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眼睛怕光(户外活动防近视)

7月28日~31日,2017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3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顶尖视光医学专家参加论坛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眼睛怕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眼睛怕光(户外活动防近视)

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眼睛怕光

7月28日~31日,2017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3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顶尖视光医学专家参加论坛。

在论坛现场,关于近视的防控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近年来专家们研究出了哪些成果?有什么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预防近视?被老年人视为“洪水猛兽”的眼底病如今在治疗方面有没有新进展?

近视已成为“国病”

专家证实户外活动可延缓近视发展

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长有明显增加。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31.67%,初中生为58.07%,高中生为76.02%。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

杭州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16年,浙江省眼科医院针对杭州市其中一个区36308名中小学生进行检查,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2%。

其中,近视是引起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

每到寒暑假,浙江省眼科医院视光诊疗中心就特别忙碌,学生们扎堆来配镜,甚至越来越低龄化,好多幼儿园小朋友的鼻梁上也架着圆圆的小眼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教授表示,近视已成为我国的“国病”,“目前,近视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阅读以及超强度作业等有关。”

“小眼镜”越来越多,怎么办?瞿佳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研究得到的比较可靠的信息是:多户外活动,增加光照时间,可延缓或者降低普通近视的度数。“所以,我们提倡中小学生每天都户外活动1-2小时。”

瞿佳教授说,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绕着太阳转,眼睛也适应了这样的模式,而随着科技发展,眼睛负荷越来越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电视、电脑、手机、iPad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每天一睁眼,目光就在各种电子屏幕上流连,给眼睛带来巨大的挑战,眼睛就容易出现问题,“我们现在提倡户外运动,就是要回到大自然,增加太阳光照。”

黄斑变性不再是“不治之症”

治疗灵感来源于肿瘤领域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眼病诊疗迎来了新的挑战。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一直被视为“光明杀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类疾病束手无策,患者只能等待失明的结局。

如今,黄斑变性等眼底病的治疗有了新进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沈丽君介绍说,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广泛证据证实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良好疗效,近期也将纳入医保范围,使其在眼底病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2015年至今,抗新生血管药物已经帮助许多患者走出绝望。

所谓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就是将0.05毫升的药物直接注射到眼内,从而降低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正常的血管是密封的,可是眼底病变产生的新生血管就像一个破了的麻袋,永远都在‘漏水’,一不小心可能就破了,造成出血,引起失明。”沈丽君副院长解释说。

值得一提的是,抗新生血管药物原本是应用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经过研究,眼科专家将它“借鉴”于眼底病领域。

根据治疗指南,规范的治疗是每个月打一针,共三针,此后再按需注射治疗。对于早期的患者来说,注射了这个药物之后,视力可能会恢复,而对于晚期的患者来说,也能保证视力维持目前的水平不再退行。

抗新生血管药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见效快,对于即将失明的患者来说,可以很快控制住症状,把眼内的情况稳定下来,再根据病情选择是否手术。

“如果没有这个药的话,症状控制不下来就会面临失明。”沈丽君说,十几年前有一位患者让她印象深刻。那是一名30多岁的年轻男子,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右眼失明,左眼也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由于担心自己会失明,男子一直在学习做按摩,希望在失明之后也能通过一门手艺养活自己。沈丽君给他的左眼做了手术,本该好好休息的他术后依然坚持按摩,没想到用力过度引起出血,产生了新生血管。“可惜当时没有这种药物,患者最后双目失明。”沈丽君遗憾地说。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也有了更好的治疗手段。“可以进行超显微手术,在显微镜下用镊子把黄斑修补好。”沈丽君说,这就需要有先进的器械及超高的技术,不能给眼睛造成任何创伤。

沈丽君提醒,老年人别不把视力退化当一回事,一旦看不清了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尽早治疗。

(浙江在线 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叶秋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