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效应带给人的启示(别人没你想象中那么在意你)

聚光灯效应带给人的启示(别人没你想象中那么在意你)(1)

01

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发现自己脸上粘了一个饭粒。当时他感到无比羞愧和尴尬,想着这下可丢大人了,同事们一定在背后各种笑话他,因为这件事他郁闷了好几天,甚至不好意思跟同事一起吃饭。

几天后,他终于不那么在意这件事了,并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这件事。结果朋友哈哈大笑,爸爸以为是在笑他的糗事,然而朋友却笑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其实别人才没有那么的在意你呢,大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谁会注意你脸上有没有饭粒呢,就算看到了,笑一下也会很快忘记的。

爸爸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其实别人没那么在意你。

02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特地打扮一番,甚至改变了一款发型,穿上了一件新衣服,洗了澡吹了头发,出门觉得意气风发,但是一天下来,觉得似乎并没有什么人注意到你,也根本没有人向你提起这件事,甚至是问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女朋友,自己有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他们也支支吾吾答不出来。

又有的时候早上起床,你发现自己的头发有一边翘起来了。搭车上班途中,你觉得全世界都盯着你的头发,逼得你一路梳理、按压,到了公司后,还低头冲进座位,不敢多看同事一眼。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都有过异常尴尬的时刻。我现在还能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在跑步的时候,步子迈太大了,裤裆一下子裂了个大口子,露出了红色的内裤。

裤子烂了,一个男生还穿红色内裤,这该是一个多么好笑的笑话啊。自那以后的很多天我都不敢抬头,听到别人小声说话,我都感觉他们在笑话我。特别的难过!直到多年以后的好友聚会,还会和老同学提起此事,不过他们倒是像刚知道一样,大笑不止。在他们看来,好像没什么印象。

此时我才发现,而实际上并没有很多人注意到,也没有人长时间记住这件事,除了 自我己。

这些事情,都指向了一种心理学现象:聚光灯效应。

03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聚光灯效应来源:

1999年,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汤姆·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Kenneth Savitsky)在期刊上发表「聚光灯效应」的实验,验证了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点:

他们要求受试者穿上印有过气歌星头像的T恤,走进已有5人的房间。研究人员先询问穿T恤的受试者,觉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这件有点糗的T恤?再去问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头像?

结果显示,「穿T恤的学生」觉得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针对其他5人的调查,却只有1成看清楚T恤上是什么图案。

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由此推论: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04

聚光灯效应出现的原因

首先,我们在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时存在偏见。

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这就使得我们夸大了自己的重要性。对周围的许多人来说,我们的行为究竟如何其实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因为他们也很有可能认为自己正站在聚光灯之下。

人们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因而也就很难准确判断别人的观点,同时把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行为放大成千上万倍。

其次,还有心理学家所说的透明度错觉的原因。

通俗来说: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很多担忧都因为我们表现出来的表情泄露出去了——因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我们认为别人可以看到我们的反应,感觉到我们的感受。但除了脸涨得通红、手紧张得发抖这种过于明显的征兆之外,我们心理的感受并不会呈现出来,也不会被别人察觉和发现,而我们总以为这些也同样暴露给别人了。

05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在意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并没有多少时间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我们身上,无论我们是出彩还是出丑。

有时候你做了一个举动,貌似全世界都静止了,都在注视着你,其实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大家没有因为你改变什么,你只是匆匆过客而已。

人们行色匆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关注,满脑袋装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

自己的职务什么时候能再进一步;

生意能否有所起色;

工资能不能再涨些;

孩子高考应报什么志愿;

什么减肥方法更有效;

……

人们都在关注自己,很少去关注别人。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毕淑敏说过一句话:“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

所以,别人没你想象中那么在意你。事实上,每个人都把精力放在了一件事上,那就是他们自己。

(原创文字,拒绝被复制和粘贴,盗用必究)

来源 :525心理网(psy525.cn)一个有营养的心理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