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此句出自巜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语前几天,与北京文物专家小聚茶舍叙谈,约上在沈阳的二位喜欢文物收藏的朋友,一起探讨有关文物如何鉴定的课题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友人参考我一直以为:不管文物收藏也好,还是文物鉴定也罢,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鉴定真与伪的一个课题,而且是一项内容非常的广泛,若是要稍稍地考证一下,就会牵扯出许许多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说,做为一个大学者,不仅仅是简单的鉴定人,而应该是一位大学问家,更应是一位国学大师多年以来,我也经常和国内外的一些文物鉴定专家频繁的来往,特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每次见面都会觉得这些先生不敢说是精通百家,但也绝对堪称是精通几十家的专家学者,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知宴先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杨静荣、叶佩兰、丘小君、金运冒,还有马末都、赵中杰等前辈尤其,让我最为敬佩的是启功先生说话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有幸和朋友一起去启功先生的小宅院,去看望启老,每次都小坐半天请教说心里话,对启先生的学问与为人非常之敬佩深感这位老先生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学问之深,这些绝不是旁人所能及的特别是与启功先生有过两次的交往后,对先生的经历与为人也有了一些的了解这里就与启先生见面经历的几件轶事向友人介绍一二:一是真敬仰,二是真崇拜,三是真怀念启先生从小就立志想当一位画家,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先生画了不少,但不管书画哪一方面,他都是从临摹古人开始人手先生遍临大家的名迹,转益多师,把古代的书画传统完整而又有自我取舍地继承下来,把这些古人之作融入在自己艺术审美取向之中,这一点从他的画、书及其学问里就可以看得出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此句出自巜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语。前几天,与北京文物专家小聚茶舍叙谈,约上在沈阳的二位喜欢文物收藏的朋友,一起探讨有关文物如何鉴定的课题。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友人参考。我一直以为:不管文物收藏也好,还是文物鉴定也罢,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鉴定真与伪的一个课题,而且是一项内容非常的广泛,若是要稍稍地考证一下,就会牵扯出许许多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说,做为一个大学者,不仅仅是简单的鉴定人,而应该是一位大学问家,更应是一位国学大师。多年以来,我也经常和国内外的一些文物鉴定专家频繁的来往,特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每次见面都会觉得这些先生不敢说是精通百家,但也绝对堪称是精通几十家的专家学者,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知宴先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杨静荣、叶佩兰、丘小君、金运冒,还有马末都、赵中杰等前辈。尤其,让我最为敬佩的是启功先生。说话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有幸和朋友一起去启功先生的小宅院,去看望启老,每次都小坐半天请教。说心里话,对启先生的学问与为人非常之敬佩。深感这位老先生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学问之深,这些绝不是旁人所能及的。特别是与启功先生有过两次的交往后,对先生的经历与为人也有了一些的了解。这里就与启先生见面经历的几件轶事向友人介绍一二:一是真敬仰,二是真崇拜,三是真怀念。启先生从小就立志想当一位画家,虽然从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先生画了不少,但不管书画哪一方面,他都是从临摹古人开始人手。先生遍临大家的名迹,转益多师,把古代的书画传统完整而又有自我取舍地继承下来,把这些古人之作融入在自己艺术审美取向之中,这一点从他的画、书及其学问里就可以看得出来。

还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位前辈,也是我的好友和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他曾把自己收藏的清初刻本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请启功先生过目。先生看过之后竞然说:书的版本、年代、字体都好。但其中有"南北宗论",我是不赞成的。可见先生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己见,且在实践中去践行。先生的书画特有一种雅韵,这绝不是常人所能够企及的,这跟先生的学问有很大的关系。先生特别主张"透过刀锋看笔锋",从字里行间和笔画之间去体味古人笔下的意趣。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他终成一代书画大家,而这给他的书画鉴定上也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正如先生所说:"如果你学鉴定而不去学书画,那你就是一个瘸腿。"在这一点上,对于我来说就是很惭愧的事,也是很纠结的事了。先生曾说:"因为你并不理解古人字画之间的笔墨关系是怎么回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想在这一点,先生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启功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大学问家,不管是碑还是帖,不管是对文字内容的考证,还是对字体的理解,先生都能够一一的指出来什么是真本,什么是摹本,什么是翻刻本。有一次,我听前辈说过,他曾得到了一本王羲之的《圣教序》,自己觉得还不错,但启功先生拿来一看就说,你这是最好的翻刻本。那为什么是翻刻本呢?先生给他举出了一堆的例子,这个字是怎么样的,那个字又是怎么样的,讲得是头头是道,可知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研究文献的功底是难以做到的,也是难以企及的。

还有一次,我这个朋友说,在多年前,有个朋友拿来收藏的明代吴历的册页给启先生看。册页画得很精到,后面的题跋也都是明清人的书法,一般来说这样的东西大家都会认为是真迹,可是,先生一眼看就说是假的。其原因何在?先生说吴历的笔墨不是这样的,他的笔法也不是这样的,他的渲染更不是这样的。接着先生又说,吴历的书法是学的苏体,学苏体的书法一般会发肥的、发扁的,所以这个字也不是吴历所写的。先生又翻到后面的题跋说,这个是抄录谁的那段,那个是抄录谁的那段,可见,先生连抄录之处都能讲得很清楚,为此,他最后断定这件东西是假的。就是这样,让别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所以,对于书画鉴定上的学问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看其实质。这种实质就是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多方面去看,画面、笔墨、整体布局、时代气息与其特征等方面。"从外表到实质,都能看穿,这种看穿,没有学问是不行的,不具备渊博的知识更是行不通的。

我每当想起,真觉得启先生的记忆力也是非常之好,他的分析能力也特别的强。因此,在他判断东西的时候是从不犹豫的。这种不犹豫是一种很值得尊敬的品格,即是一种负责任的具体体现。既对国家的负责,也是对传承文物的负责。真的一定是假不了,假的一定也真不了。启功先生在这方面从来都是直抒胸臆,从不马乎,一丝不苟,从来是没有任何保留的。比如有一次,在京与圈内朋友交谈,当提到启先生时,大家一致认同,一例就是先生对一幅国家的博物馆想要出钱购买的一幅画作,明显地提出了画作异议。先生说:"如果这幅画是某个有钱的主出于个人喜欢要买,那咱们自不必多说。但是,如果非要国家的博物馆去买这件东西的话,那咱们就得说道说道了!我理解所谓的这个"说道说道"绝非是一般的表态,而是必得分出个是非曲直。因为,先生认为糊弄国家那是绝对不行的。这也是启先生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最好的表现,也是先生给所有鉴定人做出了的一个表率。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特别是结合目前的时下来看,尤其是值得让我们大说特说的。

启功先生在鉴定上能取得如此之成就。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先生对传统文化,对古书画是发自内心的喜好。这种喜好一定是认真的钻研、苦学进取,深蕴领悟,所得来的。时刻与古人去对话,且迷者至深。如今先生已经驾鹤西游,找古人对话去了!我们时下该怎么办?谁来回答我?所以,我觉得这是先生在冥冥中,在不断地激励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之动力。人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没有可以停止的理由,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践行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