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再过两天就到了。

中秋和仲秋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又有三个称呼。所以秋季三个月又叫孟秋、仲秋、季秋。仲在说文解字里为“中也”。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从立秋(每年8月7或8日)到立冬(11月7或8日)正好是三个月,虽然农历都是八月十五日,但中秋节推算到公历日期都不一样,但至少都是在仲月的时段里。在1910年至2010的100多年间,最早的中秋节出现在9月8日,是1957年和1976年;最迟中秋节在10月8日,是1919年和1938年。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1)

第一个故事----古老的习俗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人的习俗是供奉兔儿爷,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月坛也在中秋逐渐恢复了它往日的功能,搭起了祭月台。还供奉了几百个兔儿爷,垒起来像座小山。点心、西瓜、大桃布满了供桌。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2)

为什么要供奉兔儿爷?

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从此百姓们就开始供奉兔儿爷。

但是故事没完,接着往下看....

他们祭月,专用兔儿爷

在故宫博物院藏多种兔儿爷,那是皇家小孩们祭月的遗物......大人们都去月坛了。

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就是兔儿爷。小孩买回兔儿爷也像成人一样供养祀拜。

清代乾隆年间杨柳青印制的木版年画中,有一幅“桂序升平图”,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儿童拜兔儿爷的情景。这种民间节令习俗传入宫中,皇家也按民间习俗供奉兔儿爷。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记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3)

猛看图...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4)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5)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6)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7)

发现没有,兔儿爷的装扮都很特别,兔儿爷都是骑马、骑鹿,骑狮子、老虎的为什么呢....

接着讲刚才的故事。。。。

兔子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人们要感谢她,给她送东西。可兔子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

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了马、鹿、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又治好了很多人。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但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

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这个“儿”音也是北京典型的方言。

兔儿爷在北京一度消失里几十年,近几年才慢慢开始又有了。老艺人们为了恢复兔儿爷,费尽了心力。

第二个故事----桂树与月亮

八月时节,桂子飘香,有个传说故事是桂树和月亮的。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所以,这句毛主席诗词,应该都听过:“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是这个典故

中秋节这些故事你们知道吗(中秋节必知的三个故事)(8)

第三个故事---蟾宫折桂

上面那个典故,还引申出一个成语,蟾宫折桂。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让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书·郤诜传》。意思是“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蟾宫折桂,在科举时代就是金榜题名,高中的意思。

精品头条-来自微信公众平台

北京民俗(bjminsu)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转载与合作事宜,请进入微信公众平台联系小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