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原因)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向读者叙述底层社会的小人物悲剧式命运的同时,还描绘了一幅残酷且矛盾重重的现实生活画面。这里的“矛盾”指的是贵族阶级与底层劳苦大众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物角色内心的矛盾。

司马光砸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原因)(1)

在现实的打压下,主人公于连呈现出复杂、矛盾、怪异的多样化性格。虽说于连外表孱弱,像女孩子般弱不禁风,但他却有着一颗生气蓬勃的野心和不屈不挠的高傲灵魂。他不甘平庸,想如拿破仑那般,成为功盖万世的英雄。然而不论梦想多么崇高,在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小说名称“红与黑”有如下含义:“红”是当时法国军服的颜色,代指像拿破仑一样,为自由、民主而战,与当时的保王党相对立;“黑”是教会道袍的颜色,代指思想保守、被神学教义蒙蔽的教会神职人员。成语有“谈虎色变”,这些人却谈拿破仑色变。他们拥护保王党的统治,与保王党为一丘之貉。

于连,这位以拿破仑为榜样,时时向往征战沙场、建立功勋的底层小人物,却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弃“红”于不顾,毅然选择了“黑”这条人生道路,不得不说是一种矛盾的选择。但若是从于连的野心(名和利)来看,选择后者似乎又合情合理。

可是,谁曾想到,这样的选择竟是一条不归路,年纪轻轻便早早地没了性命。二十三岁,本是充满希望、像旭日一样灿烂的年纪。于连却在错误的选择下,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接下来,我将从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命运走向的原因。

低微的出身和禁读之书,造就了于连复杂怪异的性格。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性格,一半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性”;一半是环境造就的,即后天养成。二者相混合,便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性格。

出身在木匠家庭的于连就有着复杂且怪异的性格。

1.自尊心和心灵的高贵,来自于后天养成,是贵族所没有的,也是学不来的。

与贵族相比,于连的出身实乃卑微。虽然如此,他还要承受父亲和两个哥哥的打骂,以至于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或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自卑之余,于连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这种自尊心便是于连面对压迫而无可奈何的反抗。

一位老军医在临终前把几十本书送给了于连,其中包括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和卢梭的《忏悔录》。这些书堪称于连的思想启蒙老师。

从拿破仑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里,于连见识了一名战士的华丽逆袭,懂得了何谓民主与自由;从卢梭的《忏悔录》中,于连了解到了平等的定义及人格尊严。

司马光砸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原因)(2)

得益于卢梭的《忏悔录》,于连认识到与佣人共餐是一种耻辱,是有辱人格的行为。在得知被瑞那先生聘为家庭教师后,于连担心将会和瑞那先生府上的佣人一起进餐。若如此,于连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与佣共食的羞恶心理,在于连并非与生俱来的;为了出人头地,再难堪的事,他都肯做的。这种厌恶情绪,是读卢梭的《忏悔录》读来的;他就是凭借这本书,臆想着世界的千态万状。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提倡民主,主张人生而平等。卢梭的《忏悔录》,与其说是一种如书名所称的“忏悔”,不如说是在遭遇困境和不公下,对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权利的呐喊。

文字的力量不容小觑。它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深深扎根在你的脑海中,左右你的思想,支配你的行为。所以,卢梭的《忏悔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于连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于连不齿于与佣共食,也是造就他性情高傲的因素。

于连的高傲在他成为瑞那先生府上的家庭教师后,表露得尤为明显。

例如,瑞那夫人见于连缺少衣物,便拿出私房钱令他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前提是不能告诉瑞那先生。于连过激的反应使瑞那夫人当即瞠目结舌。

“我固然微不足道,夫人,但我并不低三下四,”于连收住脚步,挺起胸膛,眼睛里闪烁着怒火,“这一点,夫人有欠考虑,钱的来路,倘对瑞那先生有一丝隐瞒,那我这人连用人都不如了。”

高傲如他,完全没有注意到瑞那夫人善意的初衷以及眼里流露出的温情。

2.爱情,是占有,是职责,是野心的践诺。

于连憎恨贵族。混迹在贵族圈的他,为了不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太显眼,不得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此,对待瑞那夫人和拉穆尔小姐,起初于连并不是为了爱情而相爱。在于连看来,爱情是一名战士的职责,是一种占有的快乐,是对贵族的报复,是追逐野心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偷情之初,于连体会到的,不是爱情的欢愉和酣畅淋漓,而是强行占有与履行职责的使命感。

这是于连性格里怪异的一面。

司马光砸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原因)(3)

3.“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这句名言,到了哪里,都永不过时。

怀有敌对情绪的同时,于连又有着一颗善良、富于同情的心。

瑞那夫人将小儿子斯丹尼的高烧不退,归咎为上帝对她偷情的惩罚。愧疚不已的瑞那夫人想把自己的罪孽如实坦白给瑞那先生。这无异于是将自己往绝路上逼。

于连见情人如此痛苦,为她着想的他连连告诫不要因一时冲动而自毁前程。于连不愿瑞那夫人沦入被人戳脊梁骨、被瑞那先生扫地出门的悲惨境地。

“只要于你有利,我会万死不辞,......远离了你,而且明明知道你是因我而这么痛苦的,我何以自处呢?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我痛苦不痛苦。你要我走,可以,亲爱的。但是,我一走,不再守着你,不再介于你与你丈夫之间,就会把一切都告诉他,那你就毁了你自己。你要想到,他会用卑鄙的手段,把你扫地出门。整个维璃叶,整个贝藏松,都会谈论这桩丢人事。他们会把所以过错都推到你头上,叫你忍辱负重,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当瑞那夫人令于连离开、躲避或将降临的灾难,而她要独自一人承受偷情所带来的后果时,于连没有自顾自地逃离。相反,他坚守阵营,决定与瑞那夫人一起来竭力避免可能到来的狂风骤雨。

为瑞那夫人着想的善良,是于连复杂性格里的一抹亮光,也是其性格的伟大之处。

于连的善良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当他应邀参加收容所所长瓦勒诺的宴请时,对收容所里的穷人深感同情;当他从拉穆尔侯爵那里得知收容所所长一职正空缺无人时,他不计前嫌,力荐自己的父亲担任收容所的所长。

善良,人共有之。即使是遭社会摧残的小人物也不例外。

司马光砸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原因)(4)

性格决定命运,但也逃不过以失败告终的必然趋势。

高傲的自尊心使于连不甘平庸,蠢蠢欲动的野心使他不惜牺牲一切地往上爬,只为出人头地。这样的性格加之充满智慧的天赋,极有可能将其塑造为成功人士。实际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于连的聪明才智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圣经》,他倒背如流;对于拉丁文,他信手拈来;对于神学理论,他也是颇有见地。作者借瑞那夫人、彼拉神父和拉穆尔小姐等人,侧面道出了于连将来拥有的光辉人生。

这里,性格决定命运,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决定事物走向的,不单单取决于内因,外部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眼看着于连距离人生巅峰仅一步之遥,却因为不慎走错的一招,导致了满盘皆输。这其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联。

①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大革命,在给封建性质的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的同时,相伴而生的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崛起。“新”字表明,刚刚成为时代主流的资产主义呈上升态势,其发展势头强劲,不可阻挡。

作为底层小人物的于连,一旦融入贵族圈,势必会损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像一块蛋糕,蛋糕的总量是一定的,瓜分的人越多,其他人分得的就越少。因此,于连失手枪杀瑞那夫人,正给了资产阶级新贵族消灭新晋的利益瓜分者以可乘之机。

司马光砸缸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红与黑主人公命运走向的原因)(5)

②国王驾幸维璃叶当天,身披军装的于连骑马出现在仪仗队中。围观人群的反应,也表明了底层百姓往上爬的难度。

“从粪土堆里钻出来的这小无赖,你们这些大人先生真该好好教训他一顿才是!”一位银行家太太说。

而这句“这家伙很阴险,看他还挂了一把马刀,他会翻脸不认人,划破他们脸的”则表明人们对底层小人物“翻身做主人”的恐慌和畏惧——被人欺负惯了,一朝得势,势必会以牙还牙。

这也是于连难逃死刑的原因。

二)于连性格里的缺陷,对他走上断头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于连不仅俘获了富家千金拉穆尔小姐的芳心,还以此获得了轻骑兵中尉的头衔,可谓是风光无限。正当他醉心于荣华富贵、春风得意之际,初恋瑞那夫人却以突如其来的一封信毁掉了他自以为的幸福。被幸福冲昏头脑的于连,哪里顾得上冷静,径直驱车赶往维璃叶,在教堂里冲瑞那夫人开了枪。别人或许正在想法设法地除掉他,于连却主动将自己送到了老虎嘴边。

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语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其复杂、矛盾、怪异的性格,是受压迫的结果,也是教育的结果。作者将多种性格元素施诸于主人公一人身上,使人物形象饱满之余,又塑造了一种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典型的人物特征,使得主人公更加具备主角的特质。

于连的命运被设定得如此悲惨,其实是作者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使然,因为他只看到了现实社会的阴暗面,却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尔基所说:“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