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亮相进博会第一届(一分钟变出进宝)

非遗项目亮相进博会第一届(一分钟变出进宝)(1)

手指翻飞间,不到一分钟,红彤彤的进博会吉祥物“进宝”便在74岁的华兴富手中诞生了。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博会开幕当晚,华兴富在新闻中心“非遗客厅”现场演示了这一指尖上的智慧,引得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撕纸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以手指代刀,即兴创作。记者看到,华兴富撕纸时完全不用画稿,只见纸张在指尖翻飞,片刻工夫就完成了一张憨态可掬的熊猫窗花;纸张折叠十多层,用劲时他仍然“举重若轻”。他说,他已经在“纸天纸地”中埋首用功40余年,如今退休了,仍然醉心于撕纸创作教学和技法创新。

“很荣幸能来进博会现场向大家演示撕纸。撕纸随心所欲、古朴活泼,是最原始但也最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一。”华兴富说,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一模一样的撕纸作品。因为撕纸重在纸韵、纸趣、纸感,需要耐下心来“一毫米一毫米”地细细用劲,感受每张纸独特的纹路和色彩,以此彰显不同效果,在创作过程中也顺应其丝缕,随机应变进行创意的尝试和调整。

非遗项目亮相进博会第一届(一分钟变出进宝)(2)

撕纸有撕、挖、抠、摘、镂、剜、折、叠、拼、贴等诸多技巧,结合花鸟树木、历史典故、现代题材等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人像、生肖、窗花等。华兴富集南北技法之长,将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出若干个简单的符号元素,以此进行传承和推广,但他也表示,对于钻研非遗来说,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等“画外功夫”。“比如一个简单的月牙形,月有阴晴圆缺,每个月牙到了纸上也是千变万化,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智慧和阴阳变化,自己就要多琢磨。”

撕纸作品与剪纸最大的不同在于“毛边”——看似粗糙,实则丰富了作品原始古朴、浑厚苍老的韵味,也最能流露出创作者率真的艺术个性。华兴富在创作中,尤其注重融入海派艺术贴近生活的智慧和精神向往。疫情期间,他在电视中看到小年夜奔赴武汉一线的白衣战士,当晚就开始了创作。

“今年的生肖是鼠,我就创作了一幅老鼠戴着口罩、背着背包,急急忙忙告别家人,奔赴火车站的情景,致敬白衣战士不畏艰险的精神,祝福他们在抗疫前线一切平安、早日回家。”短短三个月时间,他为白衣战士创作了50多幅作品。而这次来到进博会现场,华兴富也带来了福禄延年、福虎迎祥、国宝熊猫等作品,以此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