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

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华西诺卡菌”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冉玉平教授团队从一名皮肤感染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性诺卡菌,并将其命名为“华西诺卡菌”(Nocardia huaxiensis sp. nov.)。研究的相关文章已发表于细菌分类学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和皮肤科领域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上。

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1)

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2)

患者是一名59岁男性,发现左脚背结节、脓疱和结痂5个月。病发前一周,患者曾赤脚在污水中行走,没有受伤。经过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脓疱并无缓解(下图a)。

活检涂片显示革兰氏阳性杆菌伴分支细丝(下图b),培养物显示被诺卡氏菌属所覆盖(下图c),最终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鉴定为一种新的诺卡氏菌(WCH-YHL-001T),并命名为华西诺卡氏菌(Nocardia huaxiensis)。

该细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患者接受口服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治疗5个月,1年随访无复发(下图d)。

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3)

诺卡菌病(nocardiosis)是由诺卡菌属侵犯人体所致的一种少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既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抑制的宿主,亦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诺卡菌孢子、断裂的菌丝片段或直接感染皮肤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肺、皮肤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1889年,Trevisan首次提出了诺卡氏菌属的概念,属于放线菌纲、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的成员是好氧的、非运动的、过氧化氢酶阳性的、弱耐酸的、革兰氏染色阳性且革兰氏染色可变的、含有霉菌酸的放线杆菌,可形成广泛分枝的基质菌丝,分裂成球状到杆状的单元和弱气生菌丝。诺卡氏菌属的化学分类学特征包括:细胞壁中存在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全细胞水解物中的阿拉伯糖和半乳糖,iso-支链和antesio-支链脂肪酸,磷脂型PII(磷脂酰乙醇胺),以及主要的甲喹酮MK-8(H4ω-环)。诺卡氏菌属的基因组DNA G C含量在63-72 mol%之间。近几十年来,从洞穴、土壤样品、植物和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许多新菌种,在这项研究期间已有126种有效发表的菌种。

研究人员从该患者皮肤分离出来的WCH-YHL-001T菌株,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好氧,异养,非运动。它们以短的气生菌丝形成广泛的基质,其分枝分裂成杆状。该菌株可生长在10-40℃、pH 5.0-12.0和NaCl浓度为0-4.0%(w/v)的条件下。

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4)

WCH-YHL-001T的电镜扫描形态

WCH-YHL-001T的主要细胞脂肪酸为C16:0、C18:1ω9c、C18:010-甲基,且脂肪酸类型为Summed feature 3(C-16 : 1 omega 7c/C-16 : 1 omega 6c)。主要呼吸醌为MK-8(H4ω-环)。主要极性脂质为磷脂酰乙醇胺、二磷酸甘油、磷脂酰肌醇甘露糖苷、未知磷脂和未知糖脂。肽聚糖诊断性二氨基酸为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全细胞糖谱由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

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5)

WCH-YHL-001T与其邻近诺卡氏菌属的细胞脂肪酸组成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WCH-YHL-001T属于诺卡氏菌属。WCH-YHL-001T与诺卡氏菌属类型菌株之间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ANI)和硅内DNA-DNA杂交(isDDH)值均低于截止值(≥ANI和≥70%用于isDDH)定义细菌种类。基因组DNA G C含量为67.8mol%。系统发育、生理学和化学分类学数据表明,WCH-YHL-001T代表诺卡氏菌属的一个菌种,将其命名为华西诺卡氏菌(Nocardia huaxiensis sp.nov.),模型菌株为WCH-YHL-001T(=GDMCC 4.181T=JCM 34475 T=NBRC 114973T)。

发现一种白色凝胶状的菌群(这种新的致病菌被命名为)(6)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参考文献:

[1]Zhuang K, Liu Y, Dai Y, et al. Nocardia huaxiensis sp. nov., an actinomycete isolated from human skin.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21;71(8):10.1099/ijsem.0.004970. doi:10.1099/ijsem.0.004970

[2]Zhuang K, Ran Y. Primary cutaneous nocardiosis caused by a novel Nocardia speci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Apr 28]. Br J Dermatol. 2022;10.1111/bjd.21599. doi:10.1111/bjd.21599

(来源:《感染医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