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日常相处的正确方式(浅谈师生和谐相处之道)

浅谈师生和谐相处之道,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师生日常相处的正确方式?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师生日常相处的正确方式(浅谈师生和谐相处之道)

师生日常相处的正确方式

浅谈师生和谐相处之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让师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处的氛围和谐。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通,师生间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

如何做到师生和谐相处呢?在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与各位班主任交流、分享。

一、师生相处有四要

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却非常重要。

要尊重学生。尊重比爱更为重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学生一但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 要研究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要改变自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二、努力转化后进生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克服”:一克服性子急,二克服不仔细,三克服中途放弃。

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在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进步不明显,老师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他们,使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继续进步。

三、特殊家庭要关注

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沉默不语型: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所以,老师、同学的关爱是医治学生心灵疾病的良方。老师用温情和关爱去引导他们参与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各项任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

第二种是品德不良型:教育这种学生,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使用奇招会出现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谈话的场合不要在办公室,就老师学生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要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跟他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放下敌意,很多真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第三种是不安心上学型:对这类学生要先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其次是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再就是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难,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往往表扬比批评有作用,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四、 心理沟通很重要

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老师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要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就得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发现其思想动态,真正做到“听其言而知其行”。

师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因次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的时候,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神奇的效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