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泉州的民间信仰(闽粤民间信仰之比较)

论泉州的民间信仰(闽粤民间信仰之比较)(1)

闽粤之地,是多种民间信仰存在区域,各种神灵情况极为复杂。潮汕地区的三山国王信仰和福建闽南的五显大帝信仰,均是地方最有特色的信仰。现以笔者所见福建诏安霞葛地方的五显大帝信仰为例,比较两者的异同。鉴于潮汕地区三山国王庙众多,为人们所熟悉,其介绍从略。霞葛五通宫的基本情况五通宫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北部霞葛镇五通村金鸡笼山下东溪河畔,刚好位处从诏安县城至平和县城的省道一侧。霞葛离饶平县建饶镇、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镇很近,霞葛地方是客家人聚居地。尽管霞葛五通宫很有名,笔者在潮汕地区没有发现五通宫。石碑介绍该宫历史:明永乐元年(1403)始建。明万历二十八年(1500)、清康熙十八年(1679)扩建。历代有维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二进单檐歇山顶式,带东西两厢,总建筑面积达1692平方米,梁架木构古拙大方,保留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明代的法式特征。附属文物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是台湾五十余处五通宫的祖庙。目前的五通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万历年间扩建五通宫,成为规模宏大的“三进式”宫阙,并增奉“顺风耳”、“千里眼”诸神。康熙年间扩建时,在宫两侧护建一个“通隐室”,供奉“十八手观音菩萨”;在宫东侧正通宫扩建一列式廊,方便僧人香客食宿,并在“通隐室”右侧邻建一个“皇封碑室”。现在看到的五通宫,包括了门楼、正殿、拜亭和附属建筑物,规模不如从前了。五通宫主宫两侧山墙内壁保留众多明清时期壁画,内容有“华光出世”、“桃园结义”、“八仙醉酒”等。宫庙内尚有众多附属文物:原建于霞葛的文昌阁碑记、乾隆七年(1742)保护水利设施的诏安县正堂禁示碑、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五通宫缘碑、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靖裔孙重修通隐室的纪年碑记,等等。五通宫中,供奉神灵众多,除了五显大帝,还有关帝、观音等。五通宫中的多元化信仰,和三山国王庙中出现多种民间神灵的情况类似。神灵起源和信仰出现三山国王是潮汕地区独特信仰,起源很早。饶平县大埕镇程南村东侧有一座重要的三山国王庙,明代陈里撰有《重建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解释三山国王信仰之由来以及为何在大埕建三山国王庙:“按三山之神,出自潮之揭阳霖田都,三山鼎峙,曰明山、巾山、独山,相传隋时有三神往来其间,人有祷必应,因立祀。及唐韩文公愈守潮日,有祭界石神,及宋封为王,赐额明贶,潮人咸崇奉敬信之。吾大埕乡烟火千家,亦仰其英灵,共立庙乡之中,编肖三神像以祀之。斯庙也,劂地爽垲,厥位面阳,北则峰峦耸翠,尖峰壁立于后,南则涨海连天,澳山拱揖于其前,山川雄伟,神灵攸萃,凡水旱疾疫,吉凶攸吉,均不能逃于聪明正直之外矣。”如此看来,三山国王信仰可视为是将三山神格化。而五显大帝信仰则源于佛教传说。据《南游记》称:五显大帝原是如来佛座前的灯火精,到婺源县投胎出生后,法力无边,降妖伏魔,为民除害,功劳甚大。五帝封他为“华光天王”。皈依佛道后,玉帝又依如来奏,加封他为“佛中上善王显头官大帝”。因他是“五胞胎”之一,庶民多俗称为“五显大帝”。据称,五显大帝经佛祖为其作法,化身成人形,并赐予“五通”法术:通天、通地、通风、通水、通火,还有一个“天眼”,可见三界。衍生台湾众多子孙庙台湾自古是中国一部分,台湾人的神灵信仰,几乎全部是从大陆移植而来。台湾的众多神庙如开漳圣王庙、妈祖庙,均从大陆祖庙分香,三山国王庙和五通宫更是如此。以饶平东界鸿埕大庙为例,其在海外华侨、台湾同胞心目中有很高地位。庙中,悬有两块红底金字匾额,分别是《海佑两岸》和《泽被蓬瀛》,为“台湾云林大埤太和街三山国王庙管理委员会”敬赠。历史上,云林县大埤乡太和街三山国王庙,是清初从鸿埕大庙移香火所创。康熙年间,一名由饶平来台的人士,定居于云林县大埤乡太和街。他来台时,从大陆携带了“三山国王”的神像,镇宅奉祀。后来,台湾多次组团来鸿埕大庙、霖田祖庙进香。此后,不少台胞到揭西霖田和饶平大埕寻根拜祖,表达他们对祖国内地的情怀。和三山国王类似,五显大帝是闽台两岸民间的保护神。明末清初以来,霞葛的黄氏宗亲漂洋过海、前往台湾谋生时,随身敬请五显大帝的香火设坛奉祀。分布在全台各地约有五十四座供奉五显大帝的宫庙,单纯彰化地区就有三十六座从霞葛五通宫分香出去的五显宫、五通宫、五龙宫,其中埤脚五通宫就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五显大帝文化蕴含着不畏艰难、仁爱、博爱的高尚情操,是真、善、美的体现。和三山国王信仰一样,五显大帝信仰文化已经超越地域范围和族群界限,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之一。早在一九八四年,台湾彰化县五通宫的善信首推出“遥祭接天香”的创举。他们把本宫中的五显大帝金身恭请到台南市鹿耳门“天后宫广场”,备办牲礼、果品,请道士面朝大陆做法事,遥祭诏安县祖庙五通宫的五显大帝;然后接回“天香”,在本宫虔诚奉祀。当时,台湾各地的五显善信踊跃参与,有五千多人到场,盛况感人。这样一连“遥祭三年”,表达台胞“寻根谒祖”的愿望。鼓舞地方文教和勇武之气笔者发现,三山国王庙在潮汕地区众多,三山国王庙鼓舞地方勇武之气,如元代潮汕军民就以三山国王庙作为抗元据点。另有的三山国王庙兼具学校功能。仍以饶平东界鸿程大庙为例,明代大庙是社学的大馆,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据明代饶平人陈天资撰《东里志》,社学自洪武八年(1375)出现,属民间基层办学场所。《东里志》也载,“嘉靖初,魏庄渠督学广东,欧阳石、江铎继之,令各乡立社学延师儒。东里即三山国王庙为大馆,请乡贤陈恬斋、陈和斋为师,第以朔望考课,次日习礼习射,当时文教翕然兴起……”明代东里(今称东界,包括了现在所城、大埕、拓林三镇)文风极盛,出现黄锦、陈天资等当地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正是鸿埕大庙代表的东里文教兴起的体现。和三山国王庙类似,五通宫淀丰富文化内涵。明大学士、民族英雄黄道周在霞葛五通宫完竣之际,为五显大帝题写“正位居体”横匾,广东翰林古肯构为撰写对联,垂挂神坛两边,上联曰:“正位而临之东西庶士偕起敬”,下联曰:“居体以育也南北乡民永蒙庥”。乾隆年间,久隆公十二世孙、闽粤南澳总兵官黄世桓在进香时,挥笔写了“有诚有神”的横匾。上述横匾和对联,至今仍挂霞葛五通宫中。历史上,霞葛五通宫还是当地裁决议事的集会场所,其建筑功能有祭祀、议事双重含义,较为特殊。霞葛五通宫主宫前殿悬置的“乡约所”匾额,系康熙时漳浦知县所赋予的特殊政治权利的见证,这与当时诏安地方民风刁悍,兵匪猖獗而官府无力整顿,必须依赖地方宗族势力有关。霞葛五通宫西厢房通隐室的建造,表明它是天地会的联络处与活动据点之一。“通隐室”暗喻“通边高隐”(高隐寺位于平和、诏安、云宵三县交界处,为天地会重要的策源地)明末清初,天地会首领万礼,明季总督、洪门头领黄调阳等均以五通宫作为反清复明的据点。总之,潮汕三山国王信仰和闽南五显大帝信仰均属民间信仰,且对台湾民众产生较大影响。两种信仰的实物体现是:三山国王庙和五通宫,有相似性。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9、11作 者: 陈雪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