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想念在天堂的奶奶(想念天堂里的母亲)

母亲节到了,可母亲已离开我们28年了。今天,撰发此文,纪念母亲节的到来,愿在天堂的母亲平安如愿,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母亲节想念在天堂的奶奶(想念天堂里的母亲)(1)

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亲去世以后,思念的心情一直难以平复,总想写点什么纪念一下母亲。其实,这个想法由来以久,以前,因为有工作,心总静不下来,满肚子想要对母亲说的话没有理出头序。现在,退休了,闲暇的时间多了,便静下心来,了却这个多年的心愿,以此来纪念我那天堂里时常想念的、敬爱的母亲。

我的 母亲是1994年正月三十去世的,年纪才59岁。在1993年十月的一天,我正在单位工作,我家老邻居打来电话,告诉母亲突然病了,我撂下电话赶紧赶到母亲家,把母亲送到医院检查,告知是肺癌脑转移,生命最多只有半年。听此恶噩,我的泪水一下涌上来了。 母亲是我们家的主心骨,母亲患病倒下,我顿时觉得我们家的天象塌了一样。俗话说娘家娘家,一个母亲在家中的地位是不能替代的。我母亲就是这样,家里的一切大事小情、接人待物、迎来送往等事情,都由她出张罗。母亲同父亲结婚后,由于父亲是哥一个,所以爷爷奶奶一直同父母一起生活,爷爷活着的时候,家务事是由爷爷管理的,父母只是上班,工资也交爷爷统一支配。爷爷去世后,母亲才接管家里的事。

听说母亲很小就失去了母亲,跟着姥爷一起生活直至出嫁,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母亲养成了刚强的性格和干练的做事能力。自打我记事的时候,母亲就先后在家附近的几个工厂工作,那时,由于劳动制度不健全,人们没有固定工作的概念,尤其是妇女,所以母亲也是这样,今天在这干,明天上那干,以至于到后来,母亲也没有一个象样的工作单位。但不论在哪干活,母亲的人缘都比较好,结交许多同事、朋友,同领导和周围的同志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恰,并能保持经常的联系,有时还能约同事到家里来拉拉家常,做点不算好的家常饭菜聚一聚。当然,我们小孩也能跟着借机改善一下,所以对母亲的同志都有亲近感。 母亲没有读过书,听说上过几天夜校,能识、写一些日常用字,但写个信啥的还是困难。记得我当兵在部队时,大都是上小学的妹妹给我写信,但有一次,母亲给我写过一次信,说的都是家常的大实话,谈不上什么语法。这足以见得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 母亲虽然没多少文化,但她思想开通向上,上进心很强,积极接受新事务,在几个工作过的地方都当过班长、组长啥的,带领同事排演文艺节目、跳忠字舞、组织学习会什么的。记得在批林批孔和学小勒庄赛诗会期间,她让我帮着写批判文章和写诗歌(实际就是顺口溜),我那时只是小学三四年级,哪里会写什么诗啊,但看着母亲那哀求的目光,我只好硬着头皮,连抄带编给她弄一个。 母亲一生比较坎坷,从小就没享受过多少母爱,结婚出嫁后,一直跟着公婆一起生活。我们家那时最多九口人,母亲生我们姊妹四个,住在市郊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我是孩子中老大,在我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家吃糠咽菜,给我单做个纯包米面大饼子算是最好待遇了。由于头一个孩子是男孩,家里视掌上明珠似的捧着,正是这个缘故,母亲一直没个正式工作,在我稍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便四处打工,赚些收入以贴补家用。由于山东家庭观念的传统世俗,母亲在家既要相夫教子,又要孝敬公婆,同时还要上班赚钱,而山东过来的奶奶还是个比较刻薄和多事的人,常在父亲面前搬弄些是非,造成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所以,母亲从中受了不少的辛苦和委屈。

七五年我家搬到市里住了,虽然居住条件稍有改善,但经济上仍没多少改变,加之几个孩子相继长大,用钱的地方多,经济花消时常拙襟见肘。母亲这时已调到父亲所在的汽车队当装卸工,劳动强度不比男人差,但母亲非常乐观,能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获得乐趣,每天下班回来,我非常愿意听母亲用欢快的语言讲一天的所见所闻。从母亲的表情上我能感觉到那时的母亲累并快乐着,从没被囧破的经济生活所困扰。

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我非常崇拜母亲,她做的饭菜非常好吃,那时,由于经济困难,别说吃鱼肉,就连食用油都定量供应,所以平时吃饭很少见到浑腥,但母亲从没为此发愁,每当家里来客人,她总能惦得出几个像样的菜。为给我们增加食欲,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调剂饭菜,常常做出可口的饭莱,至今,我仍然记得母亲做的土豆丝、醋溜白莱片是我最爱吃的,每次学校外出劳动参观啥的,母亲都给我做一盒大米饭和炒土豆丝,那细细的丝,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不忘。

同世上所有母亲一样,母亲对她的孙男弟女充满了慈爱。八五年,我女儿的降生,给母亲带来无限的欢乐。但是这种欢乐仅仅是一瞬间,因为我媳妇在剖腹产同时被查出患有卵巢肿瘤,喜忧参半的音讯不知母亲当时是啥感觉,是不是满眼的泪水却不能流出来,因为不能让家里其人看到,因为父亲要上班,妹妹弟弟还小,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因为、因为、因为太多的因为,我那刚强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当奶奶滋味,却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媳妇在产后仅给孩子喂了一周的母乳便开始到沈阳、北京治病,刚出生的女儿便扔给了母亲。为了养活这个嗷嗷待哺的孙女,母亲不得不提前办理了退休,离开她那唯一能给她带来一丝欢慰的工作单位,真正当起了‘’奶妈‘’的角色。‘’奶孩子‘’的过程是艰辛的,由于我那时忙着东奔西走为媳妇看病,根本无暇顾及女儿。是母亲一口奶粉一口米汤、一把屎一把尿地悉心哺育着女儿。通过后来的一些照片,我看到母亲那消瘦的身体和苍老的面容,内心的愧疚无法形容,至今我仍觉得愧对母亲。值得欣慰的是在医生和众人的帮助努力下,媳妇做了两次大手术,保住了生命,经半年多的治疗逐渐康复回到家。这时的女儿在奶奶的精心喂养下,虽没吃多少母乳,但体质并不比别的孩子差。欢乐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家庭。 从女儿出生、媳妇患病到康复回家,母亲在其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是巨大的,这一恩德我永远不能忘。由于孙女的不幸经历,奶奶对孙女倍加呵护,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奶奶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给予女儿极大的、慈祥的‘’母爱‘’。为了尽早减轻母亲的负担和让女儿接受规范教育,媳妇在女儿十六个月的时候就送其上了托儿所。孙女送到托儿所,虽然减轻了劳累,但我没有感到母亲有如负重卸的欣慰,反到有一丝的失落,我深深知道了隔辈人亲的感受。八七年,单位给房,我们搬离了母亲家,孙女也随我们离开奶奶家上了幼儿园,此后,我们时常带着女儿到奶奶家探望,奶奶也经常到我们家和幼儿园看孙女,即使这祥,从母亲的神情上,我仍能感到她对孙女的那种牵挂和眷恋,老人到这般年纪,与隔辈人在一起大概是最大的乐趣。这一点既使在母亲病重期间,她脑海中惦记的仍是她想念的孙女。那天晚上我在医院陪护她,可能母亲已知道自已将不久于人世,便口齿不清的嘱咐我说“别坷唠着孩子!”,意思就是我不在了,你们不要憋屈着孩子。我趴在她嘴边听她说完这句话后,泪水顿时涌出来,哽咽地只说了一句“你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她的”就再也说不下去了。遗嘱?这是生离死别时老人留下的话,在这么艰难的最后时刻,带着对人间、对生命、对隔辈人的无限眷恋,您留下的遗嘱?母亲呀,您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孙女,这其中是否有当奶奶的还没有看到孙女长大成人,就离她而去的歉意和遗憾呢?实际上,母亲对儿女子孙,有我们一辈子也报不完的恩德。

母亲走了,她带着对人生的无限眷恋,年纪仅仅五十九岁;她带着对家庭许多未尽事宜的挂念走了。母亲走时,家里剩父亲和弟弟,父亲平常不会做饭,而弟弟还没有成家,工作单位也不顺心,家中动迁房还没有回迀,等等这些都成了母亲心中的遗憾。但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母亲患病后还清醒的时候,我含着泪向母亲承诺:家里所有的事我都负责。(在母亲走后,这些承诺我都兑现了),以此来安慰母亲,让她走的安心一些。母亲临终时对孙女的牵挂,我和爱人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竭尽全力把女儿培养好。母亲走时,女儿才上小学,后考入重点中学、高中,挑选了最好的班级和老师。零四年高考,考入大连海事大学,选了最好的专业,并在毕业后两次到国外留学。孙女用娇人的成绩告慰了她的奶奶,算是报答奶奶的养育之恩。可是,母亲,面对您那身患绝症的生命,我却无能为力使其得到延续,我心中这一最大的遗憾却没有机会去弥补? 母亲,你命好苦啊!您的一生只有辛勤劳作、只有委屈求全、只有忍气吞声、只有忍辱负重、只有粗茶淡饭、只有粗衫烂衣,而没有享受到日后的好日子。母亲患病时,我刚刚担任单位的重要职位,家里的经济等各方面情况正在好转,母亲本应苦尽甜来,享受这些经过她不懈努力所换来的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一件件好事,她本应走东串西到张婶、王婶、吕婶等左右邻居家唠唠这些家常,“显摆显摆”她作为家庭妇女常用的那种虚荣心,以此使她那辛苦一辈子的心获得满足。可是…,可是她没有,可是她不能了;她没有来得及品味这一切的甜,却带着一身、一辈子的苦走了。 妈妈,我那亲爱的、苦命的妈妈,儿子为您遗憾、为您鸣不平、为您喊冤叫屈。在失去您的日子里,儿子时常在梦中与您相见,儿子时常在梦中哭醒,那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想您,那是因为心中对您有太多的遗憾和愧对。虽然在您走后,家里的大事都是儿子全资给办的,也许您在世也未见起办得比这好,这也许是对您最好的报答。可是,谁能理解儿子想念您的心情,您能帮我释怀吗?

母亲走了,后事在众同事和友人的帮助下,办得圆满、体面、风光。托人置购了公墓,家里的亲人每逢专门的日子都去看母亲。母亲在世时,没享受过什么福,我们也没来得及尽什么孝,现在唯一能寄托哀思的方式就只能是在一年中的几次特殊的日子,到公墓上看看母亲,除此之外,我们只有用过好自己的日子,养育好自己的后代,不愧对列祖列宗,不沾污家族的言行,来更好地告慰母亲,让她在九泉之下的魂灵得到更好的慰籍。 母亲,是世上所有做儿女的心中最伟大的人。 普天下的母亲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

2017年5月14日母亲节初稿

2022年5月 7 日 母亲节修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