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的公式套路(词语理解的方法)

小朋友最害怕词语理解类的题目,解释词语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阅读理解的公式套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理解的公式套路(词语理解的方法)

阅读理解的公式套路

小朋友最害怕词语理解类的题目,解释词语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主要单位,词语包括了成语。有些同学认为成语比词语的范围更大,因为成语的字数更多,这是个误解。词语包括一个字的,如“走”“吃”等;两个字的,如“理解”“支持”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父母官”等;四个字的,如“坚持不懈”“画蛇添足”等。另外还有五个字的,六个字的等等。

第01节 词语的理解方法

(一)难字突破法

把这个词中最难的一个字找出来加以反复推敲,我们可用汉字的特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心急如焚

释义: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例句:时钟敲响了八下,王战同学顿觉心急如焚,恨不得一步跑到教室。

(二)串字成句法

把每个字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连按起来。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争先恐后

释义: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主要形容动作;也可形容人或物。

例句:整个大厅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大人和孩子们把敬爱的周总理团团围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喊着“周爷爷!周爷爷!”总理慈爱地一面拍拍这个孩子的头,摸摸那个孩子的脸,一面把桌上的糖果分发给娃娃们。

(三)引申理解法

一般源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典故的成语、俗语、熟语是不能按词语字面意思理解的,这样的词语往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例如:掩耳盗铃

释义: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例句:那件事情才过去了,今天把人民的代表都打了,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蒋介石打的是谁打的?赶快去认错,赶快去赔礼才对。

(四)语境联系法

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例如:地下

释义:地下党(间谍),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的人,古代亦称作细作,深入敌方内部的称为卧底。

(五)近义替换法

这是对于不认识的词语的另一种有效理解方法,就是根据文中语言环境的意思寻找一个用在此处恰当的词语,理解替换词语的意思也就基本理解到了原词的意思。

例如:招徕

释义:招揽,招引到自己面前来;有时比喻招揽客人。

例句:卖主们一个比一个声高,一个比-个劲大,正比赛着招徕顾客的招数哩。(可以用招呼等词语替换,并不影响文意的理解)

(六)词性理解法

“词”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词性理解就是从词性的褒贬入手。

例如:骄傲

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他一进步就骄傲。

(七)分合组词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湖中的水草真柔美。(柔,柔软;美,美丽。)

(八)定义法

即用简明的语言,对该词所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做确切的解释。

例如:

视野: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九)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例如:

模糊

讨厌

第02节 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

1.一般性词语

一般性的词语只需说出词本身意思即可。一些同学却把解释当作词语造句一样,说一些多余的话。

例如:迫不及待

基本答题格式:……形容(指、表示)

2.来自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故事的词语一般来自寓言和历史故事,这样的词语往往用来说明什么道理之类的,一般要说明词语原来的来历,再说明现在比喻什么。

例如:画蛇添足

基本答题格式:原指……现比喻……

3.解释词语在文中意思

这种题意除了解释词语本身意思外,还要说出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在文中指的什么。

基本答题格式:原指……文中指……

4.词语的替换与删除

凡是提问词语是否可被替换与删除时,一般答“不可以”,因为这样就不能与前文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内容照应(呼应)

或替换与删除词后,与原文比较,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做出判定。

基本答题格式:不可以,因为这样就不能……

5.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或作用

一般说来,只有“动词”与“形容词”起到“作用”与“好处”。

基本答题格式:

动词:准确生动(深刻)地描写了做某事的过程或者行为表现,表现了人物某种情感等。

形容词:生动描写了某物的状态,体现某种心理、情感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