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1)

春秋时期的历史,按照区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黄河下游诸国争霸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黄河上游诸国争霸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汉东诸国争霸阶段。

为了能把这段历史讲透彻,我也按照这个划分,分阶段为大家讲述。今天,我先讲第一个阶段。

黄河下游诸国,比较活跃且有些影响力的,主要有郑、齐、鲁、宋、卫五国。春秋初期,最先闹腾的,是郑国。“小霸王”郑庄公把齐国和鲁国拉进自己阵营,压制得宋国和卫国抬不起头。但到了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就陷入了内乱,不复辉煌。历史的天平,也开始向齐国偏移。

齐僖公攻打纪国不胜,郁闷中死去。儿子齐襄公即位后,与其妹文姜(当时已是鲁桓公的夫人)私通,结果弄死了鲁桓公,最后拉出个刺客打杀以卸责。同年干涉郑国事务,杀了郑将高渠弥(这小子杀了郑昭公)和郑君公子亹(wei)。之后又灭了仇敌纪国,还护送卫惠公回国复位,俨然诸侯中的伯主。

但是,齐襄公这人有些不靠谱,最终被宗室公孙无知,连同连称、管至父杀死。公孙无知为君,齐国遂陷入内乱,公子纠逃亡鲁国,公子小白逃亡莒国。后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率先回国继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派兵击败鲁国,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交出了管仲。在挚友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从此,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完美搭档,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齐桓公霸业产生背景

一直以来,中原诸侯视南方楚国为蛮夷。骨子里瞧不上,心里面却害怕,因为这家伙蛮横不讲理、还不按常理出牌。然而,就在中原诸国勾心斗角时,楚国也开始强大起来。这对中原诸国来说,实在不是个好兆头。

楚人在楚武王带领下,三次攻伐随国,逼迫随国屈服,又开辟濮地(今河南南部和湖北一带),还相继打败邓国(今河南邓县附近)、郧国(今湖北安陆附近)、绞国(今湖北境内)、申国(今河南南阳附近)和息国(今河南息县附近),攻入蔡国,一路向北,势不可挡,从此威迫中原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2)

南方这边还未消停,西北也跟着有样学样。西北的戎狄,据考证,属于同类,商朝时期称为鬼方、周朝时期称为猃狁。他们以今甘肃、山西、陕西为根据地,势力一直达到河北、河南和山东。秦国、晋国、齐国、鲁国、曹国、郑国都被他们折腾得够呛。甚至连周王室也被攻破了王城,若不是秦、晋联军帮助,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南方的楚夷和西北的戎狄,自然成了中原诸侯共同的敌人,“攘夷”从此有了市场。但新问题来了,谁来领导大家“攘夷”呢?周王室吗?显然不是。繻葛之战后,周王室一蹶不振,后又经过两次内乱,王畿削小,势力更加衰微,根本无力承担。因此,这个职责只能落到诸侯中的霸主身上。

谁能带领大家“攘夷”,谁便是中原诸侯心中的霸主。时代需要英雄,时势造就英雄。齐桓公的霸业,便应运而生了。

管仲治齐策略

管仲在齐桓公的全力支持下,遂在齐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策略,归纳起来就三点:一是分划都鄙而集权中央,二是奖励农商以充实国富,三是修整武备以扩张国威。按照《国语》所载,具体分内政、军政和财政三项。

关于内政方面,管仲的策略是:把国都分为六个工商之乡,十五个军士之乡(专门出兵打仗),共计二十一个乡。这十五个军士之乡,由齐桓公管领五个,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领五个。将国政分为三个方面,设立管理农、工、商三个官,并“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让他们分别管理商业、手工业、川泽、森林之事。

又规定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个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个卒帅;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个乡帅;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个县帅;十县为一属,每属设一个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立了五个大夫。又立五正的官,也派他们各管一属的政事,而受大夫的统属。

在每年的正月里,由五属大夫把他们治理属内的成绩报告给齐桓公,由齐桓公督责他们的功罪。于是大夫修属,属修县,县修乡,乡修卒,卒修邑,邑修家,内政就告成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3)

再来看军政方面,管仲作内政而把军令寄在里面。他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个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一个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个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个乡良人。

每家出一个人,一轨有五个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着;一里有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戎,由里有司带领着;一连有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着;一乡有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着;五乡有一万人,立一个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的元帅带领着。

全国三军,由齐桓公与国子高子带领着。这便是保甲制度,也就是军国制度。每逢春季和秋季借着狩猎的机会训练军旅,于是便有了“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的局面。

为了解决齐国缺少军器的问题,管仲又定出用军器赎罪的刑法来。百姓犯了重罪,可用一副犀牛皮制的甲同一柄车戟赎罪;犯了轻罪,可用一副皮制的盾牌同一柄车戟赎罪;犯了小罪,可用铜铁赎罪。打官司的人,禁止了三次还不服的,可用一束箭作为入朝听审的讼费。如此,甲兵便充足了。

最后是财政方面,管仲采用的是“相地衰征”的办法。“相地衰征”的意思,即看土地好坏来等差赋税的轻重。除此,他还制定通货积财的计划,设轻重九府之制,制造钱币,由官府掌管。更提倡捕鱼煮盐,于是齐国就富庶了。

齐桓公创霸的第一步——征服鲁宋

齐桓公称霸前,鲁国曾强盛一时。鲁庄公十年,齐国伐鲁,以报鲁国当年伐齐纳公子纠的恩怨。两军对垒时,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劝鲁庄公先不要擂鼓(准备开战的信号),等到齐军擂了三次鼓后才请发兵,一下子把齐军打得大败而逃。曹刿又劝鲁庄公不要着急追击,自己先下车看看齐军的车迹,再登车望望齐军的旗帜,才请鲁庄公发兵追击。最终鲁国大胜,齐国吃了亏。

鲁国乘胜去攻打宋国。齐国不服,和宋国联合起来与鲁国作战。鲁国大夫公子偃建议鲁庄公先攻击不齐整的宋军,但鲁庄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公子偃便自己带兵攻宋。鲁庄公得知情况后,急忙派兵接应公子偃,在乘丘的地方(今山东滋阳附近)把宋军打败。宋军独自撤走,齐军也无奈地撤回了。第二年,宋军为了报仇,又攻打鲁国,结果在鄑的地方再次被打败了。

两次的失败,彻底激化了宋国内部矛盾。作战中被鲁军俘虏的宋将南宫长万回国后,被当时的宋闵公嘲笑。南宫长万恼羞成怒,杀了宋闵公、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立公子游为君。不久,宋国公族发动反击,杀了公子游,灭了南宫长万和猛获,奉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

齐桓公见状,立刻邀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在北杏会盟,以定宋国之乱,并顺道灭了遂国(今山东宁阳)。鲁国当时连败齐、宋,本来很强盛,但因齐国联合了诸侯,寡不敌众,又因邻近的遂国被灭,感到威胁,不得已跟齐国在柯地结盟,开始与齐国通好。结果,宋国又不乐意了,主要因为与鲁国不对付,便背叛了齐国。

齐国也不跟宋国废话,联合陈、曹两国军队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派王师。周天子很给齐桓公面子,派单伯带兵与齐、陈、曹三国会合攻宋。宋国只得屈服齐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4)

齐国通过一系列手段,压服了鲁国和宋国。郑国本是齐国一党,卫国本是宋国一党,自然前来归顺齐国。鲁庄公十五年的春天,齐桓公邀集宋、陈、卫、郑四国,在鄄(juan)地(今山东濮县附近)会盟,从而开始了称霸。

齐桓公的霸业

总体看,齐桓公的霸业,从鲁庄公十五年开始,至鲁僖公十七年结束,持续三十余年。在这期间,齐桓公主要以会盟为主、武力为辅的方式维持霸业,因会盟较多(据统计多达三十余次),故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归纳起来,他主要有以下功绩:尊王、攘夷、安鲁、救邢、存卫。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还不能完全撇开礼制,“尊王”便成了金字招牌。可以说,尊王,既是政治需要,又是形势所迫。齐桓公为了增加影响力和凝聚力,搞好内部团结,自然打起了“尊王”的旗号。当初,卫国助王子颓作乱,致周惠王出逃,只有郑、虢两国出兵,送周惠王回国平乱。到了周惠王复位后,齐国转头奉了周惠王之命,讨伐本是自己一党的卫国。这都是齐桓公借“尊王”做出的花样。

齐桓公称霸诸侯后,替周天子管理起了诸侯事务。什么张家长李家短,陈芝麻烂谷子的大小事,诸侯都来找他协调。他自认为是老大,也乐意如此。

鲁庄公死后,四弟季友毒杀三弟叔牙,奉鲁庄公嫡子公子般即位,暂住党家。二弟庆父派了一个憎恨公子般的马夫,潜入党家,杀了公子般。季友不得已出逃。鲁人又奉鲁庄公的庶子启方即位,是为鲁闵公。鲁闵公立即与齐国结盟,请求齐国叫季友回国。齐桓公满口答应,派人到陈国叫季友返回鲁国。有齐国撑腰,庆父不敢为难季友。不久后,庆父又害死了鲁闵公。季友奉鲁庄公的另一个庶子公子申逃奔邾国。庆父害怕齐国干预,之后也逃出鲁国,去了莒国。季友遂带着公子申,返回鲁国即位,是为鲁僖公,并请求莒国将庆父押回鲁国。庆父自知罪大,半路自杀。齐国这时又派上卿高子与鲁国结盟,竭力拉拢鲁国。鲁国国难从此平息。

此时,狄人攻打邢国(今河北邢台附近),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性情与豺狼一般,无法满足;诸夏之国都是亲戚,不能抛弃;安乐是毒药,不可过分留恋,请起兵救邢国。”齐桓公听罢,便发兵救了邢国。

不久狄人又起兵伐卫,向来对鹤情有独钟的卫懿公,倾全国之力抵御,在荥泽开战,结果大败,被杀。狄人长驱直入,攻入卫都,并追击卫国遗民至黄河。宋国救出卫国遗民,男女只有七百三十个人。添上共、滕两邑的百姓,刚凑满五千人,就在曹地(今河南滑县)立卫惠公庶兄昭伯的儿子申为君,是为卫戴公。齐桓公派儿子公子无亏带领三百乘兵车,三千名甲士替卫国戍守曹邑,又送给卫君乘马、祭服和牲口、木材等等,并给卫夫人乘车和做衣服用的细锦。

过了一段时间,狄人又攻邢国。齐桓公邀宋、曹两国救邢。邢人逃出城邑,投奔到诸侯的军队。诸侯军队驱走狄人,将邢国迁到夷仪。齐桓公命诸侯军队替邢国筑城。卫戴公去世后,卫文公即位,齐桓公又带领诸侯军队修筑楚丘城,把卫国迁到了那里。很快,卫国便渐渐复兴了。

安鲁、救邢、存卫,可以说是齐桓公的三大功业,给他的人生增色不少,让他在诸侯中的威信,也日益高涨。

恰巧这时的楚国起兵伐郑,北侵势头正旺。齐桓公便邀集诸侯在柽(cheng)地会盟,图谋救郑。诸侯军队攻入蔡国(这时的蔡国已投靠楚国),蔡军溃散。诸侯军队转而伐楚,与楚军相持不下。后齐桓公派人通过外交谈判,迫使楚国答应遵守诸侯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其他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5)

“召陵之盟”遏制了楚国北侵势头,极大地缓解了中原诸侯的压力。因此,诸侯对齐桓公感恩戴德。实际上,齐桓公的实力还是比较单薄的,只是靠了诸侯的团结,才有了与楚国势均力敌的局面。但他倡导中原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蛮夷,以存中华文明的行为,在当时那个时代,还是有很大历史意义的。倘若没有齐桓公的创霸,那时晋国还未强大起来,中原没有大国支撑,周王室固然不能阻挡,中原大地也免不了沦陷,中华文明便不会是今天的模样。因此,就连后来的孔子都对齐桓公称赞有加。这也是齐桓公为什么能够位居五霸之首的原因所在。

就在中原稍安之时,周惠王却打算废黜太子郑而立少子叔带,以致周王室出现了不安宁。鲁僖公五年,齐桓公邀合诸侯和太子郑在首止会盟,图谋安定周王室。周惠王偷偷召见郑文公,怂恿郑国投靠楚国,以摆脱齐国控制。郑文公没有与诸侯结盟,便偷跑回国。于是诸侯军队伐郑。楚国得知情况后,伐许,助郑。诸侯军队果然去救许,而放弃了攻郑。

第二年,齐国又伐郑。郑文公惧怕了,杀了申侯,向齐国乞盟。没多久,周惠王去世了。太子郑担心弟弟叔带作乱,便向齐国乞援。齐桓公二话没说,邀集诸侯与周王室在洮地结盟,郑国也来请盟。诸侯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感激涕零,于鲁僖公九年齐桓公邀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会盟之际,派大臣周公(宰孔)送来祭肉。齐桓公行了拜礼,接受了王赐。从此,齐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这年秋天,齐桓公和诸侯又在葵丘会盟,发出宣言道:“凡我同盟的人,既盟之后,大家都要相好!”又申明周襄王的禁令道:“不可雍塞泉水!不可多藏谷米!不可改换嫡子!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妇人参预国事!”这次会盟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会”,是齐桓公称霸的一场压轴好戏,也是齐桓公称霸后最高光的时刻。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之后的齐国霸业,开始走了下坡路。伐晋平乱,走到一半便草草了事。尤其是处置戎族侵扰周王室时,力不从心,威势明显弱了一大截。

齐国霸业的终结

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英雄往往死于小人之手。齐桓公的悲惨结局,就是例子。管仲死前,建议齐桓公将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全部撵走。

齐桓公不理解,觉得易牙把儿子煮了给自己吃,竖刁不惜阉割来侍奉自己,开方背弃父亲而效忠自己,没什么不妥的。但他还是听从了管仲的话,将这三人撵走。可过了一段时间,他觉得不是滋味了,生活无趣,吃饭不香,起居不畅,于是又将这三人召了回来。

第二年,齐桓公病重。先是易牙、竖刁散布谣言,说齐桓公将在某月某日病死,以致齐桓公的儿子们蠢蠢欲动,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后二人一起封上宫门,将齐桓公禁锢在宫里,水米不给,专等着死。而开方则趁机带着上千户齐国百姓投奔了卫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6)

最终,奄奄一息的齐桓公发出“嗟乎!圣人(即管仲)所见岂不远哉?”的悲叹后,被活活饿死。齐桓公儿子们谋求君位,带着各自人马相互攻击,搞得宫里人人自危,没人敢去给齐桓公收尸。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尸虫都爬到了门外。

后来,易牙和竖刁带人杀死群吏,拥立公子无亏为君,才为齐桓公收尸入殓,但并没有下葬。太子昭逃往宋国。早年齐桓公将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于是宋襄公联合几个诸侯,护送太子昭回国即位。齐人害怕,杀死公子无亏,准备迎立太子昭。可是,齐桓公的其他几个儿子还是不甘心,一起攻击太子昭。于是宋军与齐军开战。宋襄公打败齐军,送太子昭回国即位,是为齐孝公。齐孝公这才下葬了齐桓公。这时距齐桓公入殓,已经过去五个月了。

一代霸主齐桓公,就这样憋屈地死去了。而齐国的霸业,也随着他的下葬,彻底没落了。

宋襄公图霸

宋襄公打败了齐军,自以为国势强盛,足以代齐桓公做盟主,于是开始向诸侯示威。

他拘了滕君婴齐,又邀集曹、邾等国在曹地结盟。鄫国国君赴会稍迟,被他派邾国人拘了,当作牺牲品去祭祀次睢地方的社神,想借此威服东夷。不久,他又因曹国不服,发兵围了曹都。宋襄公的这些举动,自然非常不得人心。陈国便邀合楚、鲁、郑、蔡等国在齐地结盟,重修桓公之好。这样一来,楚、齐、鲁、郑、陈、蔡、邢、狄诸国形成了一个大集团,而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许、滑等寥寥几个,实力极其薄弱。

然而,宋襄公依旧不度德、不量力,妄想做盟主。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在鹿上邀齐、楚两国结盟,向楚国请求诸侯。楚人假意允许,暗地里却布下了陷阱。到了秋天,楚、郑、陈、蔡、许、曹诸国在盂的地方邀宋结盟。宋襄公自矜信义(这会儿讲起了信义,傻不傻?),不带兵赴会。楚国趁机将他拘住,起兵伐宋。鲁僖公代宋国向楚国讨饶,在亳地会合诸侯结盟。楚国就此放了宋襄公。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纷争(春秋之黄河下游诸国争霸)(7)

回国后的宋襄公仍然不觉悟,他见郑伯去朝见楚国,便发兵攻打郑国。楚国哪能容忍宋襄公如此,便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不听劝阻,要与楚军在泓水开战。宋国兵少,先排成阵势,楚兵未完全渡过泓水,司马目夷劝宋襄公攻击楚兵。宋襄公不听。楚兵全部渡过了泓水,还未列好阵,司马目夷又劝宋襄公攻击楚兵。宋襄公又拒绝了。等楚兵列好了阵,两国才正式开战。宋兵大败,战士死了很多,连宋襄公的股上也受了重伤,宋国元气因此大伤。齐国趁机借口之前宋国不与诸侯在齐地结盟,起兵伐宋,围困宋国缗邑。宋襄公气愤不已,不久便因伤重而死去。

宋国图霸的雄心,便就此夭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