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

文/逸闲居士

社会的发展是在积累中渐进的,人类的进步同样也是循序而递进的,一切的辉煌都源于历史的积淀。没有过去就无从奢谈今天,没有先人的生活与文化,就没有如今的革新与创造,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能见到其轨迹,因此,在词语中有一个叫“沿革”。如果有人想割断历史,那是无法谈他的创新的,鲁宾逊的故事也许最能说明于此。因此,我们学习,学习历史中的精华,学习生活中的经典。有了这些元素,只要掌握一定的运用技巧,创新也只在举手之间。这在中国的诗史中屡见不鲜。《唐诗宋词精选》序中说:古之诗不是出于《诗》,便是出于《骚》便是一说。这种“出于”便是借前人之精华为我所用,而所用之巧、之妙可产生新声、新意。

其实诗人在创作时,并非有意将古人的诗词拿来一用,只是因对“奇词丽语”的烂熟于胸,在创作时无意识或情不自禁地流露在笔端。这种流露既说明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一是找不到更确切、更入微的词句;二是借名句以强化效果,三是桃代李化新声提升意境。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到此,诗人在触景生情之际,自然而然地将烂熟于胸的“佳词名句”融入创作。大诗人李白的《将酒进》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就是从汉《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归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化出。李清照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与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作比对,相承关系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而明杉的“闲来杯酒听松雨,任其点滴到天明。”不也有蒋捷《听雨》中“暮年听雨僧廊下,任其点滴到天明”的印痕?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这已无须多说。这里,我们可以讨论“继承发展”的一些方法或规律。

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1)

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2)

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小楼昨夜东风吹皱一池春水)(3)

作者简介:应明杉,字谷雨,号逸闲居士,1959年4月生。20岁从教。现今退休。著有《随想集》、《紫心集》、《青青》、《低调的和弦》及其他论文等。尊敬的编辑,文若刊用。

《中国草根诗社》头条号网刊大量征稿,先锋,前卫,新颖的散文、诗歌(含古体诗)、小说等,体裁不限。无姓名不发,如果没上刊,不是您作品的问题。10日内没有收到回函请自行处理。投稿邮箱:zhongguocaogen艾特163点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