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了什么(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二版)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了什么(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二版)(1)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 科:猫科 属:豹属 种: 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 科:猫科 属:豹属 种: 狮。

以上两段看似相同的文字却标志着两个最为人熟知的但截然不同的物种,狮子和老虎。任何见过它们的人都可以分辨出它们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但从生物分类上来看,似乎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

最近花了一段时间看完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种专业书是很讲究版本的,甄别之后,我选了苗德岁先生翻译的物种起源第二版。物种起源一共修订了六版。市面上较多的都是根据第六版的译本。但据苗先生说,第二版的物种起源最接近达尔文的本意。

由于本书属于实打实的专业书。所以翻译语句追求准确多一些,造成很多段落枯燥拗口。特别是地质结构对物种起源的影响部分。我读的时候确实是硬啃下来的。原因大概在于,地质学对于我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在这里推荐一个集中精力的好办法,就是边读边看,每个字都读出声来,这样可以在枯燥的阅读过程中集中精力。

首先关于该如何定义一个生物是否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即便是达尔文也感到棘手。因为生物界除了物种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变种以及亚种。

简单来说,就是程度问题。一个生物,究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独特的性状(可以简单理解为外形和内部结构的总称),才可以单独的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举个非常不恰当但好理解的例子。比如一群正常的羊,通过不断的繁衍,有的长得很高,有的身上没有毛了,有的开始吃肉了。那么如何界定这些长得高的,无毛的或食肉的种相对于亲本种正常羊来说,是变种或亚种或新的物种呢?这个问题至少在达尔文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法确定下来的事情,以至于达尔文都不得不在《物种起源》中说,当我们提到物种这个词时,虽然无法明确的给它一个判别标准,但只要大家都明白它代表着什么就可以了。

《物种起源》的整套理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达尔文认为目前现存的以及灭绝了的所有物种,都起源自很少的几个亲本种。他的意思是,在万物之始,世界上可能只有三四种动物,三四种植物(出自原文)被神创造出来(在第二版的最后总结部分,达尔文直接在原文提到了神造,其实这里的神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万物之初的那股力量)。而后经过衍变慢慢变异出新的物种,而一些物种聚成群而后演化成了一个大纲(例如哺乳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就是物种运作的秘密。

另外,达尔文认为,物种是由原初地向世界扩散的,而不是在世界各地被逐渐创造出来的。这里需要提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进化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主流的上帝创造论。创造论认为,当今以及灭绝的所有物种都是被神单独创造出来的,比如狮子从被创造出来到现在一直是狮子,从来是狮子,老虎则从来是老虎。同样的,这些被创造出来的物种是突然的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然后开始迁徙。

创造论在当时宗教势力强盛的背景下是拥有根深蒂固的基础的。但达尔文自己也承认,物种起源的进化论与创造论其实并不冲突。只是神在进化论里轻松了许多,他只需要创造几个原初物种即可。而后原初物种会自发的迁徙,并根据自然的选择法则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物种。

那么进化论所包含的两个主要法则,自然选择法则和遗传法则的概念就出现了。自然选择法则可以简单的解释为,大自然会把对物种有利的变异保留下来,并不断的增强这些变异,直到这类变异种的性状差异与亲本种的差异足够大,从而发展成为亚种,最后被确立为单独的物种。但达尔文认为,一切自然界之中的变异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的,即某个结构的变异需要经过在漫长的时间(成百上千代的发展)下一点一点地积累最后形成的。而不可能突然之间形成。就好像长颈鹿的脖子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变长。

而这里又引出可见变异与不可见变异与发生在人工养殖选择下的变异这两个概念。人工养殖下的物种同自然选择下的物种变异方式的差别主要在:人工养殖的物种,变异的方向是对人类有利,而自然选择的变异方向是对物种本身有利。这其实很好理解。比如为了羊毛而饲养绵羊的人,自然会把一群绵羊中毛最长最好的几只重点培养,而优先杀掉毛不好的,这样不断留下羊毛好的种,使其繁殖的后代会得到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变种。而自然的选择则是会让最在自然环境下有竞争优势的羊个体存活下来并继续繁衍,得到更具有与其他物种竞争优势的羊。这就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最本质的区别。

这里插入说明一下,达尔文认为,在相同的一块土地上,影响物种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与其他生物的竞争,而不是诸如气候,地形等客观因素。因为同一物种可以同时出现在截然相反的两种物理条件下。而物种间的竞争又以同种的不同个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简单来说就是同一块地方,人和人的竞争最为激烈,亚洲人与亚洲人的竞争更为激烈一些。相比之下人和羊的竞争就平缓很多。而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如果某一物种占据哪怕一点竞争优势,那么自然选择就会倾向于不断的令其通过繁衍来加强这一优势,从而让持有此优势的物种数量大增,这就是自然选择法则的本质。

而上文提到可见变异与不可见变异的概念则主要针对人工选择下的变异。基本上人类只会关注物种最直观的变异性状。就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比如羊毛的程度,肉鸡的肥瘦等等。但诸如骨骼,内脏甚至于更为微小的一些组织结构的变异则很难被人类主动选择。除非它是对人类来说必要的,比如拥有肥大鹅肝的鹅。但对自然来说,可见变异与不可见变异没有任何区别。

同时,达尔文还提出,数量最多的分布最广的常见物种会更容易发生变异从而更容易产生新的物种。这也呼应了他认为所有生物都起源自为数很少的几个原始种的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其实可以否定一些环保主义者担忧地球的物种在不断减少的这一状况。因为根据物种起源理论,物种的出现从来都是取决于数量多的,分布广的生物属里。(这里普及一个常识,如果用生物学的专业用语形容狮子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裂脚亚目->猫型总科->猫科->豹亚科->豹属->狮)可见一个属中可以包含很多个物种。接上所说环保人士的担忧。生物从原初到现在都是不断的在进行变异和繁衍,只不过是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进行着,所以并不用担心物种的数量,新近变异的物种,由于必定是更适应环境以及竞争关系的物种,所以势必会造成旧的物种的灭绝。亘古不变。

遗传法则则是保证物种起源的一个前提,如果变异无法被遗传积累,那么也就无从诞生新的物种。遗传同样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返祖现象,理论上来说,假如你的家族曾经混过一次血,那么这个混血的基因会一直被无数辈的后代所携带,而这些后代中很可能会突然激活出一个拥有混血性状的人。而这个人可能和他的混血祖先已经相差很长一段时间。另一个有趣的是当科学家回朔某一物种的祖先时,常会甄别那些退化了的结构或器官,比如雄性的乳头,其实它以没有了任何作用,但仍然被继续遗传,而通过乳头,可以回朔出男人是哺乳纲的生物。这仅仅是举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更神奇的在于,很多物种虽然成年后千差万别,但当它们在胚胎状态时,却极为相似。这种遗传因素无疑标示着这些物种起源自同一祖先这一事实。各位能够有足够耐心读到这里的朋友不妨想象一下。其实如果按照达尔文的理论。生物的基因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所有现存或已经灭绝的生物的数据库里都存在一组相同的数据,这组数据来自于它们的源点。最有意思的在于,这组原始数据并不会随着物种的演化而消失或者被删除,而是有些被隐藏了起来或者专业的说被挂了起来。等待着有朝一日或许会被从新激活。所以,也许人类会长出腮并不是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桥段。大自然本身要比科幻小说更为科幻。

最后,达尔文在本书中自己花大篇幅回应了很多质疑。其中最著名的质疑就是反对者认为,既然达尔文认为物种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那么多的中间过渡物种?或者没有找到它们的尸体和化石,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并且,怎么解释在某一时期发生过类似于物种大爆发的情况?

达尔文把上述所有的对中间种以及物种爆发的质疑都归结为地质的不稳定性。咱们来一一看看达尔文的解答。首先,对于为什么没有发现很多现生的中间物种,达尔文认为,根据他的自然选择法则的理论,新生的物种一定是比旧物种更为适应环境竞争的强者。所以它们的出现本身就对旧物种造成了致命的威胁,从而使旧物种灭绝。也就是说,物种的新生是伴随着旧物种的灭绝而发生的。但有一些旧物种与新物种共存的情况,但并不是主流,甚至于有一些被称为活化石的物种从远古时代几乎毫无变异的存活到了今天。这类情况相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无疑是凤毛麟角。举一个例子,人工养殖下的变异选择,肯定伴随着留下新物种而优先杀掉老物种的过程。如果令老物种与新物种一直同时存在,也就不存在什么选择了。在这里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和家人都十分怀念儿时吃的那种老玉米,认为那种玉米更有玉米味儿。但是现在能买到的大多都是甜玉米和黏玉米两种品种,我们曾经花费心思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后来问农村的朋友给出了一个答案,老玉米不赚钱,所以已经没有什么人种了。我想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新老物种交替的例子。

接下来关于过渡物种的化石问题。达尔文认为,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很多物种的中间物种的化石,主要因为地质运动的不稳定性。并且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一具生物的化石如果想保存到现代并且被人们发现,其概率是多么的微小。而人类对于整个地球的地质考察又是多么的片面。并且,地质变化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也许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就又有一具未经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被毁灭殆尽。

最后,关于某些地质时期发生的物种爆发现象,达尔文同样用地质方面的理论加以反驳。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地质断层,每一层和每一层中间可能差距了很长一段时期,这主要取决于海洋与大陆的抬升与下沉作用。假如我们拿出一张纸,从下往上画几条平行线代表地质层,从下往上依次为它们标号1,2,3。。。。那么发现在2断层里的生物化石并不一定早于发现在3甚至于456断层里的生物化石,可能发现在5断层里的某些化石是2断层里的某些生物的“祖宗”。所以并不能单从某一地质时期的断层中发现的化石种类来定义物种的种类。

最后,我相信能看到这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因为就像本书的译者在前言里所说。《物种起源》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很多人都知道它,但真正完整读过它的人却很少。与之不成比例的是,评论它的人却很多,这就造成了很多以讹传讹。比如说达尔文否定了上帝,其实在原文中,起源论与天创论并不冲突。相同的例子还有《论语》。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论语的原文,但喜欢拿它说事,就出现了很多有上句没下句的情况,完全曲解了孔子的意思。比如:以德报怨等等等等。

而我始终认为,如果要评论一件事,最起码要先了解这件事,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这也是造成诸多网络暴力的始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