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1)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公元前205年8月,韩信举兵,临晋佯攻、夏阳暗渡,一战下魏而生擒魏王豹。

公元前205年9月,韩信再战破代,拿下战略要地阙与、生擒代国国相夏说。

携下魏破代之威、据马踏太行之势,韩信大军锐迫赵地、剑指陈余。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历史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会在拊手将成之时出现转折。

正当韩信势如破竹之时,刘邦却收其精兵以诣荥阳。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2)

于是,韩信只能征募数万代魏新兵,勉强伐赵。

时势造英雄,但大英雄却可以创造传奇。

公元前205年10月,韩信翻越太行山、兵至井陉口,成就了一段兵家传奇——背水之战。

1.兵力对比:以少战多的既成事实

韩信一方:3万士卒,少量汉军老兵,但主要是代魏新募之卒,

除两千骑兵外,主要是步卒。

赵国陈余一方:号称20万,具体数字不详,但可以砍一半计算,大约十万吧。

因为下魏破代的韩信太嚣张,所以陈余必须兴举国之兵、必须全力以赴。

2.作战目标:双方都想打成速决战

韩信方的作战目标是击溃站、速决战。

千里奔袭而三万斗二十万,韩信再嚣张也不敢把作战目的定义为歼灭战。

代魏不稳,所以只有兵势速决才能震慑后方。

兵锋正锐,所以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得用士气。

陈余方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战、速决战。

携20万大军、兼本土作战、又以逸待劳,不歼灭就愧见赵地父老了。

汉军靳歙部在朝歌击溃赵将贲郝部;汉王刘邦已经马踏邯郸。

所以,要扭转战局,赵相陈余只能速歼韩信,而后南下再战。

3.双方统帅:陈余也是英雄一枚

双方统帅都不是善茬,陈余也没有那么不堪。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3)

韩信自不必说,汉初三杰之一、大汉第一名将,千古兵仙仅此一位。

陈余确实是书生,但书生并非一定要纸上谈兵、一定要打败仗。

郑成功是秀才领兵,但收复了台湾。

袁崇焕是进士领兵,但宁远一战、炮毙努尔哈赤。

所以,书生不书生,并不是战场必败的决定因素。

陈余是有自己政治主张的人。

他宁可流亡也不跟秦帝国合作。

就此而言,陈余也是个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陈余也是见过世面的。

流亡之时见过民间疾苦,反秦之时打过巨鹿之战,他也是一方豪杰。

陈余是有个人魅力的。

与张耳分裂、兵权被夺。陈余一怒而南皮打渔,但却有几百人跟着他一起走。

陈余打过胜仗。

张耳被封常山王。但他基本上没当几天王,就被陈余给赶跑了。

都是带兵的名士,陈余要强于张耳。

有政治主见、有实践阅历、有个人魅力,还有战场表现,所以陈余也是秦末枭雄。

4.李左车之计:陈余也有自己的苦衷和算计

李左车建议陈余坚壁不出、以逸待劳,而自己带兵三万阻韩信后路。

此计着实诡谲,韩信也是叹为观止,所以战后奉李左车为上宾。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4)

但陈余为什么不采纳?

原因就是陈余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战、速决战。

他就是要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快速歼灭韩信的全部军队。

他要赶紧结束赵国北部战事,才能回兵对付刘邦。

而韩信呢?

正如李左车而言,长途奔袭、大军在前,而辎重再后、转运乏力。

所以,韩信也要一场速决战,他不愿困于坚城之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李左车之策不用,韩信才敢兵下井陉口。

所以,战争是博弈而不是诡计,你能想到的敌人也能想到。

陈余用李左车之计,韩信宁可在太行山上耗时间,也不会跟他背水一战。

5.一正一奇:背水一战的设计没有那么简单

所谓正,大军夜渡绵蔓水而后背水陈兵扎营坚壁。

背水列阵,并非让大军毫无遮挡地站在河边,然后等着20万赵军冲过来对砍。

韩信要是真这么干,那些当兵的也不干。因为你韩信真是在让他们送死。

背水陈兵,而后扎营,建立营前壁垒,这才是背水。

所谓奇,就是两千骑兵间行奔袭至赵军营垒侧翼,相时而动。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5)

正面大军要不避生死。

让一群“有利就上、不利就跑”的市侩之兵全都站在战场上,然后一个一个地杀,一直杀到赵军溃散,而后再列队屠杀。

奇兵两千就是要趁赵军倾巢而出之际,将汉军赤旗遍插赵军营垒,人为制造赵军恐慌。

赵军恐慌,便会乱阵溃逃。而溃逃的赵军,人在多也只能是被屠杀的羔羊。

6.简单直接:陈余就是要团灭韩信

陈余则是以逸待劳、择机而动,就是要等来韩信大军,然后20万人集体冲过去、团灭韩信。

陈余的想法没毛病。

20万人,吓都能把韩信的几万人吓死,更何况铺天盖地、喊声震天地杀过去。

而且赵地自古就是天下精兵之所,而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6)

彪悍赵卒对阵六国,谁都没服过。

长平一战,被白起活埋四十万。但始皇帝攻灭六国之时,赵国仍旧难打。

原因就是民风彪悍。

在赵地壮士看来,除了虎狼秦兵,其他一切不过尔尔。

7.完美脚本:双方都想这么打

井陉之战,既是按照韩信的设计打的,也是按照陈余的设想打的。

背水陈兵,韩信出军营前叫阵。

但陈余却按兵不动。

他要等,必须得等到汉军全部到齐,然后自己才能一鼓作气。

陈余不想再费一回事,打完一场击溃战、再去打另一场击溃站,必须一战定乾坤。

韩信明白陈余再等什么,既然你在等我,那我便与君一会。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7)

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一场野战对决就此拉开大幕。

壁前展开的韩信军阵,就是陈余算定的“不过尔尔”,他们一击即溃。

但陈余没算定韩信的“背水”军阵。

这群置之死地的“不过尔尔”,已是退无可退、逃无可逃。

他们就如韩信所设计的:站在战场上一个一个地杀,要么被人杀、要么杀人。

于是,陈余一鼓作气而团灭韩信的计划落空了,落空了就只能撤。

因为“再而衰、三而竭”。陈余不犯这种错误。

但是,回过头来的赵军士卒,看到的却是“满营尽插汉红旗”。

8.昨日重现:又一次长平之战

李左车为韩信设计的“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却成了赵军窘境。

当真前不得斗,前面是一群站在那里一个一个地杀的“背水锐士”。

当真退不得还,后面已是“满营尽插汉红旗”,汉军已得赵营壁。

长平之战的战国赵卒,就是这样的窘境:前不得进、后不得退。

人屠白起但一喝,四十万人齐被坑。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8)

于是,恐惧就像瘟疫一样席卷了全军,自相践踏、军阵自乱。

杀红了眼的韩信背水军阵继续整齐着队列,向前推进着、屠杀着。

士气大振的两千精锐骑兵立即由奇转正,开始干骑兵该干的事:追亡逐北。

赵军一个也跑不掉。

因为阵型全乱,他们只能是待宰的羔羊。

因为前后夹击,他们进不得进、退不得退。

因为井陉绝地,这里立山成井、无处可逃。

于是,成安君陈余被杀于泜水、广武君李左车被俘于乱军。

9. 兵仙谋略: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

第一次希波战争,希腊一万人、波斯十万人,希腊胜而波斯败,希腊战死192人而波斯死了4500人。

温泉关之战,希腊300人而波斯60万人,希腊不胜而胜,在几天的时间里300人杀了2万人,平均一个希腊人要杀70个波斯人。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9)

扎马会战,罗马胜而迦太基败,罗马死1500人;迦太基人战死两万、被俘一万五。

以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维克托•汉森的《杀戮与文化》。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10)

罗马和希腊的作战方式,没有奇谋诡计,也没有什么精彩。

他们就是站在战场上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为止。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这样?

宏观是文化制度的因素,而具体则是兵源的因素。

希腊人和罗马人,他们有财产、有荣誉的公民兵。

而波斯人呢?却是一群雇佣兵和工农兵,他们胜则劫财、败则散逃。

雅典人按照财富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和第二等人可以当骑士、第三等人可以当重装步兵,而第四等人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站在战场的希腊和罗马士兵,他们为国而战,也为自己而战,可以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人为止。

没有任何自贬的意思,但我们的历史确实多是击溃站或围城战,而很少有这种歼灭战。

只有秦战国曾经有过此种雄风,因为战场上的秦军锐士也是一种类似的公民兵。

他们的财产有秦法保障,他们的作战有爵位激励,为国而战就是为自己而战。

所以,战国秦兵是虎狼之兵,可以被打败但很难被击溃。

背水之战的核心关键不是那2000骑兵,而是韩信的“背水军阵”。

他们被韩信置之死地,所以也能站在那里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为止。

10.陈余之败:他少算了自己是本土作战

赵地壮士,自是豪迈、甚是勇武。

但是,他们做不到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为止。

他们见利则聚、见败则逃,稍有风动,便会溃逃。

所以,韩信的2000骑兵“遍插汉军旗”就可以制造赵军恐慌。

而恐慌的赵军士卒就会四散奔逃。

而且,他们一定会四散奔逃,因为他们都是本土作战。

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

这是潍水之战时,军中谋士对龙且所做的战前分析。

这个分析非常重要。

它说明了本土作战的一大弊端:

本土作战的齐楚之兵,是有地方跑的,他们从战场上逃走,就可以直接回家。于是,诸侯本土之兵很容易被打成溃兵和逃兵。

11.背水之战: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晃令前军渡水列阵。平曰:“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晃曰:“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名将徐晃要模仿韩信的背水之战。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11)

结果如何呢?

徐晃摆出了背水一战的架势,从早上一直骂阵到晚上。

但蜀汉大军就是不出战,任你叫阵、看你演戏。

等到徐晃准备领军回营了,蜀汉大军则大开寨门,黄忠和赵云左右两翼包抄而来。

于是曹军大败,落入汉水者不计其数。

马谡失街亭则是另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搬硬套。

马谡不听先锋王平当道扎营的建议,也要玩一场“背水之战”。

这个王平就是徐晃的那个副将王平,后来投降了蜀汉。

王平肯定恨死了韩信,自己的两任上司都是因为铁粉韩信、效仿背水,所以带着他一直打败仗。

自命不凡的马谡非要放弃水源之地、非要上山扎营、非要把大军置之死地,他一定要模仿兵仙韩信。

尽管找不到可堪背水的“死水”,他却找了一座堪为死地的“死山”

而结果就是曹魏大将张郃断其“死地”水源、溃其“背水”大军,一战略街亭。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12)

此类战例,在历史上还有许多。

有的是被迫逼入背水死地,但却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逆转,而是到了死地就死了。

有的是自我设计背水死地,但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结果就是落个“死地”必死的结果。

所以,韩信有毒,真不能轻易学。

那么,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所谓“背水之战”,都是伪命题吗?

因为它不可复制,仅是一种偶然。

但是,历史却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的“背水之战”和“置之死地而后生”。

12.向死求胜:抢占上风口的大英海军

近代大英海军有两个作战条例:一个是作战成列;一个是抢占上风口。

但这两个条例,可不是为了抢得什么战术优势。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13)

作战成列,是为了旗舰的指挥官能够监督己方战舰,谁擅自撤退,作战成列就可一目了然。

而抢占上风口则更是一种吃亏的战法。

从背后吹来的风,首先会压低自己火炮的炮口角度,让射出的炮弹打到海里去。

从背后吹来的风,更要命的是会把己方舰阵吹向敌人,战事稍有不利,想跑都没法跑。

但是,大英海军要的就是这个“置之死地”的结果:被海风吹向敌人的大炮、被海风吹向敌人的舰队、被海风吹向自己的坟墓。

1793年至1805年,英国海军伤亡是5700人,而杀伤敌人则是36000人;英国海军损失战舰166艘,而其击沉的敌舰则是1201艘。

在13年里,无论人员还是舰船,大英海军都创造了一比七的战损比。

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是自己被置之背水死地;二是对手却有容易逃生的可能。

大英海军也是一样:自己是上风口所以只能不断向前;对手在下风口于是可以轻易后退。

13.总结: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古代战争,希腊人和罗马人用公民兵建立了一套最有效率的杀戮机器。

近代战争,英国人用作战条例建立了最为强悍的大英海军。

古代中国有这样的军队吗?

秦战国的虎狼之兵,或许堪可匹敌。

跟山东六国打了上百年、胜了上百年。

大秦锐士可以被打败但不可被击溃,他们是可以杀到最后一个人的。

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兵仙韩信的背水之战)(14)

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兵、大英帝国的无敌舰队以及秦战国的虎狼之兵,他们都是制度建立起来。

他们都可以做到:站在战场上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

他们可以复制,自己可以复制,所以他们都能称雄百年。

别人也可以模仿他们,但你得参透他们的底层逻辑。

韩信必须是一个传奇。

他操纵了一系列偶然和必然的因素,用一条绵蔓河,用一个上午的时间,让一群新募之卒,升级为一群敢死之士。

背水新兵变成了背水死士,他们能够站在战场上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

但是,韩信的“背水之战”,不可复制。

背水死士,只能在绵蔓河边、只能在那个上午、只能面对本土赵卒、只能借助伐赵攻势,只能利用陈余的急于求战,最关键的是只能由兵仙韩信指挥。

所以,韩信只能封“仙”,但不能封“圣”。

就打仗这件事情而言,在那个时候,最厉害的可能就是大秦锐士、可能就是秦战国,可能就是那个缔造了秦法秦制却被车裂而死的商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