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全麦粉排名(全麦粉成食业新蓝海)

从今年全民营养周“全谷物,营养+”的主题定位,到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布的全谷物消费提示,全谷物——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时下人们讨论健康饮食的热点全民营养周上评选出的10种中国好谷物,全麦粉位列其中相较于其他谷类,全麦粉聚集了相当高的人气,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谷物全麦粉排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谷物全麦粉排名(全麦粉成食业新蓝海)

谷物全麦粉排名

从今年全民营养周“全谷物,营养+”的主题定位,到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布的全谷物消费提示,全谷物——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时下人们讨论健康饮食的热点。全民营养周上评选出的10种中国好谷物,全麦粉位列其中。相较于其他谷类,全麦粉聚集了相当高的人气。

行业标准给出全麦粉概念

中国粮食行业标准LS/T 3244-2015全麦粉中规定:全麦粉是以整粒小麦为原料,经制粉工艺制成的,且小麦胚乳、胚芽与麸皮的相对比例与天然完整颖果基本一致的小麦全粉。全麦粉与通常食用的小麦粉的区别在于,全麦粉包含了小麦的果皮层、种皮层、糊粉层等构成的麸皮,以及胚乳和胚芽。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添加了麸皮或膳食纤维的小麦粉并不是全麦粉。全麦粉的生产方式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整粒小麦为原料,直接通过高效撞击进行碾磨制粉;另一种是制备精制面粉,再将小麦麸皮和胚芽按照小麦原有组分构成比例回添获得。也有少数企业利用石磨制备全麦粉。所以,全麦粉要包括小麦胚芽在内的所有成分。必须按照小麦原有的胚乳、麸皮、胚芽构成比例,经过磨制所得到的才是全麦粉。

标准中特别规定了全麦粉以干基计总膳食纤维含量应≥9%,全麦粉的标志物烷基间苯二酚的含量应≥200微克/克,考虑到全麦粉的安全性,标准要求脂肪酸值应≤116毫克/100克(以千基KOH计)。同时,标准中也规定了其他的感官和理化指标。通常来说,只有达到上述标准的小麦粉才能称为全麦粉。

全麦粉的营养价值高。一是全麦粉富含矿物质,消化吸收利用率较高。数据显示,食用500克全麦粉可提供7400千焦热量,特别是全麦粉淀粉与蛋白形成的面筋发酵后制成松软多孔的,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例如,面包、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可高达97%,以全麦粉为主食可较大满足人体对粮类的需求。二是全麦粉中钙、铁的含量高,而且全麦粉在制作食品前不需淘洗,避免了维生素的损失。如果用全麦粉制作发酵食品,通过发酵所含植酸盐有55%—56%被水解,若发酵时间长则水解程度甚至可达75%。植酸盐的减少,有利于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据有关资料记载:全麦粉中铁的吸收率为5%;玉米为3%;大米为1%。三是将全麦粉掺入常规面粉中可增加面粉的膳食纤维含量,从而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全麦粉中的膳食纤维对促进人体消化有积极作用。

全麦粉行业发展遇瓶颈

随着以健康、营养而著称的全麦食品在消费市场上人气越来越高,全麦粉品牌数量随之大幅增长,出现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乱象,有些全麦粉标志物含量并非完全符合标准;所谓的全麦面包、全麦饼干也并非完全由“全麦”制作而成;有些“全麦食品”的“全麦”含量甚至比白砂糖还要低。

在大型商超里,全麦食品琳琅满目,一位超市销售人员说:“全麦粉、全麦面包、全麦馒头等,只要是全麦食品,都明显更受欢迎。”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升,全麦粉的受众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注重养生的中老年消费者,还是健康意识超前的年轻人,都较为认可全麦食品。一位消费者说:“全麦食品膳食纤维含量高,也更健康,所以即使价格相对较高,家用面粉还是尽量选择全麦粉。”

那么,是不是所有名称里带有“全麦”字样的食品,就一定是消费者所期待的“全麦”呢?以关注度较高的“全麦面包”为例,绝大部分产品都并非100%的全麦粉制作而成。所谓全麦,一般指的是包含小麦麸皮与胚芽一起磨制而成的小麦粉。但由于全麦粉相关标准尚未完善,加之全麦食品的口感、味道以及烘焙工艺等原因,完全的全麦食品并不多见。一般来说,全麦粉含量较高的,就被认为是“全麦食品”了。

全麦粉辨认有方法

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全麦产品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加以鉴别。

对于全麦粉来说,一是可以看产品标签。如果标签上的产品配料上只标注 “全麦粉”或“小麦全粉”,没有同时标注“小麦粉”或“特一粉”等,基本可以判断为全麦粉产品;二是看产品感官。全麦粉产品通常色泽晦暗,呈黑褐色,产品中通常看不到大颗粒的麸皮。当然对于全麦粉来说,最好看一下执行标准是否为LS/T 3244-2015,也可以作为判别否为全麦粉的依据之一。当然,也有些企业制定了高于上述标准的企业标准,消费者购买时应了解清楚。

对于全麦面包、全麦馒头等产品来说,首先可以看“全麦粉”的添加量。一般添加量在40%—50%左右的全麦面包,既能保证细腻的口感,全麦含量也不算低,有些号称“全麦”的食品,全麦含量却仅为5%。其次,根据我国食品营养标签的规范,食品配料的标注顺序是按照含量高低来排列的,也就是说“全麦粉”在各种配料中越靠前,含量就越多。如果全麦粉排列在白砂糖、植物油等的后面,就证明其含量不高。此外,全麦粉含量较高的食品,通常在口感上明显比较粗糙,食用后的饱腹感也更强。

在消费者日益迫切的健康诉求下,在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下,随着相关营养研究的进步,加工技术的发展,行业标准的完善,全麦粉也将成为食业拓展的一片新蓝海。(刘玉波 马永刚 张洪 何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