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绿色崛起经验(壮丽70年粤进新时代)

9月27日,南方日报隆重推出《壮丽70年 粤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全景式展现70年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壮丽篇章,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信宜绿色崛起经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信宜绿色崛起经验(壮丽70年粤进新时代)

信宜绿色崛起经验

9月27日,南方日报隆重推出《壮丽70年 粤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全景式展现70年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壮丽篇章。

本篇是特125版的《茂名信宜市:全力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和“康养地”》。

广袤的粤西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信宜。县域境内,森林面积占比近七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信宜厚植生态优势,深入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高质量做好绿色生态供给,先后擦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南玉之都”等多张“国字号”名片。

如今绿水青山中的信宜,生态红利正持续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2019年上半年,信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63亿元,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7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7%。

“按湾区所需,展信宜所长。”8月22日,信宜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再次锚定新航标:立足“一区”、融入“一核一带”,以生态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发展,努力建设生态绿色发展高地,把信宜打造成为大湾区“后花园”和“康养地”。

厚植生态优势

山区小县迈向康养旅游大城

信宜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又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绿化达标山区县(市),全市林面积283.5万亩。

一直以来,信宜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坚守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责任担当,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施绿美南粤(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中,信宜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目前,信宜实现了建设碳汇林工程2.98万亩,森林碳汇林抚育工程程4.044万亩。其中,界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12.0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1%。

坚持向绿色要“增量”,带动了林下经济提质增效。信宜在“一镇一特色”工程实施推动下,打造出5000多亩洪冠镇肉桂基地, 45000亩思贺镇八角基地,并形成了以镇隆、水口、丁堡等镇为主的荔枝、龙眼、香(粉)蕉产业带,以钱排、茶山、朱砂等镇为主的三华李产业带,以大成镇为主的山楂、甜柿产业带等特色农业产业带。

70年厚植生态优势,“康养旅游”也一跃成为信宜的主导产业。2016年11月,信宜入选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以此为契机,信宜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奏响产业融合发展协奏曲。

生态乡村旅游、汽车营地和越野运动体验、自行车运动和慢生活体验……围绕全领域融入、全地域拓展、全要素整合,信宜着力构建现代旅游产业新格局,高标准打造“四山一漂一泉”,以及洪冠镇康养小镇、镇隆镇特色温泉小镇、池洞莲花湖庄园等一批生态康养景区。

绿水青山,风光无限。今年截至8月,信宜实现全市接待游客475.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6%和82.19%,康养旅游产业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激活振兴动能

全域统筹推进城乡共荣

70年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昔日的广东边陲山区小县城,已变身为一方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热土。“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南玉之都”、“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一张张崭新名片描绘着这座城市的内涵气质。

近年来,信宜奋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善德善治引领新风,涵养城市“精神”。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信宜不断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并持续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让信宜的颜值更惊艳。

日前,全长19.3公里的南粤古驿道信宜段绿道二期全线贯通。南起丁堡镇山背村、北至东镇街道高城水库,途经6个行政村,串联起3个公园,新修绿道已悄然成为信宜近郊最美的风景廊道!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信宜以44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引领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昔日的祠堂,被打造慈孝文化的教育基地、提振乡村发展的人才基地;农家的泥砖房,被改造成为承载“最美乡愁”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村中闲置的大晒谷场,被打造成为文化广场;村边的河道清理疏通后,干净整洁的河床游荡着鸭子,竹风习习的河岸是美丽悠闲的绿道;屋前屋后的杂草杂物经有序整理,竹篱笆、小菜园、鸡栏、果园……浓浓乡村元素的形象符号呈现乡道两旁,而干净清新的乡道一直延伸向村庄更雅致的地方。

抢抓发展机遇

多管齐下探索融湾路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外溢效应将给信宜的“旅游康养、生态环保、装备制造、珠宝玉石”四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争抢时机,刻不容缓。“一园四区”是信宜规划的作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近年来,信宜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推进包括生态环保产业园、模具制造园、新能源汽车制造园、珠宝玉石加工园的水口高新科技区、池洞绿能环保工业园区、丁堡物流园区和朱砂特色资源加工区建设,积极吸引大湾区更多资本投向、产业落户、项目落地园区。

信宜还以绿色发展“领跑者”的姿态,充分发挥“湾带 区”联动优势,探索实施“大湾区需求 信宜绿色供给”“大湾区研发 信宜生产基地”模式,积极主动吸引大湾区产业、龙头企业向信宜转移。

今年截至8月份,信宜共引进项目22个,计划投资总额70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安徽乐泽集团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洪冠南药康养小镇、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镇隆温泉小镇;华南(信宜)生态汽车小镇项目和深圳瑞仕光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工业企业落户。

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信宜同时加快构建“外捷内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大网络,延伸大湾区的辐射。在建设好洛湛铁路、包茂高速的大交通基础上,信宜开通至茂名城际列车,融入3小时珠三角经济圈,并以“信宜速度”加快推进云茂高速公路信宜段建设,把途经6个乡镇、设置有7个立交互通的云茂高速公路信宜段,建设成为信宜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信宜正以昂扬的姿态崭新的面貌,积极融进大湾区建设,向着新时代阔步迈进!

一线走访

重金改造南玉城,绿色经济再加码

信宜力推南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3月,广东省质量监督玉石珠宝及贵金属检验站(信宜)与南玉博物馆等在信宜“南玉城”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信宜市投资1000多万元的“南玉城”优化升级改造全面完成。

在“南玉之都”信宜,“南玉城”是承载和见证当地玉器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而升级改造后的南玉城,也打开了信宜珠宝玉石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从玉器产业到珠宝玉石产业

南玉工艺行业是信宜市传统特色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200多年的南玉采制历史中,信宜玉雕有过不少“高光”时刻。

上世纪末,在港澳回归之际,信宜玉雕曾作为“省礼”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赠与香港、澳门。2016年,玉雕作品“青凤南玉盘”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作为世纪国礼赠与瑞典国王。

南玉作为信宜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在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以绿色产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中被寄予厚望。2016年,信宜将玉器产业列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今年初又与时俱进地提出将“玉器产业”拓展提升为“珠宝玉石产业”,并列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南玉城的改造升级,迈出信宜珠宝玉石产业进阶的关键一步。走进焕然一新的南玉城,被安置于玻璃柜内的南玉精品,被灯光照射得熠熠发光,更显神采。除了南玉展示,南玉城还集构思设计、生产雕刻、玉石珠宝及贵金属检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整合信宜珠宝玉石人才、技术等资源,打造了一个珠宝玉石产业发展的招商、营销等平台。

目前,该市现有玉器加工、销售企业404家,产品有玉桃盘景系列、花果盘景系列、一帆风顺龙船系列、葡萄盘景系列等4000多种。依托新的南玉城,一个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的珠宝玉石产业体系正加速形成。

进一步擦亮“中国南玉之都”招牌

“检验结果为A货。”广东省质量监督玉石珠宝及贵金属检验站在信宜市南玉城揭牌后,广大市民纷纷拿着玉石珠宝及贵金属到站检验,一名拿着翡翠饰品的市民领到检验结果激动地说:“检验太便捷了,以后购买这类贵重物品更放心。”

信宜检验站覆盖85%以上的“金银珠宝玉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站内拥有检验设备84台,所对应专业领域的产品范围包括:珠宝玉石、钻石分级、贵金属饰品及材料、仿真饰品,检验检测能力覆盖率达100%。

作为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筹建的粤西同类型首家省级质检机构,信宜检验站是推进南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承载项目,同时又是一项促进“放管服”改革、让送检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的惠民工程,为信宜玉器行业由加工向创新转型和制造、流通、相关服务全产业链的品质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

信宜市委书记邓惠林表示,接下来将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和实施好珠宝玉石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珠宝玉石加工区,精心谋划和举办“南玉旅游文化节”,全面推进珠宝玉石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中国南玉之都”的牌子,加快构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的信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见证|观察

粤菜师傅赋能信宜乡村振兴

“三华李炒猪大肠,这搭配新鲜。”在今年5月下旬举办的信宜三华李品果节上,一道美食引起游客的极大兴趣。三华李是信宜山区的特色水果,把水果开发成菜肴的,正是信宜“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的师傅。

依靠本地产出的绿色产品,开发具有信宜特色的粤菜,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这是信宜开展粤菜师傅工程的一环。2018年来,信宜将粤菜师傅工程与创业就业、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结合,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打开了一条新路。

吸引外出人口回流

在信宜市高城村的“高城人家”农家乐餐馆,老板陆科明每天都十分忙碌。餐馆开张才几个月,现在每月营业额就达到了1.5万元。今年春节进村游客超过10万人次,他的餐馆生意更是“火爆”。而此前,他在广州一家服装厂打工,月收入为3000元。

“比出去打工好。” 陆科明去年参加了“粤菜师傅”第一期培训后,就决定与参加过第二期培训的学员黄维华,一起在家门口开店创业。每月除去请工人成本及其他费用,月收入还有四五千元。

得益于粤菜师傅工程,越来越多像陆科明这样的外出务工者回流老家创业就业。据信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粤菜师傅主要培训对象为农民及城镇下岗职工,“精准扶贫”对象还有吃住行的补贴。培训合格后,将获得“粤菜师傅”和技能等级两个证书。学员学到一技之长,很多都走上了职业“掌勺人”的道路。

至今年8月中旬,信宜共开展了“粤菜师傅”培训班15期,培训总人数1195人,有517人已实现就业创业,其中28人开起了“粤菜师傅创业店”。

开启乡村振兴新路

在金垌镇金垌村,“得运食庄”农家乐深受顾客好评。老板和海峰参加了第二期“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班结业后,打响特色农家菜的招牌,他的农家乐如今成为到当地乡村旅游游客首选中途驿站。

信宜市把握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依托美食旅游特色村的特色乡土文化和蔬菜、畜禽等的优良种养基础,扶持创办了一批具有“农家乐”特色的美食店,推动乡村美食与产业同步发展。如开发具有信宜特色的怀乡鸡、杨桃鸭、氹仔鱼、焦芋粉等美食,带动白石镇蕉芋种植基地、怀乡三黄鸡养殖基地、洪冠益智种植基地、氹仔鱼养殖基地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全市以怀乡鸡为主的三鸟饲养量不断上升。

随着“粤菜师傅”工程的深入推进,目前,信宜打造了10个乡村粤菜特色美食点,形成镇隆食街、池洞美食大道等乡村旅游美食线路,直接和间接带动4000多人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信宜还将“粤菜师傅”工程导入省际扶贫协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粤菜师傅”带到对口帮扶的广西忻城县贫困村,作为粤桂帮扶项目。至目前为止,共举办了4期广西忻城“粤菜师傅”培训班,90%以上属于精准扶贫对象,587人培训后实现了创业就业。

数读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上半年信宜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8.63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3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54.23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11.67亿元,同比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18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年度预算的50.4%。

投资驱动不断增强

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7.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5.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49.9%,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7%。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上半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18.8%和69.2%,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经济运行质量来看,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3.36亿元,同比增长69.9%;金融机构存贷比达40%,存贷款增速排茂名各区(市)第1位;本级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1%,税收占比69.7%。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杨建雄

通讯员 王庆珍 陈飞虎

【作者】 刘俊;杨建雄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