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

战场决胜,比拼的往往不是个人的武力,有组织的暴力,往往远胜于无组织的暴力。

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特别是到火器时代以后,谁的组织度更高,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投射更多的火力,谁便能取得胜利。在这种进化下,古代实战兵器也是推陈出新,一代强过一代。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

  • 诸葛连弩——名不符实,扬短避长的玩具

连发弩号在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名头很大。其发明至少能够上溯到战国时期,后人附会于诸葛亮,所以一般都叫诸葛连弩。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2)

△ 诸葛连弩的上弦原理(这种方式弓力有限,射程一般不超过二十步)

但是受制于连发机构,单兵能够使用的连发弩明显弓力薄弱,射程很近。从战国到明清,从未成为战场上单兵远程武器的主流,以至于后来沦为民众打猎或把玩的玩具。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3)

△ 诸葛连弩复原图(存疑,诸葛亮时代的连弩,体型应该很大,主要用于防守城池)

真正应用于战场的连发弩或许存在,但早已不可考据,而且也绝非单兵装备。现存的不管是出图实物,还是后人仿制,或许能在自卫、偷袭(比如武备志中提到的涂上剧毒)等特战场合得少量应用,但如真正大规模推广在正面战场上,则无疑是自取灭亡。

臂开弩、蹶开弩、腰开弩——真正的单兵战争利器,古代的狙击枪

弩自发明以来,相较于弓,最突出的优点首在射程,其次瞄准射击时大为省力,火力持续性更好。宋代兵书讲临阵不过三矢,除了是认为在骑兵突击下临敌时间一般较短外,更重要的是一旦射箭次数太多,士兵很快就会用尽体力,陷入束手待毙的状态。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4)

△ 蹶张弩示意图(宋代出现了干镫装置,开弩可以站立进行,射击频率更高;对于骑兵,还有一种膝开弩)

单兵所用的弩,主要有三种:臂开弩(与弓相比优势不大)、蹶开弩、腰开弩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5)

△ 腰开弩示意图(弓力更大)

  • 床弩——古人的战防炮

宋代弩箭发展到了极致,特别是大型重弩,宋人一般称为床弩。按大小一般可以分为:

轻型床弩:如神臂床子连城弩,单人即可操作,是神臂弓的放大版。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6)

△ 神臂床子连城弩示意图

中型床弩:如双弓床弩、合蝉弩、㪷子弩等,都是一正一反装两张弩弓,利用两弓合力发射;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7)

△ 㪷子弩示意图

重型床弩:如手射弩、次三弓弩、三弓弩(又称“八牛弩”),需要数十人操作,其中八牛弩射程高达三里(约1800m)。宋太宗北伐时期,辽国名将萧挞凛(俘虏了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的牛人),正是死于八牛弩的伏杀。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8)

△ 军博中的八牛弩复原实物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9)

△ 八牛弩示意图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0)

△ 游戏中的床弩模型

  • 阵而战之——多兵种配合中的弓弩

宋代以前,特别是中原养马地丢失而缺乏骑兵的朝代,以弓弩为主的多兵种混合协同作战,长期处于战争主流。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1)

△ 宋代叠阵(枪兵在前,弓兵、弩手依次在后)

宋代兵书记载,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于地上;次强弓,跪膝以俟;再次神臂弓。该阵是战场的基本输出单元,称为叠阵。实战时,长枪如林,扼制敌军,后续弓弩交替输出,直到敌方或己方士气奔溃。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2)

△宋代叠阵从前向后各部分示意图(神臂弓即为蹶张弩的一种,据说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弩,射程近400米)

对弓弩而言,弓力越强,射程越远,威力越大。

先秦到宋元时期,往往直接将重量单位(如斤、石等)直接转换为弓力,比如宋史里面说岳飞能引弓三百斤(189.9公斤),腰弩八石(607.78公斤);元史里记载木华黎猿臂善射,也能挽弓三石(超过227.88公斤)。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火器的发展,弩迅速被火枪火炮代替,退出了历史舞台。强弓硬弩绝迹,连斤、石等单位,也仿佛被用以遮羞的“力”所取代。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3)

△ 枪炮取代弓弩的时代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4)

△ 枪炮取代弓弩的时代

古代最强的近战兵器 兵强马壮者为之(15)

△ 枪炮取代弓弩的时代(线列步兵取代厚实的复合方阵)

火枪火炮的时代,极大的提高了单兵火力输出的持续性,长枪兵逐渐消失,配备刺刀的火枪兵成为了战争的主流。此后,厚实的方阵消失了,细细的战列线,却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最厚重的方阵更难突破。

关注我,与您分享有趣的历史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