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闲斋随笔(杂记随笔三青松)

早晨去吃饭,看到路边有些郁郁葱葱的青松。突然变天,整个北方都没有了颜色,整个冬天的一抹绿,就是松树。与传统的中国红对比,青松本性耐寒,在风中摇曳威武不屈,本色不改。

记得小时候学过陈毅元帅两首故事,现在的教材大抵是没有了。

一个是红姐第五次反围剿时期,陈毅元帅在江西和广东交界,战斗受伤差点被俘,在草丛中待了20多天,写下的梅岭三章一篇。一首是在陈毅元帅应该是已经在外交部了,发表在《诗刊》上的《青松》。元帅晚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遭受了些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乐观、大气,像挺拔的青松一样,肝胆相照,底色醇厚。体现了作者本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品质,不向错误低头的决心和意志。

这两首古诗现在孩子应该是已经教材中看不到了,30多年了,仍然记得朗朗上口,元帅是不是浪漫主义诗人,这个我也说不好。也许可能不是,因为浪漫这个词,总有可能幻化出理想,乌托邦的形式,与实际有很大出入。

他可能更务实些。

青松这首诗,让我自然而然联想到王安石的《梅花》,其实诗词这东西都是借物抒情,我们看到了他自己的正直、高洁,本性能耐寒,风霜雨雪又能怎样?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第二首古诗产生于恶劣的斗争环境下。作者身先士卒,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宁愿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即使贡献生命又怎样,体现了作者革命大无畏精神和追求真理决心到底的革命气概。主席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司马迁在史记说过,“等死,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战,为解放事业而战,金子般的理想信念,一定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三闲斋随笔(杂记随笔三青松)(1)

三闲斋随笔(杂记随笔三青松)(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