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略阳介绍(汉中略阳县城周边的山名辨析)

石志刚 原创作品

略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其县城所在处,嘉陵江、八渡河、玉带河三水环绕;象山、狮山、凤山、男山(南山)、女山(雨山)五山拱卫。关于这五座山,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男山对女山,狮子瞪象山,凤凰戏牡丹”。近几年,还有人分别就这三句话,整理出了三个传说故事(1),也算是为这些本来冰冷的地理名词,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和人文色彩。

陕西汉中略阳介绍(汉中略阳县城周边的山名辨析)(1)

略阳县城周边现在的山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山叫什么名字,从地理角度讲,本无所谓,它们只是想互间区别的文字符号。可是,一座山,如果有了“仙”、有了人类的美化、思考和探索,则这座山就会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山或精神意义上的山。略阳周边的这些山,拱卫着略阳城,俯瞰着生活在这里的芸芸众生,见证了略阳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因此,其名字,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承载了略阳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略阳人的文化审美。然而,笔者在撰写《探寻银崖天书》(2)一文查阅史料时,发现略阳周边的几座山的名字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歧义甚至混乱,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引用错误,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分析辨别,以正其名。

嘉靖《略阳县志》中的县域图(局部)

灵峻山、雨号山,也就是现在的女山。可是其方位却描述为“县南一里”,实际应该是“西南一里”较为妥帖,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该县志所附的县域图中,大景山却变成了现在南山,与灵峻山隔嘉陵江对峙,这与前面的文字描述互相矛盾。在这以后的县志中,均继承了这一错误。雍正《略阳县志》和嘉庆《汉中府志》记载:“文笔山,西南三里,一名大景山,南北朝时改曰‘灵峻’。孤峰卓立,阿有武都王庙。”“(灵峻)山在西南隅三里,高插五云,横挡三水,或有雾聚山顶,则飕飕有声,雨即至矣,故谚名之曰:雨号山。”在这里,大景山、灵峻山又成了文笔山。道光县志也秉持这一说法,其载:“文笔山,在今城西南四里许,嘉陵江南岸。旧志:在西南三里,一名大景山,一名灵峻山、一名雨号山。孤峰卓立山阿,有武都王庙。”而在县域图又将”雨号山”标为“雨灵山”。

陕西汉中略阳介绍(汉中略阳县城周边的山名辨析)(2)

道光《略阳县志》中的县域图(局部)

由以上文字及府志、县志的疆域图可以看出,大景山和灵峻山的描述十分混乱,实在难以厘清,且和实际情况相差教大,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女山,就是灵峻山,在县城西南方向嘉陵江对岸,因山高雾聚,又能依据山顶云雾预知雨讯,因此又俗称为雨灵山、雨号山。雨号山简称雨山,清末及民国以后,又转音讹为“女山”,也正好与对面的男(南)山相对应。 至于女山是不是大景山、文笔山,后文详细讨论。

陕西汉中略阳介绍(汉中略阳县城周边的山名辨析)(3)

嘉庆《汉中府志》中的县域图(局部)

五、南(男)山

南山位于略阳县城南侧,从嘉靖《略阳县志》所附的县域图看,应该就是大景山,东连玉文山,西和灵峻山隔嘉陵江对峙,但在“山川”条下又说:“(大景山),宋改灵峻。俗因林木茂盛,雨落有声,名曰‘雨号’”把大景山又说成了灵峻山;雍正《略阳县志》又说文笔山与大景山、灵峻山是同一座山;道光《略阳县志》中南山又成了翠屏山:“翠屏山,即今城河南之山,与凤山对峙,峰峦峻险”;光绪《新续略阳县志》中,南山又成了玉文山:“张志湜道光巳酉年,修塔于玉文山” (9);1992年版的《略阳县志》说得更直接:“翠屏山,俗名南山,在县城的嘉陵江与八渡河交汇处,山顶海拔1242米,半山腰有清代建筑的南山塔,山西小峰名玉文山,东高峰名小景山。” “南山塔,位于城南玉文山北侧山腹,为清道光十七年修建”。在这里,南山又与翠屏山、玉文山混为一谈,让人莫衷一是。

那么,南山、玉文山、翠屏山、大景山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其实,笔者认为,事情本来很简单,只要走出狭隘的“南山”概念,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所谓南山,从字面上看,就是城南之山或者南面的山,这是人们按照方位概念的俗称,就像咸阳渭河两岸的人,相互间称为河南人,河北人;周至、户县和长安人把秦岭叫南山一样,是按照方位对事物的概称,而不是个特定的地名或山名,不能狭隘地去理解。略阳自古至今,居民都居住在以略阳县城为中心的区域,向北沿八渡河到电厂一带,向东沿玉带河(古称夹渠水)至大沟口一带。清朝道光年间以后,略阳县城迁至凤山南麓,从象山脚下的老城,到新城所在的文家坪、王家坪、李家院一线向南看,玉带河对面,三峰并立,形如笔架,因此,才有了文笔山这一称谓。三山横立新城之南,犹如绿色屏障,因此又美其名曰:翠屏山。因此笔者认为,南山、翠屏山、文笔山实际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不是特指某一座山,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南(男)山,则特指建有“南山塔”且与女山对峙的那座山。

有了这样的认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那么玉带河南面形成翠屏的那三座山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看看目前比较早的嘉靖《略阳县志》的县图,从西向东依次是大景山、玉文山、小景山,它们分别对应现在男山、杜家山和半山。这三座山因为没有明显的深谷大沟分割,区分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就依据三个山峰来命名。

至此,南山的问题现在基本上清楚了,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一:男(南)山何以会被称为大景山呢?换句话说,“大景山”字面上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认同《太平寰宇记》中的说法,即“景”字即“丙”字,由于唐人讳丙,故以“景”代“丙”(10)。比如流传于唐朝时的景教,其实最初称为火教。按照中国五行理论,丙者火位,因此又称丙教,由于唐朝忌讳“丙”字,才将其改为景教。而“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南方,因此,大丙山、小丙山其实就是大南山、小南山,唐朝以后改为大景山、小景山。至于宋代《方舆胜览》中所说的“大景山,北有丙穴,产嘉鱼”和嘉靖《略阳县志》中说的略阳八景之一的“丙穴嘉鱼”的事,笔者将在另文《探寻大丙山及丙穴》中进行探讨。

问题二:玉文山的“玉文”两字是什么意思?

玉文山最早被提及是在嘉靖《略阳县志》中:“玉文山,在县南一里”。虽然描述比较简单,但从该县志所附的县域图中一眼就能看出其位置。从字面上看,“玉文”是指玉简上的文字,或者用作文字的美称。那么在玉文山上是否有“美丽的文字”呢?答案是肯定的。据道光《略阳县志》记载:“翠屏山,即今城河南之山,与凤山对峙......平如斧削,隐约有文,点画不可辨。”这其实就是位于玉文山半坡银子崖上的“天书”(11),在银崖天书下面,还有明清及民国时的游览题记,因此,隋唐时期刻写“天书”的山,自然就被称为玉文山了。

六、武兴山

关于武兴山,最早记载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所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的“兴州”条下:“武兴山,在县北百里,多漆及黄檗”(12)。这里所描述的位置明显有问题,在唐朝的时候,兴州辖顺政、鸣水、长举三县。顺政县县城所在的位置就是兴州的州治,也就是今天的略阳县城,而长举县“南至州一百里”,所以“县北百里”就不是顺政县而属于长举县了,也就是今天的白水江一带。

首先,武兴山肯定与武兴城有关。该书同一条下记载,武兴城故址在兴州顺政县城(今陕西略阳县),为三国蜀汉时修筑,“按武兴,即今州理是也。蜀以其处当冲要,遣蒋舒为武兴督守之”。后来氐胡仇池杨氏在南北朝时割据于此,曾建立武兴国。北魏正始三年(506年)设置军镇,又设武兴县,隋朝建立后,改名顺政县。

南宋后期地理总志《方舆胜览》的“四川北道-沔州”条下:“武兴山,古兴州城于此”,明确了该山的大体位置。《元一统志》、嘉靖《略阳县志》载:“武兴山,在县东二里,其峰峙接于武兴,因以名焉。”自此以后的历代县志都基本继承了这一说法。从这些记载看,有两点很明确,第一,武兴山因武兴城而得名。第二,武兴山在城外,即“山连武兴城”。至于距离,各史料记载不尽一致。明代嘉靖《略阳县志》:“东二里”;清代嘉庆《汉中府志》和雍正《略阳县志》:“东三里”;道光《略阳县志》:“东里许”,另外,还有“州西一里”、 “县北百里”等说法。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所有史料都记载了武兴山,但在其所附的县域图中都没有标注出来,由此看来,古人可能也不确定,武兴山到底是那座山。

笔者认为,历代史料对武兴山的位置描述不一致,除了明显的错误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各朝各代县城规模大小不一,参照点不同所致,但多数位置都指向东1-3里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除了凤山就是李家院后面的山。由于道光年间的略阳县城在文家坪凤山脚下,而且所说的“东里许”,正好也指向李家院后面的那座山,所以,笔者确信,这就是武兴山。至于《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山上“多漆及黄檗”一事,尚需继续考证。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考辩结果绘制在同一图中,附在文后,不正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参考资料:

(1)、略阳政协文史资料丛书第十四辑《略阳印象》P257-P362。

(2)、参见《探访银崖天书》

(3)、天一阁藏嘉靖《略阳县志》“山川”条下。(明)李遇春撰修,上海古籍书店, 1963年影印本。按:以下未特别说明的,均参考该条目。

(4)、道光《重修略阳县志》“人物”条下。清谭瑀撰,清光绪30年(1904) 刻本。按:其他引用均在“山川”条下。

(5)、1992年版《略阳县志》。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雍正《重修略阳县志》“山川”条、“八景”条下。清范昉撰。

(7)、《方舆胜览》卷二五,P303,“四川北道-广元路-沔州”条下。南宋祝穆撰。

(8)、嘉庆《汉中府志》“山川-略阳”条下。清严如熤撰。

(9)、光绪《新续略阳县志》(清)桂超纂修, 清光绪30年(1904) 刻本。

(10)、《太平寰宇记》, 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

(11)、参见《探访银崖天书》

(12)、《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 P569,“山南道三-兴州”条下。

陕西汉中略阳介绍(汉中略阳县城周边的山名辨析)(4)

经过考辩后的山名

汉中最棒的微信公众平台,它集合汉中历史,文化,美食,街拍,旅游,户外等多种元素。欢迎大家关注与投稿,健康快乐的城市生活,在路上与您同行!

搜索微信『汉中在路上』

一位汉中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奇特视界观,和自我话疗史,欢迎汉中朋友们的关注订阅!

在路上hz2752286698

微信搜索搜索“汉中在路上”博主个人37988908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