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优先安排(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优先安排(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1)

作者简介

杨开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摘要

西部大开发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系统探讨全面建 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论文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命是让西部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均等获得幸福、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支撑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色发展转型以及保障中国和亚洲生态安全。其次,论文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是重塑西部地理以规避和克服西部低效空间格局,包括塑造紧凑型 经济地理、实施新型别具一格竞争战略、采取以流域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解决方案,建设互联网西部和内陆自由港。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国家;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空间格局不经济学说

* 联系人:杨开忠,邮箱:ykz@pku.edu.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产业集聚演进与新动能培育发展研究”(批准号:71733001) 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研究”(批准号:20ZDA08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西部1大开发经历了三个周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生产力布局西进,以包(头)兰(州)线以东、长江以北为范围,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重点布局为内容,以最大限度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地、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平衡工业发展布局为原则, 以改变旧中国遗留的、极不均衡的畸形工业布局为目标;二是1964年至1978年的三线建设,以川、贵、云、陕、 甘、宁、青为主要范围,以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三是2000 年至2020年西部大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培育、 社会事业发展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要内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2021年西部大开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0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未来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定位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认识和把握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其使命、关键和道路。本文循此路线从地缘经济角度探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试图揭示其使命、关键和路径。

1 通常指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重庆、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12个省、市、自治区构成的连片地 域,但西部大开发政策适用范围还包括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 根据《意见》,笔者以为,这一新格局的基本定位是推动大保护、大开放、大变革、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国、亚洲乃至亚欧大陆正再一次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枢纽。基于这一时空背景来看,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使命和责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让西部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均等获得幸福

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生活均等化的过程,在生产集中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均等化呈现非线性、倒“U”型变化,即:在发展尚未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时,生活水平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当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时,生活水平差距会依基本生活支出、公共服务、收入分配顺序转向缩小(世界银行,2009)。为适应发展由中等收入向上中等收入阶段的转变,“十一五”规划以来,生活水平均等化开始逐步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被全面提出:“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收入分配 差距缩小”的目标。在此基础上,2017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系统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三大目标;2020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3。西部国土面积67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1%,相当于美国国土面积的73.3%;人口3.8亿,占我国总人口的27% 以上,是美国总人口1.16倍4。2019年西部人均GDP7790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但明显不及同期全国10098美元、全球11339美元的人均GDP水平,更只有美国人均GDP6.5万美元的 1/8,是我国落后的巨型欠发达地区。由此可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西部大开发在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把西部地区人民共同富裕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3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新华社, 2020-11-03。

4 中国国土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相关数据计算,人口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美国人口数据来源于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https://population.un.org/wpp/。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与全国发展的相对差距趋于缩小,但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明显滞后于生产水平差距的缩小。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目前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0% ,明显落后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77%的水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过去的西部大开 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强调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繁荣之倾向。这种倾向强调生产而忽视生活、妨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有效集聚,既不利于西部地区提升经济增长质效也不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缩小与全国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为把西部地区与全国共同富裕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未来西部大开发应处理好人的幸福和地理的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以人的幸福而非地理的经济繁荣为目的,以增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非地理经济繁荣为使命和责任。

(二) 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

从亚欧大陆视角来看,世界可分为亚欧大陆心脏、边缘和海上三个地带。19世纪末以来,由于对三大地带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地缘政治经济理论。1890年,美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Alfred Thayer Mahan)提出海权论,认为海上地带是国家和世界历史的枢纽,强调制海权在国家和世界命运中的决定意义以及海峡、半岛、岛屿对制海权的关键作用。与马汉海权论相对立,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 (Halford John Mackinder)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提出陆心论,认为亚欧大陆是世界历史枢纽,世界历史总的是由亚欧大陆腹心地带分别向东南方向季风边缘区和澳大利亚、向东北方向经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到美洲、向西到欧洲边缘地带和南部腹地发展的,强调“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与马汉海权论、麦金德论不同, 1944年,荷兰籍美国地理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发表《和平地理学》提出边缘地带说,认为亚欧大陆边缘地带凭借其地理位置、人口、天然资源优势,控制围绕亚欧大陆的印太连绵海岸,并对亚欧大陆心脏地带形成制衡,“谁支配着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亚欧大陆;谁支配亚欧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随着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发展,21世纪10年代以来,美国为防止对亚欧大陆控制失灵,综合运用陆权论、 边缘论和海权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地缘战略。一是通过促使英国脱欧强化对西欧海峡、半岛、岛屿控制;二是在防止法德、中东等欧洲大陆边缘地带独立于美国控制的同时,强化对东欧的介入(如驻军波兰),干涉心脏地带,以阻止欧洲统一、欧俄联盟和欧洲一体化;三是在企图通过接触我国以控制亚洲大陆边缘地带的计划失败后,提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扩展为“自由而开放的印太战略”5,升级美台合作、发表“南海宣言”,以加大围堵我国崛起力度。

5 美国“亚太再平衡”和“自由而开放的印太战略”分别是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和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提出的,从二者地理范围 和实质目标来看,显然是以马汉海权论和斯皮克曼边缘地带说为理论基础的。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超大规模国家,既具内涵广袤的大陆边缘地带和心脏地带,又有辽阔的海上地带,但人口经济高度集中于大陆边缘地带。为应对美国战略挑战、实现总体国家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陆海统筹,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我国大陆边缘地带为依托,“东出西进、南下北上”,加强与亚欧大陆心脏地带、边缘地带和海上地带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亚欧共同繁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心脏地带、边缘地带、海上地带的中国接合部,是我国西向深入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前沿地域,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1,是中国与亚欧国家共同建设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国际经济走廊起迄基地和中介通道。因此,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西部大开发应以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为重要战略使命,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因势利导地打造中国西向融通亚欧的陆上桥头堡。

(三) 支撑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

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6,中国等30个国家共同成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7。从能源生产和消费关系来看,正如俄罗斯联邦政府原副总理、俄罗斯石油公司( Rosneft )首席执行官伊戈尔 ·谢钦(Igor Sechin) 所指出的8,亚欧能源地理大体可以划分为:(1)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包括北极和俄罗斯、里海和中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富集,以2017年天然气储量为例,中东、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居世界前列并分别占全球的40.9%、18.1%和10.1%9;(2)亚太能源消费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亚太地区;(3)西欧能源消费区,包括西欧、土耳其和乌克兰等在内的欧洲。我国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一,是亚太能源消费区中心,虽然能源总体自给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但已是全球第一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石油 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 2018年分别达到70.8%和45.3%,进口石油的70%左右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是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地。其中,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已分别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4.0%和15.48%左右;天然气进口40%来自中亚地区,随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2019年底启动供气,俄罗斯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国。我国西部地区居于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亚太能源消费区之间,一方面,不仅是我国潜力巨大的主要能源供给基地,而且是沟通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和亚洲能源消费区日益突出的主要国际能源通道,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支撑中国和亚欧中部能源生产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我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的战略基地和桥头堡,对建设我国、亚欧甚至全球能源互联网(刘振亚,2020),推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西部大开发应以支撑引领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转型为重要战略使命,抓住“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革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打造中国融通亚欧的安全、高效、清洁国际能源互联网枢纽。

6 向“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致贺信,新华社,2018-10-18。

7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在北京成立,新华社,2019-4-25。

8 http://www.rus7077.com/shangpin/elsxy/14134.html。

9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年),第26页。

(四) 保障中国和亚洲生态安全

在“人类世”10,人类是地球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力量,其影响可以用方程式I = PAT表示,其中,I代表影响(Impact),P代表人口(Population),A代表富裕(Affluence),T代表技术(Technology)(Ehrlich and Holdren,1971;杨开忠,2019)。亚洲和欧洲不仅人口、GDP分别占全球的70%和60%以上,而且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最具成长性的经济体,是优化人地关系、保护地球的主要力量。因此,绿色丝绸之路始终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目标11,12,中国与国际合作伙伴还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13

10 “人类世”(Anthropocene)是地质纪元概念,强调地球已进入一个人类主导的新地质时代,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约 瑟夫·克鲁岑(Paul Jozef Crutzen)(2000)提出。2009年,国际地层委员会(ICS)专门设立人类世工作小组(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 AWG),以考察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是否满足正式开创一个新的地质时代的标准。2016年在南非举办的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 非正式投票通过地球进入“人类世”。据著名科学杂志《自然》,2019年5月21日,人类世工作组根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遗留在地层 中的放射性物质,提出20世纪中叶地球已经进入新纪元——人类世。2021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将正式投票通过。

1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03-28。

12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7-05-16。

13“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京成立,打造绿色发展合作沟通平台,新华社,2019-04-25。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别占亚洲和亚欧洲地区的8.3%和7.214,坐拥地球“第三极”,陆地边境线漫长,在亚欧大陆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地位,不仅集聚中国“两屏三带”生态战略中的“两屏一带”,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负有支撑中国和亚欧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绿 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使命,而且是亚洲最重要的“江河源”、世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作为亚洲“江河源”,西部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上游水道地区(何大明、刘昌明等,2014)、亚洲水源涵养区,以西部地区为上游的长江、以西部地区为中上游的黄河等国内大江大河和以西部地区为源头的亚洲主要国际河流(见表1)滋养了亚洲绝大部分人口,是我国开展国际河流水外交的桥头堡。因此,抓住绿色“一带一路” 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机遇,筑牢生态屏障,确保中国和亚洲生态安全,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

14 2018年西部十一省市自治区人口合计3.8亿,亚欧地区和亚洲分别为53.1亿和45.6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以及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9),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9 Revision,https://population.un.org/wpp/。

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优先安排(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

公式I=PAT遗漏了一些重要因素(瑞吉斯,2010;杨开忠、董亚宁,2020)。瑞吉斯(2010)曾在该公式中加入城市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即:I = P LAT,其中,L代表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瑞吉斯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研究表明,地理分割、距离、密度和异质性深刻制约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地方尺度的城市内部结构一样,国家和国际尺度的人类活动空间结构同样是影响地球系统变化的重要因素(杨开忠,2001;世界银行,2009)。因此,在公式I=PAT中至少应加入更具一般意义的人类活动空间格局(杨开忠、董亚宁,2020),即:I=PSAT,其中,S代表空间格局,包括地方尺度的城市空间格局、国家和国际尺度的空间结构。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学说,即要素稀缺论和空间格局不经济学说。依据我们提出和主张的空间格局不经济学说(杨开忠,1996,2001,2003),我国西部地区经济 社会空间格局具有六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亚欧经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亚欧经济地理中心为东亚陆海边 缘地带和西欧陆海边缘带,其中,东亚陆海边缘地带是日益突出的世界最大经济中心,中国经济核心地处东亚陆海边缘地带。西部地区深居亚欧大陆中部,既远离西欧陆海边缘地带又远离东亚陆海边缘地带中枢。例 如,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其到伦敦、北京、上海、中国香港、东京等主要中心城市的 直线距离大约分别达7500公里、2400公里、3000公里、3400公里和4500公里。二是人口聚落系统分布分散、相互间平均距离较远。例如,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至各地级行政区中心城市平均距离高达690公里,略大于北京至郑州的距离。三是虽然人口密度高于美国,但与我国中东部相比,城乡人口聚落平均密度低、平均规模小;四是高山峡谷、沙漠戈壁等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广布,加之按管辖人口计的行政区划碎片化以及一些民族人口普通话语言文字教育缺失,人口聚落对内对外分割严重。五是绝大部分为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地区,且与美国半干旱干旱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少、昼夜温差大、宜居性比较差。六是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带、西南岩溶山地沙漠化地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密集分布。这些特征使西部地区空间格局相对低效,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交往成本相对高昂。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封闭,城乡聚落间距离长、分割严重,缺乏交流的规模经济,因而,对内对外空间交流机会少、成本高、效率低。例如,根据《中国物流年鉴》,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物流总费用、运输费用占全区GDP的比重分别为17.49%和13.7%,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和 7.7%。这意味着,同样产品即使在东中西部地区是以相同成本生产,但由于空间交往成本相对高昂,在市场竞争中西部地区所生产产品也将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市场分享效应相对欠缺。城乡聚落规模小、密度低、相互分离,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专业化供应商以及消费者能够有效分享的本地市场规模相对狭小,从而难以有效发展。这表现在,除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省会、首府城市相对特殊外,其他西部广大地区一方面可利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提供却仍有需求,而提供了则又缺乏有效需求,“短缺”与“过剩”并存,商业繁华度普遍很低;另一方面,产业联动相对较弱,结构单一松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育水平相对低下,产业配套条件差。

第三,劳动力池效应相对较弱。除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省会、首府城市相对特殊外,其他西部广大地区人口稀疏、人口聚落规模小、密度低,本地劳动力池小。一方面,尽管劳动力价格便宜,经济上是丰裕的,但在物理上,劳动力规模常常过小,以至于往往满足不了大规模办厂兴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门槛需求,制约了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机会少,劳动者因偶发冲击而导致持久失业的风险较大,企业突然增加劳动需求时雇佣到额外劳动力的成本较大,以至于工人和企业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累积因果互动。

第四,知识溢出效应相对薄弱。新知识既来源于一流大学和研究院所、研究与开发中心,也来源于竞争对手的相互学习、模仿和激励以及个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高密度地域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机会多、 频率高,因而知识溢出效应较强;反之,低密度地区知识溢出效应较弱。除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和省会、首府城市相对特殊外,西部其他广大地区人口和经济稀疏,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少、频率低,知识溢出效应弱。这种环境不利于西部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制约了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西部地区人才饥渴与流失并存。

第五,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失调相对严重。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区虽然人口绝对密度低,但仍普遍地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陷入自然退化与人口贫困的不良循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易地扶贫,生态脆弱区人地失衡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但要彻底解决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因此,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关键在于规避和克服西部地区相对低效的空间格局。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之路

重塑西部地区地理格局以规避和克服西部地区低效空间格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之道,必须持续着力于以下战略行动。

(一) 以国际经济走廊为区位指向打造紧凑型西部

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地理空间的普遍繁荣。2000年以来的西部大开发虽然一直明确要求以线串 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十三五”时期还进一步提出了“五横两纵一环”轴线开发格局,但因规划建设过度依赖于历史所形成的城镇地理格局,依然在相当程度上自觉和不自觉追求了地理的普遍繁荣。为克服规避西部地区低效空间格局,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必须以最大限度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目的,大力促进经济集聚,形成紧凑型经济地理格局(杨开忠,1998)。

第一,坚持以国际经济走廊为区位指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条陆上国际经济走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15),其中,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走廊必经西部地区,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走廊以西部地区起迄。这些走廊连接西部地区主要城市、沟通亚欧大陆东西南部边缘地带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企业和居民在这里选址落户,既可分享主要城市的规模经济,又可以借用并贡献亚欧大陆东西南部边缘地带人口经济密集 区对流互动的规模经济,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获取规模经济、降低空间交往成本,有效建设沟通亚欧大陆的内陆桥头堡,又有利于减轻生态脆弱区的人口经济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因此,克服规避西部地区低效空间格局,应当坚持以国际经济走廊为区位指向,集中发展走廊沿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第二,培育发展紧凑型国际经济走廊系统。为避免设施和服务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高设施和服务效率, 获取规模经济和空间交易效率,西部地区国际经济走廊应走紧凑发展之路,按照既有利经济增长又不危害生态平衡的原则,一方面,更集中而非分散布局运输网络,打造紧凑型西部地区中欧铁路运输通道和西部地区 陆海新通道系统;另一方面,走集中而非分散的城市化之路,促进人口和产业链向省会/首府城市集聚,并在新疆等有条件的省市区培育发展副中心城市。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北部湾、黔中、滇中城 市群的同时,针对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布局过度分散问题,重构其空间结构,使之转变为紧凑型都市圈和紧凑型城市群。

第三,强力推动生态脆弱区人口易地发展。为促使生态脆弱区全面彻底地走出自然退化与人口贫困的不良循环,让人民更幸福、生态更安全,应以基于市场的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更大力度推动易地扶贫、退耕退牧退居还林还草还自然以及调整碎片化行政区划等系统干预,强力推动人口从生态脆弱区向西部地区国际经济走廊都市圈和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区域外转移。

(二) 实施新型别具一格竞争战略

克服规避低效的西部地区空间格局的另一条道路是实施别具一格竞争战略,通过打造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来获取全球市场竞争优势。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一直高度重视别具一格竞争战略,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作为重点方向和任务之一。然而,在获取别具一格竞争优势的方式上,西部地区长期依靠基于物质线性代谢的资源驱动。这种方式,一方面,主要靠天赋自然人文资源投入驱动,附加值和效率低、辐射带动力小;另一方面,“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资源利用率低,既不可持续,也不适应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要求。亟待加速转向物质循环代谢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

与基于物质线性代谢的资源驱动发展方式不同,物质循环代谢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一方面,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获取别具一格竞争优势,产业高值、高效、高辐射;另一方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流动,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资源高利用,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又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因此,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日益突出,西部大开发应实施新型别具一格竞争战略,加速获取别具一格竞争优势,从基于线性代谢的资源驱动型转向基于循环代谢的创新驱动型。一方面,着力支持西部地区优先布局国家级创新基础设施,积极营造西部地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升西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西部地区把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创意、速度、柔性水平,确保西部地区转换到主要依靠创新获取别具一格竞争优势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把经济物质循环代谢纳入创新维度, 优先支持纳入经济物质循环代谢的创新计划,大力规划建设国家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地,确保实现经济物质代谢从线性向循环模式转变。

(三) 实施基于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解决方案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水资源逐渐成为日益普遍和重要的地方性稀缺资源、地区和国际冲突根源、生态环境优劣的关键。流域是河流集水和人类聚集的区域,其自然、经济、社会、空间经由水循环耦合成为人与自然生命地域共同体,是应对水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划单元。为适应未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更好促进美丽中国、“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在总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区域合作经验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西部地区作为亚洲“江河源”“生态源”的优势,以流域为基础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以构建良性水循环为中心着力推进流域生态一体化保护。树立自然-人类“水循环”和“共生”的理念,以构筑流域良性水循环为中心,跳出传统的“市场-政府” 两部门或“政府-市场-社群”三部门治理模式 的窠臼,树立“自然-政府-市场-社群”四部门治理模式(杨开忠,2019),在深入推动流域生态要素和生态产品统一市场改革,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主体功能区制度和“三线一单”制度以及社会参与机制的同时,认识、尊重、顺应水循环规律,倡导和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发挥自然力量在流域生态一体化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实现流域生态全社会、全要素、全过程、全地域一体化保护。

第二,着力转变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核心-边缘结构是流域社会经济空间规律(施坚雅,1991,1998,2002;鲁西奇,2000;陆玉麒、董平,2005),一般表现为,在沿河谷的纵深方向上,下游是流域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核心区,上游是流域社会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边缘区,介于二者之间的则为中间地带;在河谷的横切方向上,谷平地是核心区,山地是边缘区,而丘陵岗地是中间地带。传统模式流域核心区的繁荣是以流域边缘区生态破坏、生活贫困等为代价的,是不可持续的。这是西部地区生态退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结构基础。因此,未来西部大开发要更好地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建立更加有效的核心-边缘区协调发展机制,推动流域核心-边缘结构由传统不可持续模式向可持续模式转变。

第三,着力开展国际河流水外交。西部地区地处江河源头,具有上游优势,跨境流域相对密集且大多在周 边国家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是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地域依托。未来西部大开发要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河流水外交,着力推进西部地区跨境流域 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共建流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 加速西部地区互联网建设

从空间来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交流最大化、交流成本最小化为目的,把不同区位的人、物有效联结起来的网络化过程,既可在一定范围内摆脱物理世界地理因素制约,又可显著降低生态冲击,既可降低社会经济活动成本、提升响应速度和质量,又产生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是克服规避低效空间格局、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本方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采取“减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计划等行动加快了西部地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步伐,与中东部的数字鸿沟总体趋于缩小,西藏、新疆、青海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林双全,2018)。然而,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兴起和发展,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数字鸿沟转而呈现扩大之势。因此,未来西部大开发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对西部地区的特殊意义,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机遇,与紧凑型经济地理建设相协同,加速网络强区、数字西部、智慧西部建设,形成“紧凑型 互联网西部”。为此,应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优先位置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把西部地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放在我国网络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先位置,在资源配置中优先西部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重点鼓励西部地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规避低效的西部地区空间格局,应抓住5G网络和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运营的战略机遇, 以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西部地区互联,特别是连接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企业、学校、家庭。

(五) 规划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间交易成本、提高空间交易效率,克服西部地区空间格局低效性,未来西部大开发必须走高水平空间一体化发展之路(杨开忠,2001),在深化基础设施、市场制度空间无差别一体化的同时,力争自由贸易港等空间差别化的特殊安排。

内陆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彬瑞,2018;程圩,2018;李名良,2018;刘渝阳,2019;薛飞、程健,2019),对最大限度降低西部地区空间交易成本、提高空间交易效率、克服西部地区空间格局低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西部地区大开放、大保护高质量发展,应抓住我国自由贸易港谋篇布局的战略机会,发挥沟通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沿海经济带的内陆桥梁和枢纽位置潜力和优势,对标全球最高开放水平,重点依托成都、重庆、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球二线城市及其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以四川、重庆、陕西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基础,规划建设西部地区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1] Crutzen P. J., and Stoermer E. F. 2000. The “Anthropocene.” IGBP Newsletter, 41: 17-18.

[2] Ehrlich P. R., and Holdren J. P. 1971.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Science, 171(3977):1212-1217.

[3] 程圩.积极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J].西部大开发, 2018(Z1):108-109.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 新华社, 2015-3-28.

[5] (美)奥兰·扬.复合系统:人类世的全球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6] 理查德· 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7-56.

[7] 何大明,刘昌明,冯彦,胡金明,季漩,李运刚.中国国际河流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学报, 2014, 69(9): 1284-1294.

[8] 李名良.关于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8(13):50-51.

[9] 李彬瑞.内陆型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战略路径与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 2018

(10):14-15. [10] 林双全.我国的区域数字发展不平等现状研究[D].厦门大学, 2018.

[11] 刘振亚.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上)[N].中国能源报, 2020-07-27(001).

[12] 刘渝阳.我国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9(07):17-19.

[13]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543- 546.

[14] 谭遂,荀丽娜,杨开忠.敏捷信息时代城市竞争优势来源[J].北方经济, 2002(06):30-31.

[15] 薛飞,程健.我国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探索[J].重庆社会科学, 2019(09):93-99.

[16] 杨开忠,董亚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基于“要素-空间-时间”三维分析框架[J].水利学报, 2020,51(09):1038-1047.

[17] 杨开忠.迈向空间一体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18] 杨开忠.可持续空间格局与中国西部发展,载1998年国际地理学术讨论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和世界”《论文摘要汇编》,香港中文 大学地理系.

[19] 杨开忠.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四章[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0] 杨开忠.西部开发要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N].经济日报, 2003-09-19(10).

[21] 杨开忠.新中国70年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演进[J].管理世界, 2019, 35(12):17-2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