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昌的味道怎么样(南昌街头巷尾的那些)

  有些味道,或许言语无法详尽描述,但记忆却将其久久收藏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传统老味道,始终在南昌人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今天,请跟随南昌日报记者的笔触,一起细细“品味”记忆中的“老南昌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南昌的味道怎么样?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老南昌的味道怎么样(南昌街头巷尾的那些)

老南昌的味道怎么样

  有些味道,或许言语无法详尽描述,但记忆却将其久久收藏。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的传统老味道,始终在南昌人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今天,请跟随南昌日报记者的笔触,一起细细“品味”记忆中的“老南昌味”。

  杨大娘粽子

  让南昌粽子“走出去”

  “平日里,我一天能卖3000个左右的粽子。端午节的时候,一个电锅煮800个粽子,一天煮10锅都不够,光发货就要请30多个工人,忙得不可开交。”9月1日,记者来到已在西湖区带子街经营40余年的杨大娘粽子店,在提起自家粽子多年来深受市民喜爱的原因时,杨大娘只是简单地说:“真材实料,老南昌的味道!”

  趁着空闲,杨大娘和记者说起了自家人传承老味道的故事。“有一次一群浙江嘉兴的游客来南昌旅游,尝过我的粽子后赞不绝口!”事实上,作为南昌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大娘的心里有一个打响南昌粽子品牌的梦想。

  “谈论起粽子,外地人都想起嘉兴粽子,但其实我们南昌的粽子也有自身独到之处,有嚼劲、紧实、咸口味、三角状,怎么就不能与嘉兴粽子齐名呢?”大儿子杨文军非常赞成母亲的想法,当机立断,放弃北京的高薪待遇返乡创业,负责市场运营,小儿子杨文超则负责具体生产与品质把控,儿媳妇当起店长帮助杨大娘打理店内事务,一家人齐心协力,立志要让南昌粽子文化走出江西,推向全国。

  与本地餐饮“老三样”跨界联名推出南昌本土辣味粽子;在品牌形象宣传中融入时尚国潮元素;将非遗文化送进校园课堂,让孩子们学会包粽子……面对不断升级更新的消费需求,杨大娘粽子主动创新求变,努力闯出新市场。既守住经典,又当上“网红”,受到消费者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南昌粽子,杨文军买下了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666平方米的场地,用于打造“万寿宫粽子数字化非遗文化馆”。“文化馆主要以讲述我们南昌粽子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将大量运用全息投影、VR元宇宙、场景复原等全新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跨时空的沉浸式科普游玩体验。”杨文军告诉记者,目前项目规划方案正加紧设计,力争明年元旦期间开馆。

  龚氏传统点心

  “牛舌头”更像是一份回忆

  “牛舌头”,是民间制作的一种传统面点,形似牛舌,酥香软绵,甜脆可口。然而目前南昌市面上很难见到,一些年轻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9月1日下午,在站前西路南昌中维锦峰大酒店西北门正对面,记者找到了一家专卖南昌传统小吃的门店——龚氏传统点心。门店不大,由龚国金夫妇一起经营,柜子里面摆放着店内的招牌:油香、“牛舌头”、麻圆等。

  两年前,龚师傅把店从羊子巷搬至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附近。他告诉记者,绳金塔能吸引很多的市民前来,也不乏外地游客,因此想把南昌传统美食分享给更多人,让外地人也尝尝南昌的老味道。采访龚师傅的过程中,陆续有市民前来购买。龚师傅说:“‘牛舌头’是我家的特色。对于老南昌人而言,‘牛舌头’更像是一份回忆。”

  龚师傅回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并不丰富,“牛舌头”这类小吃便成为大家心中的最佳零食。当记者试图寻找这些传统美食“淡出舞台”的原因时,龚师傅说:“因为太辛苦了,做‘牛舌头’需要起早贪黑,早上5点便开始忙活,一直到下午6点,而且又是手艺活,很难形成连锁店,慢慢地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

  记者注意到,前来购买“牛舌头”的顾客大多是中老年人,偶尔有年轻人问询,龚师傅都会极力推荐,让他们尝尝味道。“‘牛舌头’是地道的老南昌美食,是记忆里的味道。我会一直做下去,一方面守住老南昌的儿时记忆,一方面让更多的年轻人、外地客品尝这一美味,让老南昌味道代代传下去。”

  白糖糕

  南昌人的“迷你甜甜圈”

  说起老南昌人记忆中的味道,一定少不了香甜软糯的白糖糕。9月1日6时,南昌的背街小巷已经热闹非凡。记者行走在东湖区半步街,被阵阵香甜味吸引,抬头看去,发现一家“老南昌白糖糕”店铺。不足6平方米的小店,门口已经有不少顾客在等待品尝记忆中的儿时美味。

  “小时候一直很喜欢吃白糖糕,现在长大了,还是好这一口!”市民黄怡青告诉记者,“这家店换了好几个位置,不管距离远近,我每周至少会来买一两次,而且价格还很便宜,一个才一块钱呢!”说话间,记者注意到在滚烫的油锅里翻腾的白糖糕,竟然与平常的白糖糕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金黄色。

  看到记者一脸疑惑,店主胡美勇给出了答案。“这可是我们的‘独家秘方’!”胡师傅自豪地介绍道,他爷爷以前是开茶楼铺子的,自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小吃茶点,其中的“金字招牌”便是这白糖糕,让很多顾客念念不忘。“我们的白糖糕最大特色是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变硬,依旧能够保持外酥内软、香气四溢。”胡师傅告诉记者。

  在胡师傅的旁边,他的妻子正在精心制作白糖糕。只见她动作娴熟,在案板上不停地搅拌糯米粉使其成型,再把粉团搓成一股股小长条,将长条绕三圈后两端相连,此时一个白糖糕的形状便显现出来。随后,交由胡师傅将白糖糕放进油锅里,先用小火炸2分钟,再用大火炸2分钟,刚出炉的白糖糕蘸糖装盘,酥脆的外皮搭配着未融化的白砂糖,热气腾腾、色泽金黄、酥软爽口。

  “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卖两三千个白糖糕,平常也要卖一千多个。基本上每天凌晨4点我们夫妻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了,从清晨5点半一直营业到下午6点。”看着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胡师傅笑呵呵地说,“大家都说我们家的白糖糕是南昌人的‘迷你甜甜圈’,这样的称赞也让我觉得,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做好白糖糕’这一件事很有意义!”

  南罐饼屋

  一辈子做好月饼

  9月1日7时,记者来到南罐小区,顺着空气中弥漫的甜香,很快找到了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南罐饼屋。店内整齐地摆放着椒葱酥饼、全蛋沙琪玛、小麻花、无水蛋糕……店铺外购买的顾客已经排起了长队。

  黄炳海是南罐饼屋的主人。30多年来,南罐饼屋沉淀下来的除了记忆中的味道,还有黄炳海的手艺。

  “皮酥、馅多、烘烤即食,这些都是苏式月饼的特点。”黄炳海向记者介绍起了店里的“当家花旦”——苏式月饼。“优质的面粉是制作美味酥皮的关键,饼皮和油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月饼的口感。面团只有反复摁压揉打,做出来的饼才会够酥脆。”黄炳海介绍,他还特别注重对馅料的把关,以五仁馅为例,须用炒熟的面粉,加芝麻粉、瓜子核桃仁、金桔饼、糖、花椒盐等按比例配制而成,其味道既有淀粉味、油脂味,还有坚果味、干果味,能不能将这些味道混合好,可以直接看出月饼师傅的手艺和功力。

  说话间,黄炳海已经做好了不少月饼。“包饼的时候需注意馅料的总量控制,如果馅太小,做出来的皮就会比较厚,如果包得不均匀,便不容易收口。”有了30多年的经验,黄炳海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包一个月饼。擀的饼皮大小、放的馅料多少等全凭直觉,可以说月饼的味道,就在他的手上。

  “吃了20多年了,还是那个味,而且口感还越来越好。以前,会觉得有点油腻有点甜,现在都是减油减糖,吃起来更健康。”老顾客刘阿姨说。如今,不仅仅是老顾客会过来买饼,还有众多“吃货”拿着手机导航“千辛万苦”寻到这里。临近中秋节,店铺外排队的人就没有断过。“这几天,一天能卖出去1万多个传统苏式月饼。忙完一整天,确实累,但做了30多年的传统糕点,往后就是一辈子了。”黄炳海说,如今,他把自己的手艺传承给了女儿,只为留住南昌人记忆中的味道。

  春洪猪血店

  三代人半世纪只为守着一碗猪血粉

  9月1日8时,记者从叠山路胜利路口的公交站出发,走进对面的巷子,只见巷内有一家春洪猪血店,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老板,来一碗猪血粉,加葱不放香菜,在这吃!”“猪血粉要多加一点辣椒,再来一个卤蛋”……店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点单声。划猪血、煮猪血、烫熟粉、加猪血,老板娘程海连娴熟地忙碌着,儿子葛磊则在店里招呼客人。

  不一会儿,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新鲜猪血粉端到了食客的面前。一直持续到10点半左右,店里才稍微空闲了下来,程海连告诉记者,“我们经营这家店已经四五十年了,我爱人的父母是第一代,现在传承到了第三代。以前我们摆摊卖猪血粉,条件很艰苦。一直坚持了下来,不为别的,就是要守住这一碗猪血粉,让老南昌们的味蕾得到满足。”

  谈及店里的猪血粉为何如此受欢迎,程海连说:“我们有祖传秘方,在液态猪血凝固前通过一定的比例搭配,猪血不仅像豆腐一样柔嫩,还入口即化,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老南昌活猪血’。” 除了秘制的配方外,保证食材的新鲜,也是吸引食客的重要原因。“我们从早上7点营业到晚上8点半,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葛磊就要赶早去屠宰场购买猪血,当天做的材料当天卖完、绝不过夜。”程海连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常来这儿的大多是一些老顾客,吃惯了这里的手艺,也只认这个味道。“我在这家猪血粉店从小吃到大,这家猪血粉很新鲜,鲜辣爽口!”市民胡永美说。(南昌日报记者 刘帆 邬靓 蔡欢 万玲 万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