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地道方言(埃及90后小伙一口地道义乌方言走红网络)

“有空过累嘻”、“真侬十八力”……这些词语对于义乌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如果告诉你,义乌话都成为一名埃及小伙的生活常用语,你会作何感想呢?(隔着屏幕的震惊脸)

“不可思议,现在很多义乌小孩子方言都没他讲的溜。”只要跟这个埃及小伙接触过的人,都不禁被他的义乌话折服。昨天(4月9日)下午,记者找到了义乌新晋网红,来了一场义乌人与“新义乌人”之间的对话。

最地道方言(埃及90后小伙一口地道义乌方言走红网络)(1)

微信80%好友是中国人

笑侃自己是“义乌十九腔”

小伙子的名字叫穆罕默德,是一名90后,来自埃及。“有空累嘻”是他的口头禅,他乐观又幽默,笑容亲切富有感染力,每个见过他的人都对他有很好的印象,所以每次下班遇到了总有人主动过来和他打招呼。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穆罕默德来义乌不到三年,却能说一口地道的义乌话,让不少本地人都汗颜。

义乌方言是浙江南区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但因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方言受邻近方言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但语言的特点往往通过语音显示出来。

最地道方言(埃及90后小伙一口地道义乌方言走红网络)(2)

穆罕默德与他的义乌邻居

“侬寄网红了,真侬十八力。”

“阿谢得阿危些里夜。”

“不对,你这个说的不对,应该是阿歪些里夜(意思是你非常厉害),你试试再说一遍。”下班路上遇到穆罕默德的楼先生调侃之余还不忘纠正他的发音。“我是义乌第十九腔,你是哪一腔?”穆罕默德幽默地问了句,交谈间,楼先生被他的“义乌十九腔”逗得开怀大笑。

他总是笑着跟每个人打招呼,虚心地向本地市民讨教几句方言。通过学习义乌话,不仅拉近了他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也让自己收获了不少朋友。他的微信好友有1474个,中国朋友1200个,其中一半左右是义乌人。

最地道方言(埃及90后小伙一口地道义乌方言走红网络)(3)

向晨练市民讨教方言

当新时代“洋雷锋”

“当初之所以选择来到义乌,是因为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做生意,18岁开始我自己就有做些小买卖了。”穆罕默德直言不讳,自己生性活泼,适合做生意。事实上,穆罕默德从小就聪明勤奋,从未学过普通话的他,仅2个月时间就能用中文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而这与他超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密不可分。

义乌方言和普通话差别明显,相同之处极少。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方言的语法、发音都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学好义乌方言难吗?当然难!但成功挑战有难度的才更有成就感。

为了学好义乌方言,穆罕默德黎明即起,准点到江滨公园向晨练的市民虚心讨教方言。起初只是讨教单个字词,慢慢过渡到学习如何流畅地进行简单问候,穆罕默德每新学一个词或一句话就马上付诸实践,通过与他人交流不断加深记忆。“平时在路上遇到了本地人,我也会用方言跟他们问候打招呼,这样沟通起来更方便。”他说。

穆罕默德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雷锋”,当谈及这一中文名字的由来时,他颇为动容,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希望自己像雷锋一样乐于助人,不断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

温故知新。从最开始一句话都不会说,到现在可以身心放松的唠许久,从简单的问候,逐渐过渡到聊工作聊生活,穆罕默德用一口地道的义乌方言为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担忧。

“现在好多年轻的一辈方言还没你讲得顺溜。”穆罕默德说这是他听到最多的“赞美”。众所周知,义乌方言作为义乌乡土文化的承载体,连缀着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但随着普通话逐渐推广,义乌方言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正成为逐渐消逝的乡音……

【记者手记】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外国友人尚且如此积极努力地学习义乌方言,义乌年轻一辈反而不太会说义乌话,使得义乌话的流通性不断降低,“方言,就像一个地方人民的‘文化DNA’,应该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被传承下去。”为保护本地语言,应积极鼓励家庭交流应以义乌话为主,将义乌方言代代传承。

这样的呼声是一致的,记者查询后了解到,为了把义乌最正宗的“土话”,以文本、音频、视频形式立体地记录下来,义乌已于2012年8月启动方言语音档案建档工作,通过建立文本档案和音、视频档案,将义乌方言资料真实、完整地搬进档案馆。

文化的精髓不在于被纪录,而在于被传承、被延续,建档固然是保护之举,但最简单的办法,难道不是见面时,顺口地来上一句“夜饭噻过咪(晚饭吃了吗)”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