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导火索谁刺了斐迪南(不要感伤东方斐迪南退役)

2015年11月3日,在中国军队服役近30年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退役,说起这款在中国陆军中显得有几分另类的反坦克炮,颇有几分唏嘘,尽管有人将其称之为“东方斐迪南”,不过,其背后的故事却让人不禁思索。

一战导火索谁刺了斐迪南(不要感伤东方斐迪南退役)(1)

自从1959年中苏分裂以来, 部署在远东西伯利亚与蒙古的红军,一时之间代替了海峡对岸的国民党政权与美国,成为了当时中国政府最大的威胁,且不说在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前30年,苏联空军凭借先进的米格-23与图-22M3“逆火”中程轰炸机带给北京的威胁,当时的中国空军对这些先进飞机完全没有防御能力,仅仅是部署在中国边境的苏联装甲集群,就超出了中国陆军的应对能力。尤其是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在战斗中,面对当时并不是苏联最先进的T-62主战坦克,解放军惊讶的发现,无论是自身装备的牵引式反坦克炮还是56式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都无法对其构成威胁,更别说击穿其正面装甲了。冲突结束之后,中国军队痛定思痛,将力量集中到研制反坦克武器上,尽管上马了诸多项目,但由于文革的动荡,加之当时中国工业基础的薄弱,始终无法取得大的进展。

l直到中国与西方关系缓和之后,双方军事交流密切,在此期间,引进西方先进的反坦克技术成为了交流的重点项目,其中,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先进反坦克武器,不仅从奥地利引进了当时比较成熟而性能足够的105毫米线膛反坦克炮,这种英式火炮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曾经配用新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击穿过当时最为先进的苏制T-72主战坦克,还引进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包括电渣重熔钢与身管自紧技术,尤其是当时西方明显领先于苏联的高能发射药技术,这一切,为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面最为耀眼的那门120滑膛炮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过,虽然有如此多的技术支撑,毕竟,刚刚经历过文革动乱的中国军工还是无法与当时的最先进技术并肩,主要就是体现在与当时已经服役的北约制式120毫米坦克炮相比,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药室容积明显偏大,此外,其正面装甲厚度最大处仅仅为60毫米,机动性也不尽如人意。换句话说,在当时,服役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更加像是一款应急产品,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已经将未来主战坦克的口径定为苏式125毫米口径。

一战导火索谁刺了斐迪南(不要感伤东方斐迪南退役)(2)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开始了第二次军事交流的高潮,大量的苏式武器展现在中国军队眼前,包括当时苏联最为先进的T-80主战坦克,此后,中国自主研制的96式与99式主战坦克陆续服役,大量装备陆军,与此相比,装备数量仅仅几十俩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显得很异样,不仅综合战力明显低于新一代主战坦克,而且为了这区区几十俩120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要准备足够的零部件,尤其是与其他火炮并不通用的120毫米炮弹,显得效费比极低,加之中国已经装备的大量轮式反坦克炮与各类新型反坦克导弹,89式自行反坦克炮这位老兵,确实已经到了离开的时候了。他的退役,无疑是被时代与技术所淘汰,更是被解放军的新型作战思想所淘汰,一款只能用于防御而无法进攻的武器,不符合新时代解放军攻防兼备的作战理念。

另外,将89式自行反坦克炮称作“东方斐迪南”,老实说,有些文过其实了,二战期间的“斐迪南”自行反坦克炮,就当时的技术标准来看,除了机动力偏弱之外,无论是其88毫米火炮还是最厚达200毫米的正面装甲,在当时的战场上相比其对手都处于压倒性优势,以致于缺乏坦克的德军屡屡将这款防御武器投入到进攻作战中。反观89式自行反坦克炮,除了其火炮,几乎各方面都处于下风,尤其是无法应用于进攻作战,极易受到各类反坦克武器威胁。不过,在89式自行反坦克炮服役的几十年间,没有得到上战场一展雄风的机会,可以说既是一种不幸又是一种幸运。

一战导火索谁刺了斐迪南(不要感伤东方斐迪南退役)(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