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

古代科举到底都考什么?

怎么才能当上状元?连中三元又是啥?

考中了,都能当什么官?

上一期咱们讲了科举的起源,以及隋唐之前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

这期咱们接着来聊科举,看看唐朝之后的科举都经历过哪些变化。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

像我们上期说的,唐朝时,“进士”一词还是个考试科目的名字,叫作“进士科”。

那时候的考试还是实名制的,不像今天,或者后来的科举,都会糊名,阅卷老师理论上是不知道这张卷子的考生是谁的。

但那时候则是公开实名,叫作“通榜”。

不但阅卷老师会知道,而且你要想尽办法让他知道。你的名气越大,对你的成绩影响也就越大。所以考生们参加考试前会想方设法的四处博取名望,比如扶老太太过马路啥的。

开玩笑啊,主要是写诗然后到处送。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2)

除使命之外,唐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和后世的另一个不同是,通过了考试也不意味着能当官,还要到吏部去参加关试(释褐试)。

用今天来比较的话,前面的考试相当于笔试,关试则相当于面试。

笔试考得好,面试考不过的也比比皆是。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就连着三次面试被刷掉,只能跑到外地去给军阀(节度使)当幕僚,最后靠着朋友推荐才入朝为官。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3)

到了宋代,皇帝们则把面试(形式上还是笔试)的权利留给了自己,叫“殿试”。

但这时候殿试的设定还有点缺心眼,皇帝的殿试不过,你前面的笔试也废了,白忙活。

如果面试官是个官员,你还可以想着下次再考,但如果面试官是皇帝本人,他让你滚回家,你还有信心再考吗?宋仁宗时期,就有一个叫张元的人,因为殿试被毙了,一气之下,他叛国了!跑西夏去了。后来混的还很不错,官至宰相。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4)

而且此时,考试还有很多种。比如上期我们介绍过的那个“明经科”也还有。是和“进士科”同时并行的另一套公务员考试制度,只不过难度照进士要低很多。

到了宋神宗时期,通过王安石变法,才废除了其他考试,只留进士科一种,后世也都跟着沿用。所以慢慢的,进士也就成了通过会试的那批人的称呼了。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含义了。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5)

我们所更熟悉的,有关科举方面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影视剧,了解到的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那么明清时期的科举流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你穿越了,想通过考试当官。

那么你先要参加一个叫“童试”的考试。要参加两场分别在你所在县和府举办的考试,通过的人称为“童生”。

然后你再参加“院试”,也是在你的所在地,严格来说院试也算是童生的考试。

县、府、院的考试都通过了,你就叫“生员”了,我们通常概念下所说的“秀才”,一般就是指通过了县、府、院童试考试的生员。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6)

用今天来举例子,县、府的童生考试相当于中考和高考,都考上了你就是大学在校生了。

院试相当于毕业答辩,通过了你就拿到大学毕业证了,就可以考公务员了,毕竟国家规定必须要有大学本科学历。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7)

那么毕业证拿到了,接下来的考公要怎么考呢?

还是以明清时期为例,要参加“乡试”。

乡试一般三年一次,通常在秋天考,所以也叫“秋闱”,各类清宫剧里大家肯定总听到这个词。

每个地区具体招多少人国家都是有定额的,按各地的人口比例来。

如果乡试考中了,你就叫“举人”,考第一的叫“解元”,唐伯虎就考中过解元。所以有的时候大家也管他叫唐解元。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8)

中了举人说明你有资格可以当官了,就有社会地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范进中举》里面,范进考上了举人会高兴得疯掉。因为通过了乡试就意味着,鱼跃龙门了。

但是,即便你中举了也不会马上给你分配工作。就算有工作,仅仅是通过了乡试的人,被安排的岗位也不会太高。比如海瑞,就只是个举人,最开始被分配去一个县当老师。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9)

那你要还想走得更好怎么办呢?就要去党校学习。当然这也是要考的。

这就是“会试”。

会试一般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考,因为通常在春天考,所以叫“春闱”。

考中的人就是进士了,第一名叫“会元”。

成为进士你就等着国家分配工作吧。

但这还没完,决定你到底做什么工作的,还有场考试。

这就是科举的最后一场,“殿试”。

殿试就是皇上出题考你了,是笔试,但兼顾着面试。

你长得丑,多读书也没有用。明朝有好几个,笔试第一,但因为丑给免了状元的。

说到状元,殿试也第一的,就是状元了。

如果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的,这就叫“连中三元”。中国这一千多年的科考史,一共就出过14个连中三元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0)

除了状元外,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这三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称呼叫“进士及第”,也叫一甲。

那么有一甲就得有二甲。从第四名开始,往后的几十名,都叫“进士出身”,也就是二甲。二甲头名,也就是总榜的第四,也有个专属名称,叫“传胪”。

再之后的那些,叫“同进士出身”,即为三甲。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1)

明清时期的古人是很讲进士出身的,通常几个官员聚在一起,会先按官职大小行礼,然后就会考试唠考试年份,也就是中进士的时间,以及自己是几甲出身。

一甲的看不起二甲,二甲的看不起三甲,三甲的看不起举人。

比如晚晴名臣曾国藩,就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的第四十二名,属于三甲,同进士出身。即使后来位极人臣,也会因为自己同进士出身的身份有些介怀。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2)

这就很像今天学术圈的鄙视链,本科瞧大专,一本瞧三本,211看双非,985看211,top10看其他985。

就算同在一所名校,也要比本科出身,你本科是双非,硕博是985,那感觉也是不太一样的。

同在国外读书的也一样,如果本科就是国外名校的,也会比国内读本的要有点不同。

当然了,这只是个别情况。大家不要当真。

那你考中进士了,能当什么官呢?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3)

一甲进士通常从翰林院开始,状元授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编修。

翰林院一般负责编修史书、起草皇帝诏书、给皇帝讲课、陪皇室成员读书等等工作。

光看单位职能很像我们上一期提到过的,汉朝时中射策丙等当的那个文学掌故。

所以在古代,不管科举制度如何变化,对新官员的培养,都是先从熟悉典籍、礼仪、历史,以及做皇帝近臣开始的。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4)

而翰林院自唐朝开始设立后,无数大儒、名流都在此供过职。

如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明朝的方孝孺、张居正;清朝的曾国藩、李鸿章。以及最近非常火的《觉醒年代》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前北大校长蔡元培等等,都有翰林的经历。

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

主要负责给皇帝修实录、讲经,以及草拟典礼文稿。

放在今天,有点像“文胆”,就是陈布雷之于蒋光头。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5)

二、三甲如果留京,比较多的是被选为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这些。

如果要外放,通常会是各地方的推官、同知、县令、县丞等。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6)

庶吉士一样在翰林院供职,工作内容和一甲的大哥们差不多,只不过身份相当于“见习生”。

用饭圈的概念来比较,一甲那哥仨出道了,就是“进士及第Boys”之类的组合。

庶吉士就是他们公司的练习生,准备替补。

有明朝首辅之称的张居正就干过这个。

给事中,职能比较杂,但明朝的时候更多的是充当监察和言官的身份。

推官管刑狱,同知是地方官的副手。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7)

也就是说,一甲的大哥们,是按以后可能进内阁来培养的。虽然初期具体的工作没什么太实际的内容,但属于天子近臣,也能接触国家的各类一手文件。

而二三甲的哥们儿们,比较好的能留京给一甲的哥几位当个替补,外放的则更偏向于一些实务类的岗位,会负责更为具体的工作,按具体办事人员的方向培养。

起码在那时,考试成绩还真能决定你的一生。

我在古代的科举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想当官)(18)

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

相信很多人此刻刚刚高考完。

祝愿大家能有个好成绩的同时,也希望大家放松心态。

以后的路还长,无论成绩如何,你们的人生,都比古人有着多出太多的各种可能了。

都好好享受这个假期吧,然后仰起头,迎接你们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刘海峰

《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何忠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