岂不知中国历史上的外强扰攘正是这些信奉圣主的西方人的“杰作”:大沽口的隆隆炮声,天津城的累累尸骨,圆明园的烈烈烟焰,海兰泡的殷殷血水……还有一份一份暗夺明抢的割地赔款条约。“侵略”才是他们真正的 “圣经”!中国人没有信仰吗?中国人信仰祖宗,信奉各家神龛里的先辈,也信奉整个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国百姓信奉一片祥和生动的土地,信奉几垄碧绿摇曳的稻禾,信奉一爿炊烟时起的草庵;他们信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分,信奉“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的厚道,信奉“玄髫巷歌,黄发击壤”的小幸福。

上面的这个句子描写的就是古人祭祀祖宗神灵的事:济水之河滨,流水中的苹和藻,把它们采集来放在宗庙里,季兰(人名)主持祭祀,这是对神灵的恭敬啊。其中,阿:水边。济:济水。古代有四(水沟,小渠。也泛指河川),江、河、淮、济。济水在古代与黄河并不相交,它流经于古代济南的北部。后来黄河改道,借用了济水的河道,济水消失了。济水在古代可以说是济南的母亲河。行潦:流动的水。潦,路上的流水,积水。诸:兼词,之于。尸:主持,掌管。

因为“阿”也是山水的转弯之处,是逶迤连绵、宛转曲折的,于是便由其“曲”引申出一个抽象的意义:曲从,逢迎;偏袒。

好,大家看这一句:

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之,亦必及焉。

——《国语·周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

大臣享受君王的俸禄,不劝谏反而曲从附纵他,也一定会遭到(报应)。句中的“阿”解释为:曲从,逢迎。动词,表示顺随某人或某事,而不加以反对或督良。

下面的一段文字选于《史记》:

武帝在时,尚能宽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未临政,委任大臣。古者诛罚不阿亲戚,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辅政,奉法直行,无敢所阿,恐不能宽王。王可自谨,无自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司马迁《史记》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汉武帝在位时,(念于爱子之情)还能够宽宥大王。现在昭帝刚刚继位,年纪尚幼,还不能亲自执政,治国大任交于大臣。古时惩治犯人是不偏袒父母兄弟的,所以天下安定。现在是大臣辅政,尊奉法律,秉公行事,没有人敢有所偏私,(所以)恐怕是不能宽量大王的。大王应当自我谨慎,不要自己弄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听了这话,燕王刘旦才恐惧认罪,磕头表示歉意。

文中的两个“阿”都可以翻译为:偏袒。

汉武帝末年的时候,帝位继承问题引发了皇室内部的激烈斗争,燕王刘旦(刘彻第三子)谋继太子位遭到武帝拒绝和刻意打压,而刘旦依然抱有强烈的政治野心。昭帝(刘彻第六子刘弗陵)即位以后,燕王刘旦趁政局甫定,就拉拢孝王刘泽等藩王图谋政变夺位,后来事情败露了,刘旦被昭帝赦免,这段文字写的就是这次谋逆失败后朝臣劝诫燕王的事。可是后来,刘旦又伙同盖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阴谋废掉昭帝,自立皇帝,又以失败告终,最终畏罪自杀,身亡国灭。

同学们,就这事我想说一下我的感想:利禄之途,众所争趋;王子皇孙,更不例外。然而,世上的事情有时是命中注定不可刊斫的,如想改变,纵使用尽洪荒之力,也如同撼山摇海,徒费膂力。燕王刘旦,一国之主,本可以过着高车驷马,金章紫绶;有酒如渑,有肉如陵的奢靡生活,即使不登金銮大殿,也依然会住着朱甍碧瓦,美轮美奂的大宅;如不愿意劳碌于公事,大可以裘马扬扬,率一干众人,左擎苍、右牵黄,飞鹰走狗,游猎于山林;或者什么事都不干,静静地坐于修篁之侧,延目广望,骋观终日,也是优游羡仙的事情。可是,他却偏偏不愿意安分做个王兄,非要觊觎帝王的宝座,僭越一个顺臣的本分,兄弟阋墙,不能内睦外御,最终身败名裂,人生仓皇落幕。令人叹惋。

《诗经》有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不知燕王刘旦刎颈自杀时,是否会想起自己少年读书时,朗朗吟诵这些诗句时的情景呢?悲哉。

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归纳明确一下“阿”的几个意思:

① 山,山坡。

② 山的转弯处,山脚,角落。

③ 三面环山的水滨,河湾。

④ 曲从,逢迎;偏袒。

其实,“阿”是不止这几个意思的,因为这几个是常考且容易弄错的词义,所以我们要重点学习记忆这几个。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

同学们也许已经读过唐代大文豪杜牧的《阿房宫赋》了,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其规模之壮丽宏大,其布局之气壮山河,其形制之巧夺天工,其装饰之富丽堂皇,可谓登峰造极,无与伦比。这让我们更神往那历经三个月才化为焦土的天下第一宫殿了。老师要问:阿房宫是如何得名的呢?其中的“阿”,和我们所讲的“阿”的意思一样吗?有人认为,阿房宫应该读作阿旁宫,还有人认为应该读作阿(ā)房宫,这些读法有没有依据呢?

好,今天的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围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