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高跷跳舞(踩着高跷去摘星)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想一想,踩着三米的高高跷与湛蓝天空里飘过的一朵白云去握手,互致问候,那该是一件多么浪漫和惬意的事情!

踩着高跷去摘星

作者:草川人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突然就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歌名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呢?是的,这个题目的确是由读这首诗而得来。大家不禁要问,有这么高的高高跷吗?不仅有,而且每年都在上演,每次演出时,人群甚至都能挤爆一个小镇。

想一想,踩着高高跷与湛蓝天空里飘过的一朵白云去握手,互致问候,那该是一件多么浪漫和惬意的事情!踩着高高跷,行走在夜晚小镇的街巷,一抬手就能摘到一颗亮晶晶的犹如宝石一般璀璨的星辰,那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情!当然,这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想法,一种突发奇想,一种想象而已,只能以此来形容高高跷的高。

踩着高跷跳舞(踩着高跷去摘星)(1)

在现实生活中,高高跷很少有人敢去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有那些进行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敢踩着去街头巷尾闲庭信步,即便如此,身边也得跟一个安全员,以防万一。在平常的日子里,普通人踩着二尺高的高跷,就已经感觉自己很大胆了,更别说去踩三米高的高高跷了,那还不把人吓得魂飞魄散。

踩高高跷,不仅是胆量的象征,更是技术的象征。一步不到位也许就会摔倒,小则摔个鼻青脸肿,或者身体某个部位骨折,重则那就正应了那句“一足失成千古恨”,甚至会给生命带来威胁。可见,踩高高跷还是很危险的动作行为,小孩子切莫去随意相仿。在一首诗里,我曾经把踩高高跷的人,称为踩着悬崖行走的人。

根据踩过高高跷的人的描述,练习高高跷是很有难度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融汇贯通,得需要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正所谓“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练习踩高高跷的人,首先需要勇气,这是第一步,如果没有勇气支撑,害怕摔疼、摔伤,就无法进行练习。其次,练习踩高高跷的人,需要掌握平衡的能力非常强,否则会摔倒。

不过,一般练习高高跷的人,先得踩着矮一些的高跷进行熟悉。初次练习时在师傅的指导下,先靠着墙行走,若遇到问题,有墙扶着,不至于产生危险。等完全掌握了平衡问题,就可以慢慢脱离墙的依靠。而后,再练习较为高一些的高跷,等技术彻底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方能踩着高高跷在场地上行云流水地行走。

更主要的一点,踩着高高跷并不是仅仅需要在表演场地上转一圈而已,如果这样也算简单多了。难就难在踩着高高跷行走时,需要根据社火里表演的角色不同而进行各种表演,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学会了踩高高跷后,还需要不断地练习各种动作,保证在任何角色里都能如鱼得水地进行表演。看来练习踩高高跷,不仅要吃苦耐劳,勤学苦练,更需要不断地去思考,解决表演时突然遇到的各种问题。

踩着高跷跳舞(踩着高跷去摘星)(2)

记得在小时候,过了正月初三,村子里的人们就开始敲锣打鼓地准备社火了。有一些村子由于庄子大人很多,甚至有准备两台社火的,白天一台,晚上一台。白天的社火主要是高跷表演,一行人穿着戏服,扮成各种古代的戏曲人物,画着大花脸,挥舞着各种木质的武器,神气十足的在场上穿行,你来我往,相互撕打。

这让很多孩子惊讶不已,个个跃跃欲试。回家后,非要家人们给自己也做一对高跷绑在腿上行走一番,体验体验这刺激的味道。一时间,村子里的打麦场上,就成了孩子们练习踩高跷的乐园。结果,东家的孩子被摔的直流鼻血、鼻青脸肿,西家的孩子摔断了胳膊,还有的拐了小腿。

在这一群接一群孩子中,也有我的身影。不过祖父为我做的高跷并不高,也就一尺左右。刚开始的时候不敢行走,靠在麦垛上,等鼓足了勇气行走时,结果因为失去了平衡而翻到在麦垛里。后来经过反复练习,能够彻底行走了,但我是祖父的掌上明珠,他怎么也不敢放手,始终用一只手牵着走,生怕我摔倒受伤。

甚至在刚学会踩高跷的某个夜晚,梦见自己踩着高高的高跷,在路上飞奔,在追赶一头扯断了缰绳的黄牛。追着追着,结果失去了平衡,一头栽倒在了路基下的雪地里。我哭着,喊着,却始终爬不起来。祖父一把将我摇醒,我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一场梦,发现醒来的自己泪湿枕巾,满头大汗。

踩着高跷跳舞(踩着高跷去摘星)(3)

看来,踩高跷对于每个出生于90年代以前的农村人来说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经历。说了这么多,高跷到底是这么来的呢?古人都是怎么踩高跷的呢?

《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最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形成。

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以看到,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开始流行。

到了清代,竹樵在他的《咏秧歌》诗中,对当时春节期间踩高跷的社火活动也有描述:“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这首诗也能充分地说明,高跷这项民间艺术形式在清代已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在甘肃广泛存在于民间的高跷中,尤以永登苦水镇的高高跷最为著名。相传苦水高高跷的表演历史非常悠久,从元末明初就已开始。

关于苦水高高跷,还有一个很神话的民间传说。在苦水街东,有一道岭叫长山岭,形象酷似巨龙。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途经苦水时,发现长山岭是一道长龙,当即斩断了龙身,赶走了龙魂。刘伯温斩断龙脉后,长山岭绿色植被就枯萎了,成为荒山秃岭。苦水街的人们盼望龙魂回归,让长山岭重披绿装,就从元末明初开始兴起了二月二闹社火的习俗。而苦水高高跷就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的。

根据永登民间著名人士缪正发先生的介绍,苦水高高跷的表演主要以传统秦腔本戏为主要内容,表演者身着传统戏剧服装,画上秦腔戏剧脸谱,手持刀、枪、剑、戟、锤、矛等武器以及扇子、手绢等饰物,踩上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的引导下上街表演。

高跷上的演员有扮无唱,凌空表演绝活,似空中杂技。踩跷时演员要掌握“松紧合适帮跷腿,沉踏稳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自远望”的方法要领。踩高跷的人数多少,由剧中人物多少决定。剧中人物多,踩高跷的人就多;人物少,踩高跷的人就少。

话又说回来,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在孩童时代看过高跷表演,距今已快四十年了。除此之外,就是在春节期间的电视画面中遇到过那么一两次,也是草草而过。记忆里那些威风凛凛的表演场面和人物,早已爬满岁月的锈迹,或者被时间的刀刃切割的支离破碎。有时候甚至想还原一些记忆的场景,都无法还原。

既然无法还原,已经像一块乡愁一样停泊在了内心,那么就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整理好这些年来乱纷纷的心绪,在正月里的某一天,去某一个村庄,将高跷的表演从头看到尾。也许会收获一份不一样的惊喜,彻底明白“无限风光在险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