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

导语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里,我们最熟悉的应当就是《西游记》了,虽说其他名著也都有相应的电视剧形式,但是电视剧《西游记》的成功,在我们对唐僧及其三个徒弟的取经路上的行为和故事的耳熟能详上得到了体现。小时候大家就看个乐呵,但在我们少不更事的年纪,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悟空形象无所不能和唐僧的善良,他们二者的人物形象特点深刻的烙印在了我们的心中,同时我们也能够迅速感知到的是,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摩擦非常的频繁和剧烈,甚至数次孙悟空都即将要被唐僧给赶走。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唐僧,对于孙悟空的规矩同样也是他们两个师徒情深的表现。但是在电视剧不同版本的流传之外,《西游记》原著能够给我们带来相对来说更为稳固的形象特点,当我们能够看懂《西游记》晦涩的原著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善良在唐僧身上的体现,似乎有些不太恰当。我们更多的往往是对唐僧的不喜,以及对孙悟空的心疼,那在此之上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就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问题。

唐僧人物形象简析

在电视剧版的《西游记》之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唐僧其实拥有一个十分英俊帅气的样貌,在《西游记》的原著之中也对其描写的是丰姿英伟,相貌轩昂。也怪不得他会被女儿国国王一眼相中,而唐僧作为一个被选拔出来最优秀的求的佛经的佛家弟子,他身上所带有的佛家弟子不杀生的特点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1)

图一:电视剧《西游记》

而唐僧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并没有孙悟空看破妖魔鬼怪以及上天入地的能力,这也就不可避免的让他在这次取经路之中显得有些胆小。比如在原著中描述唐僧最开始遇到猛虎和长蛇的时候,吓得跌倒在地,爬也爬不起来,这只是在原著的第13回之中。所以唐僧在之后遇到了困难多的多,但他在这个时候即使被吓破了胆,也仍然坚持着去取经,提前出来的就是他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执着。

如果唐僧只具有这些不具有明显对立特点的性格特征的话,那他的人物形象就不会如此丰满。在女儿国这一段故事之中,唐僧在发现自己状似怀孕后,第一反应就是将肚子里的这个孩子"打掉"。而这就与唐僧所秉持的佛家教义之中众生平等敬畏生命的特点相违背了。但同样是在女儿国之中,男生答应与西梁女王成亲,这就是对自己所秉持信仰的一个暂时放弃,而这是为了挽救一国无辜,这又能够看出来唐僧的深明大义。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2)

图二:唐僧

所以唐僧作为一个形象十分饱满的普通人,我们不能够单从一个小故事一个片段去断定他所拥有的性格特征。而我们对唐僧做出来的形象探析,往往会无意识地忽略掉他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本质,所以当我们以这一个特点为根本,再去探寻唐僧在女儿国之中,"我要打胎"的这一个行为时,其实可以发现,即使是放到现在,任何一个男人发现自己怀孕了,他第一反应就是惊慌,所以这是能够被我们理解和体谅的。

唐僧的善良

直到现在,我们想到唐僧时,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脑海之中的印象仍然是善良,这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凸显出来,善良在唐僧的整个人物形象之中占据了多大的地位,对唐僧善良形象的剖析,可以从他日常的行为生活,以及他对待妖怪的态度上看到一点点痕迹。在《西游记》的原文之中,唐僧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连蚂蚁也不敢踩的人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唐僧在日常生活中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善良的秉持。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3)

图三:女儿国

从唐僧对待妖怪的态度方面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知道,唐僧总是和孙悟空持相反意见,孙悟空靠着自己的一双火眼金睛判别出来了哪些是妖怪,但是唐僧他仍然选择放那些妖怪走,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了唐僧的些许愚昧,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来了,唐僧对于众生平等这一价值观的追求,因为他将妖怪放回去,不仅是因为自己没认出来,同时也是对怪也能够被教化的可能性的追求。

但与唐僧对待妖怪以及对待其他施主的行为完全相反的,是唐僧对待自己的徒弟,比如说孙悟空的态度,就并没有那么的包容。我们知道对待孙悟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念紧箍咒,但是在《西游记》原著之中的一次描述之中,唐僧整整念了20回紧箍咒都没有停下,即使孙悟空在地上痛的打滚,连声求饶了,而这就超出了一个师傅应该惩罚徒弟的界限。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4)

图四:孙悟空

孙悟空人物形象简析

孙悟空在踏上取经路前可是一个美猴王,而他在猴山的称霸之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孙悟空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同时,他常常被称为"泼猴"的这一个小情节,就能够向我们展示出来,孙悟空是一个好斗且嚣张肆意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在原著对孙悟空前景的交代之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来,孙悟空选择离开花果山去求仙问道的原因,是为了躲过死后阎王对自己的管制。

而这些就能够向我们很清晰地展示出来,孙悟空是一个极其不愿受到管制,生性自由的这么一个人,他在离开花果山之后,在仙界和幽冥界之中的所作所为向我们彰显了十分随心所欲的人物形象。这样相比较下来,们就能够看出在取经路上孙悟空处处受到压制是多么锻炼他自身意志的。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5)

图五:孙悟空打妖怪

孙悟空的善良

孙悟空生性张扬的特点以及他上天入地的能力,不可避免的造就了一个以拳头说话的人物形象,这点我们可以从孙悟空次次主动出手去打妖怪就能够看出来,所以对孙悟空来说,他所秉持的善良的概念就是"惩恶",通过打退邪祟来宣扬定支持善的存在。而这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来了,孙悟空本身热血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体现。

而在孙悟空惩恶扬善打妖怪的路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在这一方面的勇猛和坚毅,同时也能够看出来在他的善良里面所存在着的正义思想。他在自己的心中拥有一杆绝对的称,只要是不符合他心中对于善的追求,那不管这个人、这个势力是多么的庞大的,神也好魔也罢,他也会用着自己的能力去宣扬善和正义的品性。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6)

图六:唐僧念紧箍咒

唐僧与孙悟空的善良的对比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唐僧和孙悟空都是追逐善的,并且用着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在贯彻和宣扬善和正义。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有如此多的矛盾存在,即使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因为他们所秉持的对于贯彻和宣扬善的理念和方式不同。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个人能力,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比如说在我们看来,唐僧,以一个相对来说手无缚鸡之力,懦弱具有缺陷的凡人形象,对于善的宣扬大多是以自己之口向他人宣讲佛法,达到教化和感召他人的目的,以实行对善的宣扬,但是对孙悟空来说,他拥有的非凡的能力和刚毅的品性,他所选择的宣扬善的途径是通过实践,用深刻的教训让对方明白善的重要性。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7)

图七:取经路线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够更形象地展示出来,他们所秉持的行善的理念的区别,对于孙悟空来说,一切要怪都应该先打倒,把他们打倒之后,他们就会知道善是什么,但是对于唐僧来说妖怪不应该先打,应该先向他们传输善是什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改正,这是他们所秉持的贯彻自身行善理念的不同行为模式,这也就造就了为什么他们在要不要打妖怪这件事情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善良在现如今的意义

在如今宗教和信仰逐渐被科学取代的现状下,我们对于佛家教义或者是其他教义追求并不那么狂热,我们更相信自身的能力以及对科学的信任。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所以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这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更理智的方式和视角看待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但同样的我们也失去了在信仰宗教的那个时代下,宗教对于人们的感召力。

所以不信教的这一代人很难去感受到,为什么那些信教的人会如此的相信一个从没有被科学证实存在过的人或神,对于他们的虔诚,以及对《西游记》这一部讲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得佛法的故事,无法感受到十分的感激之情。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大多是敬佩,以及相对来说更为理智的分析。对于唐僧所传达出来的善良的贯彻,在如今也并不是那么的寻常。

西游记故事中的唐僧的性格特点(在西游记的唐僧和孙悟空两种形象中得到的不同诠释)(8)

图八:宗教感召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我们接受了扶老奶奶过马路是一个很危险的行为的思想模式之后,我们就很难再向这个社会付出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的是一个利益物质,相对来说更为重要且必要的地方。但我们需要牢记的是,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心中的那一方净土才更值得,也更应该被我们去坚守。因为这个世界再物质与冰冷,我们总是会为善心而留下热泪。

结语

电视剧版《西游记》的流传范围的广泛,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他给予我们的《西游记》师徒几人的形象。这从另外一个方面阐释出了电视剧版《西游记》的成功,同时也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出来了《西游记》这个名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体现,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文化流传和传承的方式,但是当我们去仔细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对于唐僧来说,他显得有些愚钝,在佛法的钻研上,他也不如孙悟空。

那为什么孙悟空作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一样的形象,却仍然臣服在唐僧这么一个普通人之下呢?其实正是因为唐僧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带有我们普通人身上的一些毛病,比如说爱慕虚荣,但是他所能够传达出来最大的形象,恰恰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却仍然以一个普通人的身躯对面临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始终坚持以传承佛法为最主要的目的。而在这之上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是利益和善良,到底是相对立的还是相容纳的两种概念,或许在一些小事情上我们能够发现,唐僧的一些行为并不是出于本身对于佛法的追求,而是出于本身一些利好的追求,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唐僧在他大方向上秉持了善,即使在日常生活之中有一些小毛病,但是他仍然矢志不渝地去求得佛经宣扬佛法,我们真正要去看的恰恰应该是这一方面,保持心中的一丝善意,即使道路险阻,有如九九八十一难,也仍然应坚持不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