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

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1)

2017年1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儿童剧《鱼跃龙门》首演

开年第一部剧,还是儿童剧,听起来很魔幻的一件事,事实上观剧感受非常愉悦,甚至数度落泪。看完剧非常感慨,一个跨界组合的创作团队首次合作就打造出一部如此高品质的儿童舞台剧,其水平之高让人嫉妒,而其创作态度的真诚严谨又让人心生敬畏。

首演之前,该剧出品方、主创团队召开了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惊鸿一瞥的印象就是两位导演史帆、刁成禹好年轻,还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尤其史帆导演的发言,与我心有戚戚焉。首演一周后,史帆导演接受了我的专访,两个多小时的畅谈,让我再一次走进《鱼跃龙门》构造的艺术世界,这次更为深入。

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2)

电视导演的戏剧梦

采访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是常规性的,作为一个电视导演跨界首次执导戏剧,为什么选择做儿童剧?史帆的回答很简洁:机缘巧合,但是缘来已久。我追问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的吗?他回答:是的,中国传媒大学。

史帆,200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修戏剧影视文学。但是他还是习惯于说自己是广院人,“2001年入学通知书上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时候毕业证上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了”,他不无感慨的说,广院情结是与他同时代的那几届学生共同的回忆。这种情结不是基于一种怀旧情绪,而是真诚的感激。

史帆说,中国传媒大学有一个非常包容多元的学术氛围,我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也就是通常讲的“编剧”。戏剧文学课程激发了我非常大的兴趣,当时就看了很多经典的剧本,那个时候学校有各种社团,其中就有戏剧社,我们还举办了校园戏剧节——戏剧之夜,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参加,大家自己编剧,自己排演,现在看来可能非常稚嫩,但是过程非常快乐,是我戏剧实践的开始。那时候,可以说我对戏剧情有独钟。上学时候有学生证,经常跑去人艺看戏,学生票有折扣,去的次数多了,以至于售票处一个工作人员和我交换了电话号码,当人艺去北京各个大学给学生巡回演出时,他就会提前打电话告诉我信息,提醒我早点去那个大学买票,因为进校园演出的票价便宜。想起来那时真是痴迷。

我问史帆,既然如此喜爱戏剧,专业也是涉及戏剧编剧,为什么毕业没有直接去做戏剧,而是选择进入电视台工作呢?

史帆解释,这还是源于母校传媒大学多元的教学方式。在我大三时候,学校成立了的影视艺术学院,影视、文学、艺术的课程都有,所有的专业课都可以去听,学生接触的课程非常多,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真正感兴趣的点”。

“传媒大学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是,社会实践机会非常多,也非常好,比如我们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去中央电视台、北京台实习。在那里有前辈、有师哥师姐传帮带,很快就可以上手。”

“在大学那四年,学院给我们安排了很多跨专业课程,电视编导、文艺编导、后期制作、灯光、舞美、录音、摄像……也有去电视台实习的机会。那时候我对电视文艺编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电视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最好载体,可以把我想表达的东西、价值观传播给很多的人。而且那时候,我自己认为,以我当时的能力、经验还处于学习、积累的阶段,做编剧还需要大量生活、工作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先去做电视编导,更适合我,也更适合自己的性格。所以毕业后,我就去了电视台,从实习生到制片,从编导到主力导演,从现场导演到执行导演,一直做到总导演。我非常热爱电视导演这份工作,但是戏剧的这个梦想,始终还在心里。

说到母校传媒大学,史帆流露出深厚的眷恋和感激,那是他从事传媒行业的开始,也是他戏剧之梦的开始。史帆清楚知道自己的梦想,也清晰地了解实现梦想所需要做的准备和需要经历的过程。

史帆说在多年的电视导演工作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电视与戏剧的区别是非常大的,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强调的是观众的普遍接受度,比如有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达到2%,那就是意味着将近三千万人在同时观看,电视节目是一种陪伴,你可以很放松地去欣赏。而戏剧则不同,剧场容量多则2000人,少则只有几百人,受众有限;从观剧礼仪来讲,你应该盛装出席;从耗时来讲,观看一部剧,在北京的路程、堵车、吃饭等等,需要你拿出四五个小时的整块时间,去看舞台上这些人的表演,这对于当下生活节奏非常快的社会,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只有少部分人群可以接受。

“戏剧是一种即时的,过程不可逆的表演,要求观众必须全神贯注,因为没有镜头替你捕捉那些精彩微妙的细节,观众与演员之间要产生互动与交流,可能是精神层面,或者情感层面,更有可能是人文思想方面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神圣,带有某种强烈仪式感的艺术互动”。史帆这样评论:“戏剧产生于宗教仪式,有着与生俱来的严肃与神圣感,而且这种内涵是一直延续至今的,这并不是说它要高贵于电视艺术,而是它有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了,戏剧是精英艺术,只适合一部分观众”。在史帆看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主要是传播方式的不同、艺术属性的不同。史帆对戏剧独到的解读是精准而又特别的,这来自于他的广阔视野,我想还有思维的深度。

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3)

戏剧梦想者的探索与践行

“文艺晚会做的是场面,电视节目做的是性格,而舞台艺术做的是人性。”史帆这样解释:“我工作的三个阶段吧,对三种艺术形式的粗浅体会。原先做大型文艺演出、晚会,要在一两个小时内让观众嗨起来,必须要有形式、有明星、有视觉手段,做足场面,让观众不断达到燃点,否则这个晚会是失败的,当然晚会中也有触动人心的东西。这几年做电视节目,特别是进入真人秀时代,不论是明星参与的节目,还是普通素人参与的节目,想在要求的是把人物性格做出来,通过有意思的人物性格和细节去吸引观众,节奏也不能慢,要快,要持续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否则观众就换台了。但是做舞台艺术——戏剧,你可以深入到人性层面,你有机会让几百上千人坐那看你表达,所以这个表达可以深入一些。”缘来已久的热爱、长时间的思考、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都在指向一个目标,去做一部戏剧!史帆说的机缘巧合,是倏然而至吗?

“我做了多年的电视节目后,戏剧的梦想没有熄灭,却越来越强烈了,到了一个必须要做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录制节目的机会,曾去过国内很多城市,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我发现再小的地方也有它特殊的气质与文化特点,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历史源远的荒原。这些历史如果你仔细追溯,都可以在历史文化典籍里找到相关的记载,但是浩瀚如烟的历史又似乎离我们太远了,大家的生活又似乎太忙了,这些传统文化有的有幸出现在学者的学术研究里,也是受众寥寥,至于那些充满古代智慧与朴素哲学思想的传说就更是逐渐被遗忘,即使流传下来,也流于字面,就比如,鱼跃龙门。”

“2013年,我们为录制一场大型文艺演出,去陕西韩城采风,这是一个黄河岸边的小城。传说中的龙门就在那里,黄河在这里受到两岸山势的影响,河道变窄,水位升高。当地同仁介绍,这里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发源地。每年春季的时候,东海鲟鱼不远万里从下游赶去上游产卵,途经韩城这段,因为河面狭窄,水位升高,群鱼聚集,奋力跃上的情景蔚为壮观,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莘莘学子的期待,希望他们拼搏进取,力争上游。我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发现,韩城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号称文史之乡,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这里出过很多文史大家,最负盛名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太史公司马迁,自古以来韩城学风兴盛,民重耕读,人才辈出,历朝历代走出许多状元,进士、举人,他们有的进入仕途,历任宰相,御史、知州、巡抚等,更多的是不求闻达,安心著书立说的纯粹的读书人,我不由得想,是这样的学风兴盛孕育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还是这样的传说激励、孕育了这样的民风,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站在滔滔的黄河岸边,真的让人心潮澎湃,这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这里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意象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我该如何把这些思想文化传播出去?特别是励志上进、不畏艰难的一种精神!”

史帆说,韩城之行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据此编创了一个舞蹈节目《鲤鱼跃龙门》,在文艺晚会中表演,受到大家的好评,反响十分热烈。当他问观看节目的同事、朋友,你们了解这个传说的内容吗?大家纷纷掏出手机。“这个动作给了我极大的触动,那一刻我在想,首先我要用更大的篇幅、更生动的形式来呈现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统文化只有先了解,才有可能再谈到传承;其次,我一定要有创新,重新挖掘这个传说的丰富内涵,让大家看到一个熟悉又崭新的故事,与网络搜索上的、书上的、资料上的有所不同的故事”。

史帆为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这个故事曾经有动画片,有木偶剧,有连环画,那么,再选择什么形式最合适呈现他的构想呢?他想到了戏剧,而且是儿童剧,因为这个故事就是讲给孩子的,而且要严肃认真地呈现给他们,希望他们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以此为一个兴趣点,去了解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史帆认为,这比灌输式的让孩子们背古诗、学书法,练古筝更有意义,得先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没有什么比戏剧更适合的,况且戏剧是他的心里的梦想。

“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韩城的大力支持,同时经过业内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多方面的论证,还去韩城多次实地采风。在筹备一年后,《鱼跃龙门》这个儿童剧项目正式启动了。特别开心的是,我请到了刁成禹导演,也是我大学的同学,另一位大学同学贾秉良也给了很多策划点子。他俩在大学是导演表演专业,我们在大学时就一块弄小戏小品。刁成禹毕业后在北京儿艺作表演、导演工作,很专业,他可以把我的想法落地,可以说配合默契。组建这个创作班子的时候,我们邀请了专家级的老师和朋友,比如著名视觉艺术家、舞剧专家、导演韩春启老师担纲创作人物形象,国家一级导演王炳然担任艺术总监,作曲家孟可老师担任主题歌作曲,他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等等,还有其他老师、朋友,可以说是跨界组合,实力强大。”

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4)

《鱼跃龙门》三个维度的表达与追求

史帆的这次跨界执导究竟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他回答说“其实我想表达的主题是多维度的,你可以在剧中看到很多的点,最主要的,我期待观众能够看到三个维度,也是我们创作团队的三个追求吧。”

“第一个维度,也是第一重想表达的是母爱,这也是故事的情感主线,小鱼石头跃龙门的动机,不是为了成龙后风光无限,不是为了做领袖耀武扬威,而是一种责任,他要救妈妈,也要解救被干旱困住的黄河鱼群。所以,我们在情节设置上,没有渲染他成功跃上后万众欢呼、高高在上这样的场面,而是响起了主题歌,那是对妈妈的感激,对母爱的歌颂。妈妈为了儿子的愿望,做出了牺牲,付出了生命。在剧中我们也看到,妈妈是如何把一个顽劣的孩子引上自律、向上的道路,最后和他一起完成愿望实现理想的。虽然现在儿童教育提倡欢乐教育,可是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妈妈自我牺牲这个感人的环节,来给孩子们一些触动,母爱是无私的,是需要感恩的。所以我一直提倡‘感恩教育’,只有让孩子们多一些‘感恩’,那‘熊孩子’可能会少一些。而且刁成禹导演非常好的把握了儿童剧的风格和节奏,在剧中增加了很多童趣的、时尚的笑点,使得全剧的可看性更强。”

“第二重是选择,这是由小鱼自己来完成的,它可以选择留在黑鱼群族,那里脏、乱、差,但是可以吃人、算计人、欺负人,甚至还有‘自由’,在那里他是领袖;另一个选择,回到妈妈那里,那个环境艰难,有委屈,有误会,还有排挤,但是那里是向善的、有爱的,小鱼最终选择向善,他寻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至于小鱼的那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人类的终极问题,这属于人类本能范畴,小鱼要找到亲身的父母,这是戏剧张力,我们在细节设置上做了模糊化,小黑鱼是看起来像,而不是确定的与黑鱼族群有血缘关系,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太难理解了,想象一下,一个成年人,尚不能在理智与情感的两难中做出抉择,这是基于血缘的、天然的情感,何况是孩子呢?所以我们选择刻意回避,只是从脾气、秉性、外形等外在元素来分辨像不像,最终让小黑鱼明白,最重要的是爱。选择,在人类社会中,这是教育问题,更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家长是该选择赞美教育,还是挫折教育?与孩子选择做朋友,还是选择做严厉的家长?这些都令家长焦虑,虽然也有很多专家讲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听起来很有道理,落到实处,又是那么无力,作为戏剧,我们也给不出答案,我们只希望,家长和孩子看了以后,能够有所启发,那就是小鱼的最后选择,是因为妈妈之前长期的耐心的引导。孩子如何选择,跟家长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去说教,但是如果有的观众能看到这个层面,我们就很欣慰了。”

“第三重是成长。小鱼跃过龙门,成为呼风唤雨的龙,实现了愿望,但是成龙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开始,他要管理四季降雨,保障黄河两岸的风调雨顺。剧中小黑鱼说:以前我是在水底从下往上看,现在我是在天上看下面,我看到蓝天、白云,看到天上的风景,我也看到黄河水的源头是清的。这就是那个简单的道理,站的越高,看的就越远,视野开阔,就得到了成长,而成长是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两个家庭的妈妈也很爱孩子,也想让他们成龙,但是看到困难那么大,简直是九死一生,她们就说孩子别去了,这也是爱,是保护,也是另外一种意义的幸福吧。我想虽然我们认为成功是多元的,但是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有所成就,家长一定是帮助孩子往上走的。如果观众能看到这一层,就是我们这部剧的成功。”

“我相信一定有观众能够看到第三重,因为观众、创作者和小黑鱼一样,都在成长,毕竟人类的本性,是向善的,是向上的。”对此史帆也表达了乐观的情绪,他说,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看完剧之后,第一次和爸爸主动交流,说我不喜欢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可不可以自己去选择,这就是戏剧的美育功能。

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5)

在CCTV-1《挑战不可能》录制现场

《鱼跃龙门》创作过程中的苦与乐

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戏剧是光彩夺目、引人入胜的,但是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往往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所谓苦乐自知,但是在谈话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是涉及到了这个话题,我问史帆导演,《鱼跃龙门》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有过痛苦与纠结,惊喜与意外吗?他说,那一定是有的。

“在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团队就遇到了很大的分歧——观众定位问题,我想把这部剧观剧人群定位到5-12岁。大家探讨中认为,国内外的儿童剧定位0——6岁年龄段的非常多,其人物形象设计也多为动漫式、人偶式,舞台表演过程中有很多互动环节。相对来说故事比较简单,或者只是讲一个道理,追求的是现场的欢乐气氛,比较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而我设置的观剧人群,已经处于小学阶段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业比较重,还有周末的补习辅导班占用大量时间,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很多孩子没有时间来剧场观剧。”

“我是这样认为的,市场上人偶、动物、卡通这样的儿童剧,虽然互动多,看起来很欢乐,但是其迎合性强,完全不适合表达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这些剧,大部分采用巡演的方式,为了压缩成本,往往存在道具简单、服装粗糙这类问题,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不是最好的选择”说到这里,史帆加重了语气,“最好”,这是否就是他对于自己执导戏剧的品质要求呢?即使是第一部,也要是最好的。“不一定达到最好,但起码要有这个追求”史帆说。

史帆解释说,他不想给孩子们,留下一个不太好的戏剧印象,他希望通过精美的布景、音乐变化、灯光幻化,让孩子感受到戏剧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仅是看懂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人物形象偶化、互动环节这些通过别的方式也可以得到,戏剧应该给他们特别的、专属的、超越于他们想象的艺术享受。

定位0-6岁,互动或者亲子剧,简单、成本低;定位5-12岁,丰富了儿童剧在这个年龄段的稀缺,还可以做得更深一些,把这个故事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呈现的更丰富些,但是风险大,成本高,票房压力大。面对两个选项,团队陷入激烈争论中,在多次讨论后,最后还是取得了一致,史帆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市场营销。这个年龄段的戏剧很少,营销模式上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至于媒体轰炸、与教辅机构合作这些常规宣传不见得合适,史帆认为最适合的是走“创口碑”的路子。而众所周知,口碑积累是很难的,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不断打磨,积累人气,虽然创作团队对这部剧有信心,认为它有市场吸引力,但是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票房总是不能火起来,就很难继续演下去。有的做剧目营销的朋友看了剧本,认为剧本非常棒,也认同团队的创作理念,但是一句话:你这个剧没有IP不好推啊!史帆苦笑着说,这部剧有IP,那就是它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老传说,而那些可以立刻吸引人走进剧场的直接IP,比如漫画、动画片、电视剧,或者教材上的故事是真没有啊。但是从出品方到创作团队,都认为打造一部剧,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盈利,还有一种责任,一种传播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责任在里面。“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做。没有IP不要紧,我们这部剧就是IP。”史帆说:“这是范总对我说的。所以很感谢出品方对我的支持,很感谢韩城的王勇董事长,北京的范胜军总经理、杨宁总监,也很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这部作品的认可,给了很大的扶持,也感谢其他出品人、策划人。”

史帆说,其实我个人遇到的最大困惑还是来自于我自身的电视导演经验与戏剧理念的冲突。一方面我希望这样一部蕴含东方哲学思想、东方情感的古老传说能通过创新、艺术化的戏剧表达,被更多人看到,得到大众的传播,一方面我也非常清楚,戏剧是精英艺术,只适合一部分人。一度因为这个矛盾而苦恼,后来还是得到刁成禹导演的帮助,解开了心结。我是电视思维,他是戏剧思维,他的一番话,令我茅塞顿开,他说儿童剧不是实验话剧,不可以做的高深晦涩,应该吸取大众化传播手段,表达多维度思想。

儿童剧《鱼跃龙门》是一部戏剧精品,文本扎实,内涵丰富,演员表演精彩,服装、道具、配乐、主题歌这些细节也都彰显着精致、优雅的气质。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在剧评中也提到,多媒体背景成像效果不佳,作为电视人出身的史帆导演,按道理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不足的。在这次采访中,我希望能得到史帆导演的释疑。

史帆首先很真诚地表示了歉意,并且非常真诚地做了内幕揭幕。原来,这又是他的创新思维的结果,这个巨大的舞美大改动,发生在进场前的十天!黄河河底奇观,被无数球、圆环替代,具象变为抽象,舞美设计因此而崩溃不已。史帆解释说,最开始还有一个他非常喜欢的设计,就是圆形舞美,寓意丰富,团团圆圆、生生不息等等,但是经过论证,发现这样的设计影响剧场两侧观众视线,只能忍痛割舍。舞美设计又拿出了半圆构思,虽然有所遗憾,但是总体效果还不惜。河底景观的方案是开始就定下的,设计稿几次改动,石头、水草、鱼类居住的贝壳……越来越细,我感觉这样过度细致具体的设计缺乏创新和想象力,也不够时尚,因为国外的《海底总动员》、国内《闹东海》这类剧,已经把海底世界做的很生动,很具象了,我们如果做河底景观,除了颜色有所区别,再不可能有什么新意,况且如果做成黄色,那视觉太浑浊了啊,做成蓝色,那就不是黄河底了。

“我下定决心,改!改为极简抽象风格!改成抽象的球、环、圆来表现河底,用就用足,舞台满铺!再加多媒体背景,加投影来补充半圆——那个拱型舞美的视觉空白!然而,毕竟时间太紧,制作公司匆忙制作出来的效果比较粗糙,我也很不满意,观众也有提出,对此深表歉意。但是我想说的是,虽然这次实验可能没有达到导演心中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具有非常大的独特性,未来我们会重新制作视频特效,包括台词、舞美、道具、灯光都会再不断打磨,也会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前几天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业内专家对这部剧还是非常肯定的,特别是它想表达的主题、人物、故事和创新,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同时也给后续打磨提升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我们对这部剧的未来信心很大。”

看着这个信心满满的、跨界的戏剧新人——史帆,我突然对原创戏剧增强了更多的信心,即使是原创儿童剧,也可以做好,关键在于心态,是严肃的还是迎合的,是仅仅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表达创作者对于文化与社会的思考?

导演史帆:对话鱼跃龙门导演史帆(6)

史帆的愿望

儿童剧《鱼跃龙门》饱含着史帆与创作团队的心血,首演过后,他对这部剧有什么期待呢?

史帆说,这部剧,故事是中国的,主题是普世性的,精神内核是励志的,这些都是观众可以理解的。我的愿望当然是做长线,让这部剧活起来,演它100场,甚至几百场。对小孩子的艺术熏陶是个过程,小观众有感受最好,即使看不太懂,走进剧场,感受剧情,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戏剧在国内目前是太小众的艺术形式,需要有个量的积累,才能有一个社会整体欣赏水平的质的飞跃,当然我们需要遵循、尊重市场规律,要多方面谋求合作,低价巡演不适合我们,我们还在讨论,怎么把市场做起来,我们坚信,如果一部剧拥有好的有口碑,所有痛苦的坚持都是值得的,我们也会在出品方的支持下,不断打磨剧本,让它像鲤鱼跃龙门一样,达到完美。

史帆同时也希望观众给予原创戏剧以更大的宽容,国内原创处在一个提高的过程中,与国外戏剧确实有差距,但是如果获得有力的支持,原创也有机会做出精品,缩小与国外戏剧水平的差异。他真诚地希望,观众能够买票进剧场,观众看到好的戏也多传播推广下,带动周边其他人去看,这是更好的支持形式。

史帆,跨界而来,创新表达

我给出了一个定位:史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跨界的戏剧人。听了这个,他连连摆手,说不是不是,“传统文化我是由衷的热爱,从学生时期对古籍经典的热爱,到工作之后的接触和感受,但我毕竟不是一个学者,所做的一切也是在很浅的层面。这次执导《鱼跃龙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尝试,我觉得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戏剧人,还在路上。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一些实事,电视导演工作我会坚持。戏剧,不限于儿童剧、话剧,也可以是音乐剧,舞剧也会继续尝试,不断创新。”我问:“那你怎么定位自己?”他想了想,认真地说,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热爱者,一个追求创新的跨界导演,就这样。

希望在路上的史帆,能够像小鲤鱼一样,在经历各种考验后,跃上龙门,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演。

本文作者:童梦

—光束戏剧 2017年 好剧等你—

我们是繁扰世事中的文化传播者,我们每天都在生产精彩图文和视频。

欢迎订阅我们,给您的心灵一个温暖安心的避风港。

我们是“光束戏剧”,感谢您的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