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

广东是用工大省,全省异地务工人员约3100万,其中外省在粤务工人员约1900万,约占全国跨省务工人员总量的1/4。今年春节,超800万外省籍务工人员返乡过节,为全力支持返岗开工,广东联合多地人社部门共同组织开行“点对点”返粤返岗专车专列,为务工人员返岗和企业开工提供用工保障。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1)

与杨汉明一家同行的600余名贵州老乡下车后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接上大巴,前往各地 。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2)

杨汉明、吴兴梅夫妇带着两个儿子,乘坐返粤专列从贵州黔东南州出发,四个小时后抵达广州。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3)

杨汉明一家四口下火车后还需转乘公交,招聘广告牌下,他们带着行李等待公交车。 南方 石磊 拍摄

2月9日,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杨汉明、吴兴梅夫妇带着两个儿子,乘坐返粤专列抵达广州,开启了共同来广州务工的第13年。刚上车不久,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给亲戚打电话:“我们今天回广州,坐的免费车,一会就到!”

据悉,节后至正月十五我省共开展返岗服务4116班次,返岗专列10趟,包机3趟,为我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667家重点企业有组织输送到岗超过14.2万人。

不仅是返岗专车专列,我省还根据重点企业和项目开工安排,梳理提供空缺岗位信息,并通过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4)

好友的工厂开工大吉,邀请杨汉明一起放鞭炮讨个好彩头。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5)

招工者拿出皮具小样现场试工,杨汉明在皮具加工行业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面对“考题”得心应手。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6)

正月十五刚过,大大小小的皮具厂就在街边办起了招聘会,杨汉明回广州后每天都来这里看看,寻找新的机遇。

在杨汉明夫妇工作生活的花都区狮岭镇,正月十五刚过,大大小小的皮具厂就在街边办起了招聘会。汇龙皮件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基桦介绍说:“今年我司将扩大生产,计划再招聘30名员工。”

车间内,生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杨汉明专注地操作着机器,一个个精美的手提包初见雏形……这是广东企业节后开工的一个缩影。何基桦说:“我司有员工三百三十多人,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外省来粤务工人员,目前已基本全员返岗开工。”据统计,截至2月15日,我省监测企业开工率为92.2%,员工返岗率为89.1%,约758万人。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7)

车间内,生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杨汉明专注地操作着缝纫机。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8)

杨汉明今年在家里搭建起直播间,尝试在网上卖货。

傍晚,杨汉明刚回到家,3岁的小儿子便迫不及待地拉着他玩积木玩具。“带着孩子们在广州一起生活,压力不小,但我们觉得对孩子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加上现在政策和企业对务工人员有一定照顾,因此我们一直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杨汉明说。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广州,如今也都在花都区的小学和幼儿园上学,对孩子们而言,广州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就像故乡一样。

一家四口在离工厂不远的地方租了间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居住,出租屋里虽然家具不多,却随处可见孩子们的益智玩具。“尽管平时工作辛苦,我们还是尽可能陪伴孩子,陪他们做作业、读书,避免他们过度沉迷手机。”吴兴梅笑着说。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9)

周末,杨汉明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到公园玩耍嬉戏。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10)

杨汉明很珍惜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

浙江小伙第一次到广东(这一家人坐着专车跨越千里找到一份工作)(11)

为了给孩子更大的活动空间,杨汉明两夫妻在工厂附件租下间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居住,对孩子们而言,广州是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就像故乡一样。

谈到对未来的期待,杨汉明有些兴奋地说道:“我在手袋加工行业做了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术,以前也尝试过做电商,因此未来希望能创业,通过自媒体的方式进一步打开销路,多赚钱,让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摄影/摄像】石磊 李细华

【文字】唐亚冰

【剪辑】罗斌豪

【校对】居伟强

【审核】王良珏

【作者】 石磊;李细华;唐亚冰;罗斌豪

视界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