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

内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比较与否定,总有不少人在耳边唠叨“别那么扭捏,大方跟人打招呼”“你看xx多会说,你就像个瘪嘴葫芦”“活泼外向一点多好,以后出了学校也更有竞争力”。

大家都在试图说服我们变得外向,告诉我们:内向是错的,外向才好。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1)

但实际上,每一种性格都有其优势。对内向的人而言,被动不等于没想法,孤僻也不代表没热情,每一个内向的人,都是内心丰富且低调的特别存在。

而且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向的人更容易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倾向于在特定领域保持热衷和专注,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困难或者枯燥的环境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内向的人从独处中获得能量,所以外人看来很多内向性格的人很孤独,但实际上他们颇为享受独处。

正如作家周国平所说:“我天性不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但正如每种性格都有优势,每种性格也必然有相对的劣势。

内向性格的人对内心世界感兴趣,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这是优点。但某种程度上也是缺点,因为我们终究都是社会人,即使再喜欢独处,很多必要沟通交流也少不了。

而与人沟通,和人打交道,对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来说,都像是被处以极刑。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2)

如果你是内向且害怕交际的人,这样的场景想必你也曾感同身受过: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3)

能用微信打字解决的事情,绝不语音,更不会打电话。

公共场合遇到熟人,宁愿悄悄绕远路或躲起来也不肯上前打招呼。

如果迫不得已去参加聚会,常坐在不起眼的角落,看着别人狂欢。

就像华裔作家杰茜卡·潘,被几个大学同学搞神秘庆生时,她得到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作为内向性格,她渴望独处,厌恶热闹,相比与人打交道,她更喜欢和宠物相处。

正如她在《走出内向》里所说的:“比起人类,我更喜欢小狗。小狗不需要你陪它们闲聊,不会对你评头论足,也不会在你工作的时候像蚊子一样嗡嗡嗡地围绕在你的身边,令人心烦意乱。它们不会冲你咳嗽,更不会问你什么时候要孩子。”

作为一个资深内向性格的人,杰茜卡·潘多年来躲在壳里,安然自得,直到她失业、亲密的朋友搬走,一直压抑的孤独感瞬间压了下来。

因为性格内向害羞,她害怕与人打交道,也不敢尝试新事物,所以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封闭中,她与社会渐渐失去了联系。而这一切都让她孤独又恐惧,所以她迫切希望改变。

于是,她开启了“外向的一年”计划,尝试过一种新生活。与陌生人搭讪,公开演讲,来一段即兴表演,用社交软件寻找新朋友,上台表演单口喜剧,来一次毫无准备的旅行,组织一次朋友聚会。

并且把这一年的经历和体验写成了一本书《走出内向》,在书里,杰茜卡·潘自述作为一个内向又社恐的人,如何通过种种努力蜕变成“社交达人”,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4)

在《走出内向》里,作者杰茜卡·潘并没有否定内向性格,只是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给那些内向又社恐、慢热又被动、害怕社交却又渴望社交的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体验之路。

其实,内向性格并不可怕,如果你怡然自得,并享受孤独,那么你完全可以保持内向安静,但如果内向的你,又孤独又寂寞,害怕社交却又渴望热闹,那么你完全可以跟着杰茜卡·潘一起尝试下蜕变之路。

毕竟,真正可怕的不是内向,而是内向又社恐、慢热又被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曾经内向慢热又社恐的杰茜卡·潘,在“外向计划”的一年里,都做了那些尝试。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5)

一、搭讪陌生人

内向又社恐的人,除非遇到必要紧急状况,大概率是不会主动跟陌生人搭讪,更别说要进行深度聊天。

所以杰茜卡·潘选择进行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和陌生人说话,不是简单闲聊,而是进行深度对话。

尽管会触发“自我毁灭”程序,杰茜卡·潘还是在公交站前开始了自己的“搭讪陌生人”之旅。但第一次尝试就遭遇了失败,这深深挫伤了她。

为了获得更多勇气与帮助,她寻找到了一个心理治疗师,请他帮自己克服社交恐惧与焦虑。

在心理治疗师帮助下,杰茜卡·潘再次鼓起勇气和陌生人搭讪,并且克服了和陌生人搭讪的恐惧。

但她很快发现,单纯搭讪并不能和陌生人建立深度联系,而维持太多的泛泛关系对内向者而言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因而她决定继续寻找更好的方式。

为此她参加了一个人际关系培训班,在培训班里她开始意识到:“与他人真正建立联系的最快方式是分享我们的弱点和不安全感。然而大多数人都喜欢吹嘘自己,这只会招致别人的怨恨或嫉妒。”因为强力往往让人产生敬畏,脆弱却能滋生友谊。

在这次课程上,杰茜卡·潘学到了很多人际交往技巧,而在课程结束的几周后,她利用学到的社交技巧成功搭讪了飞机邻座的老人,并和对方进行了一次深度交谈。

这次体验让杰茜卡·潘意识到:当我们真的迈出社交第一步时,会发现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尴尬可怕,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很友好。

在搭讪陌生人的尝试中,她不但分享了自己的种种搭讪经历,还贴切描述了搭讪时的心境以及害怕与恐惧的心理,这对同样内向又社恐的人来说,真实又治愈。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6)

二、参加脱口秀

与陌生人搭讪,对内向社恐的人已经是莫大的为难,但杰茜卡·潘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进行了更为艰难的一次挑战:当众演讲。

偶然机会,杰茜卡·潘得到了一次上台演讲的机会。得知上台演讲无法推迟也无法拒绝后,她彻底崩溃了。

只要她想象到自己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乌泱泱的一大群人,手里什么都没有时,就禁不住汗如雨下。经历了一系列的紧张、恐惧与崩溃后,杰茜卡·潘终于开始面对即将要上台演讲这个事实。

于是她先决定去找专业人士帮助自己克服上台演讲的恐惧,并寻找到了一位声音训练师。

在声音训练师的帮助下,她慢慢克服了恐惧,并且在不断练习中,也练熟了讲稿。

尽管觉得自己做了万全准备,但真的到演讲那一天时,杰茜卡·潘依然紧张不已,甚至在演讲前一天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直到与奥巴马御用演讲稿撰写人戴维聊天后,得知即使看起来侃侃而谈的奥巴马,演讲前也需要不断的排练。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7)

这一认知大大缓和了她的恐惧,在上台演讲前,她不断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曾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才使得她没有临阵逃脱,鼓起勇气开始上台讲述自己的故事。

通过种种努力,杰茜卡·潘完美完成了一次演讲,她终于做到了。

从准备演讲到开始演讲到演讲结束,杰茜卡·潘详细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其中除了欢欣鼓舞,更多的是恐惧、害怕、无助,但内向又社恐的她都一一克服了。

这不仅是杰茜卡·潘的胜利,也是所有内向又社恐的人的胜利,因为这给了大多数内向人希望,原来这些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这之后,杰茜卡·潘又挑战了单口喜剧,与之前当众演讲不同,单口喜剧除了要公开演讲,还要求和观众互动,并且要利用幽默把现场的气氛炒热。

参加单口喜剧,需要杰茜卡·潘把之前学到的社交技巧全部融会贯通,所以这对她来说又是一次全新挑战。

再次选择参加培训课程的杰茜卡·潘,多次练习后,终于登上了单口喜剧的舞台,首次表演的杰茜卡·潘就收获了成功,这使得她的社交恐惧大大减少。

她开始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必须强迫自己开启一些人生的“困难模式”,强迫自己踏出舒适区。

对内向的人来说,独自在家追剧、玩游戏或许很快乐,但同时也会让你丧失开启广阔天地的机会,所以即使你内向又社恐、慢热又被动,也要偶尔学着逼迫自己去社交、去和人打交道,那样你才可能收获更多。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8)

三、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

杰茜卡·潘在《走出内向》的第五章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社交软件寻找好友令人羞耻吗?”

国外什么情况我不清楚,但在国内,大多数人大概率情况下是不会通过社交软件来寻找朋友,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在社交软件上认识的朋友最好存在于虚拟环境里,一旦奔现很可能会无法做朋友。

而且无论我们在社交软件上有多少朋友,我们依然很孤独,因为这些网络上的社交,已经渐渐让我们失去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意识到这一点的杰茜卡·潘开始通过社交软件寻找真正的朋友。在社交软件上经过无数次试探交流后,她开始尝试着把网友约出来,企图把网友变成现实中真正的朋友。

一项研究表明,两个人在见过6到8次面后,才会把对方定义为自己的朋友。

所以杰茜卡·潘在实验了“广撒网式”交友后,开始聚焦目光,有针对性地筛选好友。

聚焦、主动这些社交策略综合运用后,杰茜卡·潘成功地把投缘的网络好友变成了现实中的好友。

在主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杰茜卡·潘再次明晰了自己的交友观念: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精。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9)

即使是内向的人,也有社交需求,只是不需要像外向的人那样呼朋唤友,只要三两至交好友,谈谈心解解忧即可。

所以如果你和杰茜卡·潘一样内向又社恐,那么你应该学习她,主动出击主动交友。毕竟可能没有人会主动向你挥手,但是基本没有人会拒绝你的挥手。

即使认为自己已经克服了社交恐惧,已经从内向渐渐走出,杰茜卡·潘在第二次单口喜剧表演时还是失利了。这一次失利虽然打击了她,但却没有让她失去信心,经过锻炼、纠正、尝试,杰茜卡·潘再次进行了一场特别成功的喜剧表演。

之后,杰茜卡·潘又尝试了独自去异国他乡旅行,不做攻略,不找熟人,虽然异国他乡的旅行并没有十分让人满意,但对杰茜卡·潘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她终于再一次战胜了自己。

在“外向计划”的最后,杰茜卡·潘把这一年认识到的所有好友邀请到自己家,来了个朋友大聚会,尽管聚会准备让人忙碌又失措,但这是对这一年“从内向变外向”的最好总结。

经过一年尝试,杰茜卡·潘并没有变成外向性格,但她从内向社恐变成了内向爱交际。

虽然与外向性格的人相比,她的社交生活仍然不算丰富,但却因此找到了体验世界的新方式。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10)

杰茜卡·潘在《走出内向》里所说:“我害怕自己如果一成不变,待在深渊,就永远无法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如果你也内向社恐,你也慢热被动,与其一味害怕,不如勇敢尝试,主动出击,待在舒适区里固然舒服,但短暂去圈外冒险,也是值得尝试的。

内向性格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可怕的是内向又社恐)(11)

更何况,如果你不曾去看过更广阔的世界,你又怎么能说自己真的享受孤独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