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创花间轶事 千姿百态风筝诗

诗词原创花间轶事 千姿百态风筝诗(1)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他的学生公输般承袭他的思想,“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后来人们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上系竹哨,风吹哨响,声如筝鸣,故称“风筝”。中国风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诗人也留下了许多颇具韵味的风筝诗章。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有鸟二十章》之一,描写了一群鸟状的纸鸢,儿童们借风引线,一个个风筝高飞云天,令人眼花缭乱,简直分不清真鸟还是假鸟。

宋代寇准《纸鸢》诗写道:“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全诗格调清新,意境幽远。前两句状物,维妙维肖;后两句言情,志趣高远,实为不可多得之佳句。

明代画家、诗人徐渭(文长)以诗配画作《风鸢图二十五首》,其十五云:“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寻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该诗不独构思奇巧,活泼有趣,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人高鼎《村居》诗写的更为有趣,已被选入现今的中学语文课本。诗前半部写春意:生机盎然;下半部写童趣:天真烂漫。互为对照,相得益彰。

相形之下,清人方芳佩的《纸鸢》诗便显得冷峻而深刻:“剪纸为形骨相寒,常依稚子博悲欢。偶然得藉微风力,却要旁人仰面看。”该诗借风筝讽刺那班靠人提携而又装腔作势之辈,托物言志,鞭辟入里。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还对我国南北方风筝进行收集考察,撰写出《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数十种扎制风筝的方法,配有制做歌诀和图示,并附以题咏。其《北翼燕歌诀》云:“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此书对风筝的发展演变及扎、糊、绘、放四艺都有精辟论述,为后人留下研究风筝的宝贵遗产。(原载1994年5月16日《青岛日报》)

诗词原创花间轶事 千姿百态风筝诗(2)

诗词原创花间轶事 千姿百态风筝诗(3)

诗词原创花间轶事 千姿百态风筝诗(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