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人生于世(张养浩是谁怎样的绝望)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元散曲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也知道它的作者是张养浩,老师要求背诵的嘛。

但是如果再多问一句,张养浩是谁,干什么的?

恐怕很多人都会傻眼了,这,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没教啊。

的确,我们的语文课上讲古代文学作品时,很少会涉及作者本身的背景故事介绍,就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我们学过了他们很多的经典诗篇,对其生平却也没什么了解。

还是说回张养浩吧。

他经历了什么,怎样的绝望,才会写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千古佳句呢?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在赴任的路上途径潼关有感而发挥笔写就的。

张养浩人生于世(张养浩是谁怎样的绝望)(1)

当时的他辞官归老田园已经8年,曾7次拒绝朝廷征召,却在60岁的时候终于同意出山,从山东千里迢迢赶赴陕西任职。

原因很简单,但很令人感动,朝廷这次征召,是请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负责治旱救灾工作。

大旱,现在看起来有些干巴巴的两个字,在古代封建社会绝对是天大的灾难。

历次大旱,如果救治不力,很可能会引发可怕的次生灾害,先是流民,然后是流寇,继续发酵下去就会变成席卷天下的农民起义。

只要翻开历史典籍查看一番就会发现,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张养浩从小家境富裕,祖父曾从军,父亲是儒商,他自己从小聪敏好学。

19岁时因一篇文章火出了圈,跻身济南文化名流,还被山东按察使破例接见,推荐他做了学正。

或许正是因为这件事,让父亲隐隐看到了希望,决心让张养浩离开家乡去大都求仕。

张养浩入仕后先后在礼部、御史台、中书省等处历练,后又被外派出任堂邑县尹。

正是在担任堂邑县尹期间,让张养浩有机会真正站在官员的角度体察民情,看到了此前身为平民无法接触和理解的世界。

张养浩这位县尹不辞辛劳地保境安民,惩处盗贼,很受堂邑县百姓的欢迎和爱戴。

几年后,张养浩被召回京师,入职监察御史。

在监察御史任上,张养浩上《万言书》针砭时弊,直陈朝政“十害”,却被罢官,并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叙用。

自知事态严重的张养浩,不得已改名换姓逃离大都。

好在第二年元武宗驾崩,仁宗继位,张养浩又被重新召回授予官职,并在几年后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元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公元1321年,已经担任朝廷中枢要职的张养浩,却突然以照顾老父亲为由辞官回乡,就在这年,张养浩先后送走了自己的老父亲,儿子张强。

在家乡赋闲的8年间,朝廷先后以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显要职务征召张养浩,全都被他拒绝了。

张养浩本就出生平民,去大都入仕见识了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也从另一个侧面体察了民情,最终又回归平民生活,对于仕途他已经没有任何的激情。

就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冷眼旁观了发生在大都的多次政变,政局动荡不安。

直到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

二月,朝廷再次征召张养浩,要求他主持陕西处置灾情。

没想到,这一次张养浩一反常态,在散尽家财分给家乡的穷苦百姓之后,立即赴任。

因为张养浩深深地知道,政局动荡,加上大旱,如果不立即妥善处理,会发生什么。

大都的皇室贵族互相残杀争权夺利,以高官厚禄相邀他可以视而不见,但眼看着天下百姓受苦受难,他不能见死不救。

越是接近陕西,张养浩的心情越是沉重,说是饿殍遍野或许夸张了,但也好不了多少。

张养浩一路走一路救济灾民,掩埋路旁的尸体。

当走到潼关时,情绪终于到达亟需宣泄的顶点,一篇雄文喷涌而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路过华山时,张养浩去了西岳庙求雨,声泪齐下,感天动地。

在陕西任上,张养浩每天奔波劳累,忙得连自己的家都没有回,只为一件事:赈济救灾。

可是他竟然发现,此情此景,还有无耻小人在其中营私舞弊,欺压百姓。

本来工作就十分繁忙的他,还要专门花心思对付这些蛀虫。

四个月后,张养浩积劳成疾,离世。

张养浩人生于世(张养浩是谁怎样的绝望)(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