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二语文期末适应性测试一(福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秋高二年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出关(节选)①鲁迅“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税收精义》曾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现在卫生是顶要紧的②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到了关上,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完了”大家如大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却下了一副担子“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您看看您自己就是:现在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倘使他的话是对的,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书记说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关尹喜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和饽饽等类的架子上(有删改)【注】①这篇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是孔子两次问学于老子,第二次后老子便决定出关鲁迅在《(出关)的“关”》中说道:“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见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好一无所为,因为一有所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无不为’了”②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文本二:鲁迅在将“故事”新编时,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这对普通人思考自身处境,寻找出路或许更其启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捷克学者普实克也曾评价道:“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极为杰出的典范,说明现代美学准则如何丰富了本国文学的传统原则,并产生了一种新的结合体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这种古今杂糅的创作带有一种先锋的味道,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类似于编年体史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大可视作是新历史小说的前身(摘编自陆赛《于斜日将堕之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恰巧被关尹喜碰到,因此被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方以得出关B.小说将老子讲学的场面描绘得生动有趣“面面相觑”“七倒八歪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等词句说明老子的空谈不被人们接受C.鲁迅多次用“像一段呆木头”来形容老子,可见他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小说最后,关尹喜与书记的对话也可以佐证D.与无为的老子相比,讥讽老子的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B.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C.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自在逍遥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D.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8.小说中关尹喜和书记等一众“小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对《出关》中古今杂糅创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息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2)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春远①杜甫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戒备森严的军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颈联中,“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3)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与《<老子>四章》中的“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19.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①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②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③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5分)四、作文(6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第二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辨析或阑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阐述你的认识,题目自拟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致知在格物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磁灶中学2022年秋高二年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参考答案D 2.C 3.C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含义作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这一含义被……所取代”C项,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这一层意思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孔子认为……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原文没有这个说法,且原文说的是“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B项,“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根据材料一“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D项,“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故选C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强调“追求真理”会付出代价,B强调“敬畏自然”,C强调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项仅仅强调了“事亲”;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故选C4.此题考核分析论证结构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角度作答论点、论据上,材料二论点明确,且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论证上,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方法上,大量引用相关古籍中的言论,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解答本题,可联系材料三的内容作答从材料三第一段“‘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总结出①,积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三段“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总结出②,消极方面的内容6.D 7.B8.①烘托老子的形象关尹喜等人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人们听老子讲学昏昏欲睡,东倒西歪,这些“小人物”是对老子徒做空谈的一种讽刺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正是关尹喜等人留住了老子,请老子讲学、编讲义,送老子出关,构成了故事的主线9.①小说主要人物老子的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依据,其中某些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遵循了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但也让圣人回归人的真实状态②小说次要人物大都出于虚构,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关尹喜和书记等“小人物”,他们就像我国传统戏剧里惯于插科打诨的“丑角”③古今杂糅的创作手法既真实还原了古代人物、生活场景,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的不断插入,让读者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错误,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实则是更为迂腐可笑的一类人,并非正面人物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错误,这篇小说并非作者的自况,而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批评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塑造看,烘托老子的形象关尹喜等人“打着拱,说道……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人们听老子讲学昏昏欲睡,东倒西歪,这些“小人物”是对老子徒做空谈的一种讽刺从情节角度看,“打着拱,说道……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关尹喜……但看见留不住……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正是关尹喜等人留住了老子,请老子讲学、编讲义,送老子出关,构成了故事的主线一众“小人物”推动小说情节发展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创作手法的能力古今杂糅是把古代和今天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小说中主要人物老子一心出关,无为无不为、顺其自然等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依据,其中出关被拦截,被迫写《道德经》五千字等内容的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这种写法遵循了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但“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小说次要人物关尹喜和书记等大都出于虚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这就是稿子”“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小说中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关尹喜和书记等“小人物”,他们就像我国传统戏剧里惯于插科打诨的“丑角”结合文本二“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分析,小说中古今杂糅的创作手法既真实还原了古代人物、生活场景,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的不断插入,让读者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比如选文描写众人听讲的过程,“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如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因此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风尚小说以古今杂糅的写法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10.C 11.D 12.B13.(1)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2)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14.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故”意思是“因此”“所以”,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才性”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且“足”是“若”的宾语,“跛鳖之与六骥”是“足”的修饰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错误,应该是成书于汉代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趣”通“取”,取用;“谓”,叫;“至贼”,大贼(2)“修”,修养;“齐”,整齐有序;“治”,治理得好,太平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会外外物所役使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参考译文:文本一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文本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15.C 16.①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则意蕴丰富,“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②虚实结合,“惟”“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做铺垫【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手法、语言、情感的能力C项,“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何曾”句是说“剑外一带什么时候清净过啊”,运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味,即“剑外一带一向就没有清净过”,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明为赏析写景诗句题,实为炼字题,因为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这两句诗中“惟”和“独”二字用得极妙找出关键词语后,将其放入诗句中分析表达效果,“日长惟鸟雀”,整日只能见到鸟雀,可见少有过客;“春远独柴荆”,只有这一户人家,可见村居偏僻;“惟鸟雀”“独柴荆”本是写景,是实,其中暗含作者之情,这是虚,所以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描写这样偏僻孤寂之景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即可,结合全篇可知,诗歌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诗人的内心是孤独悲苦的,这是哀情,而“惟鸟雀”“独柴扉”写的哀景,所以用哀景来抒发哀情,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诗人抒发忧国忧民以及思念家乡之情做了铺垫17.(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8.B 19.D 20.C【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根据语境“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应用“泾渭分明”,排除A项、C项“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根据语境“做事要符合实际”,要灵活变通,不能“胶柱鼓瑟”,排除D项“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浩然之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根据语境“至大至刚”,应用“浩然之气”“登高自卑”,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根据语境“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两人仰慕,应用“高山仰止”故选B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这句可知,老子不是混淆清浊,承认两者有区别,只是要求,有时不要截然分清,因为“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中的引号和C项,都表示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作强调A项,表示特殊称谓——绰号B项,表示否定、反义、讽刺的作用D项,表示特定节日、纪念日故选C21.(1)“九九”两阳数相重 (2)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3)有长久(长寿)的含意22.(1)重阳节名称的由来(或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 (2)重阳节的习俗(或重阳节的风俗)(3)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或重阳节的文化意义)【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故曰‘重阳’”可知,此处是解说“重阳”这一称呼的缘由,“‘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初九又为两个“九”,故此处为“‘九九’两阳数相重”第二处,根据后文“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知,此处解释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的原因,根据第二段开头“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可知,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第三处,“‘九’在数中是最大数”,用来“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结合“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可知,“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段,根据“……故曰‘重阳’;……故又称为‘重九’……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第二段,根据“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习俗第三段,根据“重阳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3.范文追梦路上 勇担责任大海说,它的责任是海纳百川,汇聚天地之力量,使浩淼海洋更加辽阔宽广;太阳说,它的责任是俯射大地,赠与世界温暖光明,让每个角落都熠熠生辉;我说,追梦路上的我们,应当像古人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求学的我们,当在学习知识的年纪奋发图强,成长为有担当有勇气之人,将来有能力接过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接力棒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宋朝的岳飞勇战沙场,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安康,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戎马一生,生平一百二十六仗全胜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可就是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英雄,面对名利,无欲无求,日夜皆是为国思虑,视国任为己任,所以便有了金人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古语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正是因为岳飞勇担责任,才抵御住外敌入侵,赢回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有普照大地的志向,让每位民众都享受到福祉这种人是大写的人,他们在民族存亡之际豁得出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1937年,二战爆发,中国民众深陷苦难当中,中国民族危在旦夕,不少人在恐惧或者利益面前选择逃亡和变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到处哀鸿遍野满目苍痍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出黑暗,奔向光明,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中华之福,民族之幸,正是因为涌现出无数像毛主席这样勇担责任的先辈们抛头颅撒热血,中华民族才会变得国富力强,我们的生活才有了现在的和谐稳定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沉思笃行,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接力每个人,让大爱与大义的个体汇聚成海洋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钟南山一句“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 然而84岁的他经过研判却义无反顾地只身前往武汉,到防疫最前线;李兰娟面对疫情,深思之后果断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并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抗击在疫情第一线人类社会的蓬勃发展,靠的是一代代先辈为之不懈的奋斗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把责任驻扎心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为投身民族建设而拼搏勇担责任要有海纳百川之胸襟,要有普照大地之志向,要有敏思笃行之赤诚泰戈尔说:“一整片暗夜的黑,也挡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当代的中学生,让我们以无畏的情怀在追梦路上,担起职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言式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所引语句中任选其一,阐述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议论文对于引言式材料作文,所引用的语句一般为名言警句写作时考生首先要明确所谓的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本题材料共七则名言,考生要认真研读每则引言,理解其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第一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由此可以从“梦想与责任”进行立意第二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体现的是“己”与“人”的关系,由此可以从“万事莫要强求,要相互理解”“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来立意第三则:致知在格物其意为“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即“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做人要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据此可从“认真的学习态度”的角度立意第四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据此可从“重视道德修养”方面进行立意第五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意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本句意在告诉我们“既要清楚地了解别人,也要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据此考生可以从“知人与自知”“认清自己尤可贵”的角度进行立意第六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本句意在告诉我们“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考生据此可以从“重视基础”“重视积累”来立意第七则: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意为“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考生据此可以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进行立意立意:(1)追梦路上勇担责任(2)万事莫强求,理解最重要(3)学习穷究物理,成长方可久远(4)社会发展,道德先行(5)人贵自知,方为大智(6)量变要质变,积累不可断(7)人人奉献爱心,构建和谐社会素材:1、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3、阿基米德古希腊叙拉古的国王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4、王振美王振美,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村民从1953年开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振美矢志不渝跟党走,2017年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1965年患重病死而复生后,从此立下誓言感恩奋进他64年初心不改,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报效乡梓,90余岁高龄时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50万元全部积蓄,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和贫困家庭学生213人次,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5、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6、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7、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它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人都献出点滴爱心就会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结构层次:文章题目“追梦路上,勇担责任”紧扣时代特点,亮明观点;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列举岳飞的事例给与证明;要有普照大地的志向,让每位民众都享受到福祉列举毛泽东的事例给与证明;要沉思笃行,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接力每个人,让大爱与大义的个体汇聚成海洋列举钟南山、李兰娟的事例给与证明最后总结前文,引用泰戈尔的名言,号召当代中学生在追梦路上,要勇担责任,既照应题目,又重申论点,收束全文【点睛】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这类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答案第1页,共2页,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2023届高二语文期末适应性测试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23届高二语文期末适应性测试一(福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届高二语文期末适应性测试一

2022年秋高二年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出关(节选)①鲁迅“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的说:“我记性坏……”“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税收精义》曾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现在卫生是顶要紧的②。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到了关上,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完了!”大家如大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却下了一副担子。“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您看看您自己就是:现在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倘使他的话是对的,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书记说。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关尹喜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和饽饽等类的架子上。(有删改)【注】①这篇小说改编自“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节选部分之前的情节是孔子两次问学于老子,第二次后老子便决定出关。鲁迅在《(出关)的“关”》中说道:“老子的西出函谷,为了孔子的几句话,并非我的发见或创造,是三十年前,在东京从太炎先生口头听来的,后来他写在《诸子学略说》中,但我也并不信为一定的事实。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好一无所为,因为一有所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无不为’了。”②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新生活运动”,强调规矩和卫生。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灾患四起、民不聊生。文本二:鲁迅在将“故事”新编时,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这对普通人思考自身处境,寻找出路或许更其启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义作家。捷克学者普实克也曾评价道:“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极为杰出的典范,说明现代美学准则如何丰富了本国文学的传统原则,并产生了一种新的结合体。这种手法在鲁迅以其新的、现代手法处理历史题材的《故事新编》中反映出来。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这种古今杂糅的创作带有一种先锋的味道,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小说类似于编年体史书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大可视作是新历史小说的前身。(摘编自陆赛《于斜日将堕之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老子出函谷关前恰巧被关尹喜碰到,因此被拦截下来住在关上,无奈给人们讲学并编写讲义,方以得出关。B.小说将老子讲学的场面描绘得生动有趣。“面面相觑”“七倒八歪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等词句说明老子的空谈不被人们接受。C.鲁迅多次用“像一段呆木头”来形容老子,可见他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小说最后,关尹喜与书记的对话也可以佐证。D.与无为的老子相比,讥讽老子的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出关》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小说借着老子出函谷关的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来暗讽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世界。B.老子不愿讲学,不愿编讲义,但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C.小说以颠覆人物原型的方式,把传统观念里自在逍遥的老子描绘成呆头呆脑的形象,被迫狼狈出关,呈现出一种喜剧性的效果。D.鲁迅在《出关》中,通过把老子还原为生活人物的方法,揭示了老子无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本性的矛盾,对我们全面理解老子具有启发意义。8.小说中关尹喜和书记等一众“小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对《出关》中古今杂糅创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息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2)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春远①杜甫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戒备森严的军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颈联中,“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3)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与《<老子>四章》中的“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19.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①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②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③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5分)四、作文(6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第二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辨析或阑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阐述你的认识,题目自拟。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致知在格物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磁灶中学2022年秋高二年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参考答案D 2.C 3.C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含义作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这一含义被……所取代”。C项,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这一层意思。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孔子认为……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原文没有这个说法,且原文说的是“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B项,“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根据材料一“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D项,“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故选C。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强调“追求真理”会付出代价,B强调“敬畏自然”,C强调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项仅仅强调了“事亲”;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故选C。4.此题考核分析论证结构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角度作答。论点、论据上,材料二论点明确,且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论证上,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方法上,大量引用相关古籍中的言论,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解答本题,可联系材料三的内容作答。从材料三第一段“‘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总结出①,积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三段“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总结出②,消极方面的内容。6.D 7.B8.①烘托老子的形象。关尹喜等人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人们听老子讲学昏昏欲睡,东倒西歪,这些“小人物”是对老子徒做空谈的一种讽刺。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正是关尹喜等人留住了老子,请老子讲学、编讲义,送老子出关,构成了故事的主线。9.①小说主要人物老子的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依据,其中某些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遵循了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但也让圣人回归人的真实状态。②小说次要人物大都出于虚构,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关尹喜和书记等“小人物”,他们就像我国传统戏剧里惯于插科打诨的“丑角”。③古今杂糅的创作手法既真实还原了古代人物、生活场景,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的不断插入,让读者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反而是有着笃诚向上、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的正面人物”错误,关尹喜和书记等人实则是更为迂腐可笑的一类人,并非正面人物。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实际上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也体现了他对老子的爱惜和同情”错误,这篇小说并非作者的自况,而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批评。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塑造看,烘托老子的形象。关尹喜等人“打着拱,说道……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入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先是对老子热情有加,后又出言调侃讥讽;“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人们听老子讲学昏昏欲睡,东倒西歪,这些“小人物”是对老子徒做空谈的一种讽刺。从情节角度看,“打着拱,说道……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关尹喜……但看见留不住……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正是关尹喜等人留住了老子,请老子讲学、编讲义,送老子出关,构成了故事的主线。一众“小人物”推动小说情节发展。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创作手法的能力。古今杂糅是把古代和今天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小说中主要人物老子一心出关,无为无不为、顺其自然等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依据,其中出关被拦截,被迫写《道德经》五千字等内容的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这种写法遵循了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但“有意颠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把英雄拉下神坛,让圣人回到生活”,回归人的真实状态。小说次要人物关尹喜和书记等大都出于虚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这就是稿子”“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小说中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关尹喜和书记等“小人物”,他们就像我国传统戏剧里惯于插科打诨的“丑角”。结合文本二“他以冷嘲热讽的幽默笔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传统荣誉,扯掉了浪漫主义历史观加在他们头上的光圈,使他们脚踏实地,回到今天的世界上来。他把事实放在与之不相称的时代背景中去,使之脱离原来的历史环境,以便从新的角度来观察他们”分析,小说中古今杂糅的创作手法既真实还原了古代人物、生活场景,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的不断插入,让读者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比如选文描写众人听讲的过程,“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如梦初醒,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因此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风尚。小说以古今杂糅的写法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10.C 11.D 12.B13.(1)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2)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14.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故”意思是“因此”“所以”,放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才性”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且“足”是“若”的宾语,“跛鳖之与六骥”是“足”的修饰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错误,应该是成书于汉代。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趣”通“取”,取用;“谓”,叫;“至贼”,大贼。(2)“修”,修养;“齐”,整齐有序;“治”,治理得好,太平。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会外外物所役使。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参考译文:文本一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文本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15.C 16.①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则意蕴丰富,“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②虚实结合,“惟”“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做铺垫。【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手法、语言、情感的能力。C项,“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何曾”句是说“剑外一带什么时候清净过啊”,运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味,即“剑外一带一向就没有清净过”,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明为赏析写景诗句题,实为炼字题,因为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这两句诗中“惟”和“独”二字用得极妙。找出关键词语后,将其放入诗句中分析表达效果,“日长惟鸟雀”,整日只能见到鸟雀,可见少有过客;“春远独柴荆”,只有这一户人家,可见村居偏僻;“惟鸟雀”“独柴荆”本是写景,是实,其中暗含作者之情,这是虚,所以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描写这样偏僻孤寂之景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即可,结合全篇可知,诗歌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诗人的内心是孤独悲苦的,这是哀情,而“惟鸟雀”“独柴扉”写的哀景,所以用哀景来抒发哀情,从结构上来看,为下文诗人抒发忧国忧民以及思念家乡之情做了铺垫。17.(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8.B 19.D 20.C【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根据语境“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应用“泾渭分明”,排除A项、C项。“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根据语境“做事要符合实际”,要灵活变通,不能“胶柱鼓瑟”,排除D项。“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浩然之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根据语境“至大至刚”,应用“浩然之气”。“登高自卑”,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根据语境“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两人仰慕,应用“高山仰止”。故选B。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这句可知,老子不是混淆清浊,承认两者有区别,只是要求,有时不要截然分清,因为“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中的引号和C项,都表示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作强调。A项,表示特殊称谓——绰号。B项,表示否定、反义、讽刺的作用。D项,表示特定节日、纪念日。故选C。21.(1)“九九”两阳数相重 (2)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3)有长久(长寿)的含意22.(1)重阳节名称的由来(或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 (2)重阳节的习俗(或重阳节的风俗)(3)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或重阳节的文化意义)【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故曰‘重阳’”可知,此处是解说“重阳”这一称呼的缘由,“‘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初九又为两个“九”,故此处为“‘九九’两阳数相重”。第二处,根据后文“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知,此处解释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的原因,根据第二段开头“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可知,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第三处,“‘九’在数中是最大数”,用来“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结合“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可知,“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段,根据“……故曰‘重阳’;……故又称为‘重九’。……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第二段,根据“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习俗。第三段,根据“重阳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可知,本段讲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3.范文追梦路上 勇担责任大海说,它的责任是海纳百川,汇聚天地之力量,使浩淼海洋更加辽阔宽广;太阳说,它的责任是俯射大地,赠与世界温暖光明,让每个角落都熠熠生辉;我说,追梦路上的我们,应当像古人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求学的我们,当在学习知识的年纪奋发图强,成长为有担当有勇气之人,将来有能力接过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接力棒。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宋朝的岳飞勇战沙场,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安康,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戎马一生,生平一百二十六仗全胜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可就是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英雄,面对名利,无欲无求,日夜皆是为国思虑,视国任为己任,所以便有了金人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古语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正是因为岳飞勇担责任,才抵御住外敌入侵,赢回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有普照大地的志向,让每位民众都享受到福祉。这种人是大写的人,他们在民族存亡之际豁得出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1937年,二战爆发,中国民众深陷苦难当中,中国民族危在旦夕,不少人在恐惧或者利益面前选择逃亡和变节,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到处哀鸿遍野满目苍痍。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出黑暗,奔向光明,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中华之福,民族之幸,正是因为涌现出无数像毛主席这样勇担责任的先辈们抛头颅撒热血,中华民族才会变得国富力强,我们的生活才有了现在的和谐稳定。追梦路上,勇担责任,就是要沉思笃行,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接力每个人,让大爱与大义的个体汇聚成海洋。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钟南山一句“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 然而84岁的他经过研判却义无反顾地只身前往武汉,到防疫最前线;李兰娟面对疫情,深思之后果断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并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抗击在疫情第一线。人类社会的蓬勃发展,靠的是一代代先辈为之不懈的奋斗。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把责任驻扎心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为投身民族建设而拼搏。勇担责任要有海纳百川之胸襟,要有普照大地之志向,要有敏思笃行之赤诚。泰戈尔说:“一整片暗夜的黑,也挡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当代的中学生,让我们以无畏的情怀在追梦路上,担起职责,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言式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所引语句中任选其一,阐述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议论文。对于引言式材料作文,所引用的语句一般为名言警句。写作时考生首先要明确所谓的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本题材料共七则名言,考生要认真研读每则引言,理解其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第一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由此可以从“梦想与责任”进行立意。第二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体现的是“己”与“人”的关系,由此可以从“万事莫要强求,要相互理解”“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来立意。第三则:致知在格物。其意为“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即“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做人要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据此可从“认真的学习态度”的角度立意。第四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意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据此可从“重视道德修养”方面进行立意。第五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意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本句意在告诉我们“既要清楚地了解别人,也要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据此考生可以从“知人与自知”“认清自己尤可贵”的角度进行立意。第六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本句意在告诉我们“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考生据此可以从“重视基础”“重视积累”来立意。第七则: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意为“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考生据此可以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进行立意。立意:(1)追梦路上勇担责任。(2)万事莫强求,理解最重要。(3)学习穷究物理,成长方可久远。(4)社会发展,道德先行。(5)人贵自知,方为大智。(6)量变要质变,积累不可断。(7)人人奉献爱心,构建和谐社会。素材:1、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3、阿基米德古希腊叙拉古的国王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4、王振美王振美,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村民从1953年开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振美矢志不渝跟党走,2017年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1965年患重病死而复生后,从此立下誓言感恩奋进。他64年初心不改,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报效乡梓,90余岁高龄时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50万元全部积蓄,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和贫困家庭学生213人次,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5、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6、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7、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它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人都献出点滴爱心就会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结构层次:文章题目“追梦路上,勇担责任”紧扣时代特点,亮明观点;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列举岳飞的事例给与证明;要有普照大地的志向,让每位民众都享受到福祉。列举毛泽东的事例给与证明;要沉思笃行,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接力每个人,让大爱与大义的个体汇聚成海洋。列举钟南山、李兰娟的事例给与证明。最后总结前文,引用泰戈尔的名言,号召当代中学生在追梦路上,要勇担责任,既照应题目,又重申论点,收束全文。【点睛】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这类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答案第1页,共2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