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

图文|吴珀

引子

​前几天做了个梦,梦到我来到南市大菜市场去买年货。

梦中的我,提着个大菜篮子,先是在菜市场进口左侧的酱制品专卖柜台买了些火腿肠和酱肉,然后到里面的柜台又是买鱼,又是买肉,总之,买了很多。

可能是买的东西太沉了,鱼肉没有拿到家,就醒了。醒了以后的我就再也无法入睡,过去在南市生活的日子,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眼前闪现:过去的街道,过去的商店,那时的邻居,那时的亲人……..就这样,整整一宿,就是在回忆过去和追思往事中过来的。

以后的几天时间里,脑子里不断浮现过去南市的影子,时常回忆起已经回不来的很多往事。思来想去,干脆拿起笔,把回忆到的事情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追忆过去,一起回味过去那些酸、甜、苦、辣的旧时光。

在南市,我的家在福安大街中间位置的惟善里。这里按过去的南市的区域划分是南市的边缘。按我的理解,当时的南市,北起荣吉大街,南至福安大街,西从庆善大街,东到建物大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现在人们习惯把南马路—和平路—多伦道—南门外大街的合围统称为南市地区了。

我是1958年生人,比较清晰的记忆,应该是八、九岁时的1966-67年开始的。在这以前的记忆,像在开明里面看摔跤、看杂耍、听评书、听戏曲,这些大人们带着去经历的事情,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

1992年,我搬家离开了南市。虽说搬家以后有时也回来看看,从这个年头开始,一直到南市改造,南市已经是破旧、破败、脏乱的样子,在我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不了一个整体、清晰的回忆了。所以说,我的回忆基本上是1958到1995年这个时间段的事情了。

在南市居住的大都是普通的劳动阶层。那时的概念,一提起“军大院”、“市委大院”和“马场道”,才感觉是有钱有势的人住的地方。

而南市是人口居住密集的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劳动阶层。这里的商家,最多的是早点铺、粮店、副食店、煤店,还有其它经营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店铺。

下图:1986年出版的南市地区地图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

下图:李玉祥先生制作和提供此图:标注文中提到的商铺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

早点铺

我的小学是在荣安街小学。上小学的五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出家门——到早点部吃早点——到学校上课。

早点部的位置:出胡同口向左转进入福安大街,穿过广善大街,到下一个路口再左转进入首善善大街,不远的地方靠左侧就是个早点铺。

这个早点铺规模不小,在三间房大小的屋子里摆着十来个方桌子,方桌子的四面摆放着长条凳。浆子是2分一碗,豆腐脑是4分一碗,烤饼4分,果子是一两2个,8分钱。那时,一毛钱就可以吃顿早点。

离我家比较近的早点铺还有个开明早点铺。周日不上学的时候,给家里人买早点就到这里。好像早点铺的规模基本都是一样的。这里也是三间房屋大小的店铺。

那时的卫生要求是很严格的,服务员要穿白大褂,或者是白围裙,带白帽子。碗筷用过洗净后,要在大锅的沸水中蒸煮消毒。当然,服务员是需要定期身体检查的。

在早点铺,最喜欢看服务员制作豆腐的情形了:把磨好的豆浆,用大勺(kuai)(舀)进四角都用木棍吊起的布兜子里,以四个角轮流上下摇晃的方法,“淋下”(过滤)豆浆中的水分。然后再将这些豆浆倒进用布围好的四方木框子中,一层木板一层木框子、一层木板一层木框子的码好,最后用大石头压住,直到把豆浆中的水分挤压到恰到好处,就做成了豆腐。

还有个现象,至今没有解开这个谜:每天或是隔几天,早早就有拉豆腐渣的大马车到早点铺拉豆腐渣,拉大车的马是高高大大的东洋马。这东洋马是不是引进的外国品种的马?豆腐渣又是拉到哪里去?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

下图:华安大街:前方左侧就是过去的开明,右侧是开明早点部,左侧就是后来建的无线电厂。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

下图:即将拆除的开明早点部。旧时热闹的景象没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

下图:这碗老豆腐很正宗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5)

下图:当时热闹的场面再现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6)

粮店

以前的粮食是按区片供应的。我们惟善里一带的居民在仁美里福安大街出口的马路对过的一个粮店买粮食。我的中学同学米织芳的母亲就在这个粮店工作过。

还记得,粮店的铺面也是三间房子的大小,进门左手是记账收钱的柜台,迎面有几个一米见方的木柜,里面分别放着米、面、玉米面。有一个阶段粮店技术改造,建成了自动售粮机,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可过了不久就拆掉了,据说是技术不过关,不好使。

那个时候的粮食是计划供应,要凭粮本记账供应粮食。我是属轻体力劳动,每个月好像是分配到36斤粮食。

供应的米、面、粗粮是有比例的,其中细粮的比例很小。每个月26号“借粮”,那天早早就有不少人排队买粮食。进入冬季之前,粮店卖山芋也是一景,好像是按粗粮算,一斤粗粮可以买五斤山芋。

供应的粮食数量,也可以取出粮票,用在买像果子大饼、面筋、香干这些用粮食制成的副食品,如果出差在外买食品,就要用“全国粮票”了。到后来,经济发展了,粮食供应充足了,人们就把粮本中的粮食数量取出粮票来换鸡蛋。再到后来,粮票就成了大家收藏品了。

那时,每条街上都会有一、两家粮店。福安大街上除了上面说的粮店外,福安大街快到庆善大街上还有一家,庆有东里建物大街出口处也有一间。总之,有不少。

下图:这张画描写当时粮店的情形很逼真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7)

下图:这是粮店的售粮工具:秤、漏斗和方木槽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8)

下图:把布袋中的残留粮食抖出来。节约。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9)

下图:计划时期的粮本、副食本和煤本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0)

副食店

同早点部和粮店一样,南市地区的副食店也是不少。我们住处附近有建物街副食店、东华居副食店、开明副食店、清河街副食店、南头(福方里)副食店,还有远一些的南市大菜市,我梦中的菜市就是这里。

赶上过年的时候,就会到法国菜市、大沽路菜市去买一些平日很少吃很少用的副食品。比如:像一些的海鱼、海产品什么的,还有在其它副食商店买不到的调料。

平常买酱油打醋、买肉买菜,就到建物大街副食店,特意买些什么的时候就到东华居副食店,如果买些有特色的食物就到南头副食店。

南头副食店在一条不足百米的狭长街道两侧开设了副食、蔬菜、肉品的门脸儿。那里有回民的牛羊肉店,除了卖牛羊肉外,还买一些牛羊的下水。这里有牛羊的心、肝、肺,还有羊头、羊蹄、牛蹄,甚至还有胎羊、牛头。这些东西很便宜,但“得楞”(清洗、整理)起来很费劲。我记得老爸就买过羊头、羊蹄回家。很费劲的清洗后,炖熟后的味道是很香的。

下图:这里可能就是长春道菜市场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1)

下图:油桶的上面是打食用油的提子和售油器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2)

下图:过去副食店的环境大都是这个样子的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3)

下图:服务员的白帽子和白套袖,还有身后的鱼肉罐头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4)

糕点铺

南市地区的糕点铺也不少,最早记忆的是建物街与荣安大街把角的糕点店。再有,就是东兴大街与慎益大街交口处的糕点铺、东兴大街与东善巷交口的糕点铺。另外,还有荣吉大街上的玉生香糕点店,再远一点的就是多伦道上的桂顺斋糕点店。

天津的八大件、核桃酥、炉元、槽子糕,这些都是老人们爱吃的糕点。一般家庭,儿女“开资”(发薪水)了,或是老人过生日了,儿女们都会买些糕点孝敬老人。

有段时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到糕点铺买糕点送人。因为大家都用糕点作为拜年的礼物,以致于在过年之后,家家都“搭设”(吃剩的)着吃糕点,很多吃不了的糕点坏了,就扔掉了。

下图:老南市人的共同回忆—玉生香糕点店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5)

下图:老天津人对糕点的最爱——八大件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6)

茶叶店

对茶叶铺的记忆,首先想到的是华安大街到东兴市场大街口的裕兴茶叶铺,还有慎益大街与东兴市场大街交口的正兴德茶庄,远一些的就要到东北角的正兴德茶庄,或是劝业场的广裕去买了。

对茶叶价格最早的记忆是花茶,4元一斤,以后的价格就一路飙升。到现在,一百二百一斤的茶叶算是价格低的了。

那时茶叶铺有自己严格的职业要求,除了要穿白大褂、戴白帽子外,还不能涂脂抹粉。据说茶叶是吸附性很强的东西,如果服务员涂胭脂、喷香水的话,这些味道很容易被茶叶吸收,那茶叶的味道就不纯了。

下图:直冲着,就是过去的开明,底层的白门脸就是裕兴茶庄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7)

下图:这是慎益大街与东兴大街交口的正兴德茶庄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8)

下图:你看,货架上的瓷茶罐和铁茶罐很讲究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19)

下图:店员的装束很规范,包好的茶叶包也很规矩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0)

小酒馆和饭馆

小酒馆,对于讲究的人可能不屑一顾,但对生活在劳动阶层的人们来讲,这里是一些男人们休闲、消遣和海阔天空的场所。

以前,只是给家长买酒时看过这种场景,觉得挺有意思。现在,自己变老了,虽然不能每天泡在酒馆里,但两三朋友聚会、小酌时,有时专门要找标有《小酒馆》招牌的地方,点上两个小菜,喝几小杯低度数的白酒,叙叙旧,聊聊天,觉得很是惬意。

提起南市的小酒馆,首先想到的是华安大街与东兴大街交口的小馆,最早的时候,这里可以打(买)一毛三一两的零酒,可以用水壶买桶装的零啤酒。也可以打上二两酒,再买些杂样,或是买一份煮果仁,然后就喝起来,聊起来。

类似这样的小酒馆,在其它街道也有,只是没有在那些地方停留过,所以,也说不太清楚。提起南市的大饭馆,那可就多了。什么燕春楼呀!什锦斋呀!还有增兴德呀!永元德呀!这些饭庄的历史,如果对民俗研究者,或是对过去餐饮文化有兴趣的人来讲,可以讲上几天的时间,或者写成厚厚的好几本书。

七六年前后,我父亲的工资是七十几元,工作也挺辛苦的。偶尔的时候,老爸喝酒要配些酒菜,就“支”(指派)孩子们到饭馆买个菜,这个任务有段时间就落在了我的身上。记得去过清河大街与荣业大街的一家饭馆,还有南门外大街南开二纬路交口的华春楼饭馆,也去过燕春楼和蓬英楼。

记得一次给老爸买酒菜,是到南门外影院斜对过、三纬路口的饭馆。当时买饭菜酒菜的人很多,排的队伍排到了饭馆的外面。这时,一阵大风刮来,刮掉了二楼的窗户。听到头上有响声,还是小孩的我动作很快,一步就窜到了屋里。此时,只听得身后窗户落地、玻璃破碎的声音,好险呀!

下图:这是华安街与东兴大街交口,过去是小酒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1)

下图:五十年代小酒馆的情形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2)

下图:荣吉大街与东兴大街交口:曾经的增兴德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3)

下图:快拆除的燕春楼饭庄,期待看到旧时候的样子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4)

下图:过去的什锦斋,后来的浴池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5)

下图:坚持了很长时间的永元德饭庄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6)

药店

旧时候,人们得了病就到附近的小医院去看病。至于头痛热的小毛病,就到附近的药店买些药。到药店,讲述一下自己的病情,店员就会推荐一些适合你病情的药。花钱不多,病也治好了。现在记得的一般药物有阿司匹林、三鱼牌镇痛片、小儿至宝锭、清肺止咳糖浆、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等等。

还清楚的记得:在慎益大街靠东兴大街的位置有红光药店,在荣吉大街靠东兴大街的位置有健民药店。在多伦道离百货大楼不远的位置有新津药店。

那时,药店的格局大都分西药柜台和中草药柜台。西药柜台的后面有很多带门的柜子,用于放置药品;中药柜台是个宽宽的长长的木质的案子,案子的台面很厚。

中药柜台的台面上放着一个铜质的捣药锤。柜子后面是现在很少见到的带有很多方抽屉的木柜,抽屉里放着不同品种的中草药。每个抽屉的外边都写着中草药的药名,药名的字写得很工整、很漂亮,有些药店的中草药名还是刻出的字,字还是用金粉描的。

下图:您仔细看这位老药师和他前后的场景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7)

下图:中药抽屉和刻的中药名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8)

照相馆

在旧时期,一般的家庭只是在特殊时期才到照相馆照相。像工作证、学生证照片,还有家庭的全家福照片等。

我家里存的老照片,有些父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照片。我们家兄弟几个合影有两张印象很深,一张是我们家庭叔伯兄弟十一个人的合影,排行第十二的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没赶上合影。还有一张是我们家庭的全家福,父母坐在前面,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站在父母的周围。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是,我们兄弟六人,每人都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每人还捧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南市的照相馆有好几家:东兴大街上的华东照相馆,建物大街临近荣吉街的南市照相馆,远一些的照相馆是在多伦道快到华安大街口的兄弟照相馆。

记得76年年底,快要离开天津到大同当兵的时候,在这家兄弟照相馆与高中的老师和同学拍了张纪念照。

那时拍照片挺有意思,在很暗的拍照室里,摄影师操作着笨重的照相机,拍照时还将大块黑布披在头上,这样是防止底片曝光。现在这样的机器,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

下图:南市照相馆,曾一度变身为保健按摩店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29)

下图:出南市口、坐落在和平路上的鼎章照相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0)

下图:老式照相馆为新婚夫妇拍结婚照的情形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1)

小百货店和文具店

提起小百货店。我记忆中,在广善大街和荣安大街的把角有一个小线铺,这里针头线脑、肥皂香皂都有,还有语文数学的写字本,大开的纸张也有。附近的住户如果缺少了这些东西,从家里出来,“一扭头、一转身”,就能买到。

大一点的小百货和文具店,就是东兴市场和清河大街交口的新城百货店了。卖的东西更齐全一些的百货商场是在东兴大街上的南市百货商场,文具用品比较齐全的就是多伦道上的红星文具店了。

下图:过年前,文具店和百货店就变身年画店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2)

下图:这个场景不是摆拍,是真买东西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3)

下图:这是年代近一些的百货商场的场景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4)

下图:这里的商场还是老货架、老柜台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5)

理发店

老年间的时候,理发都是自己在家理。几乎每家都会出一个两个会理发的人,哪家没有会理发的也不要紧,邻居会给帮忙的。

我家的老爷子会理发,后来二哥和四哥也学会了理发。我没有学会,试着给邻居理发,结果理成了“狗啃的”,以后就没有人让我理发了。

可能是八零年以前的事情了,走街串户理发的一个人叫“盖了盖”,他每个月到我们惟善里来一趟,先是给老年妇女们整理头发、铰脸,然后给男人们理发。他的技术好,大家都认他。这个“盖了盖”好像住在估衣街,如果活着的话,应该有九十几岁了。

那时理发店国营或集体性质的占大多数,也有很少的是个体户。记忆比较深的是首善大街公益里出口有个小门脸,就是个体理发店。对这个理发店印象最深的就是:理发后要冲头,调好温度的水是从吊在洗头人的上方不高处的一个半圆小铁盒子里引出来的。为了节约水,水流很小很小。

到后来,人们讲究了,不少人理发要到比较高级的理发店去了。东兴大街和慎益大街交口一家新新理发店,多伦道靠近百货大楼的还有一家比较高级的理发店。

有一阵男人时兴大背头和分头,女人们则时兴烫卓雅头。理发店的橱窗里还摆着各种发型的照片,彩色照片是人工上色的。

下图:现在的美发店里会刮脸的可不多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6)

下图:旧时的理发专用椅,前些年在路边理发摊还见过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7)

下图:这就是个体理发店的场景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8)

下图:年轻女人们的发型,就是叫不出名字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39)

澡堂子

南市的澡堂子不少,这里我对卫生池和玉清池印象最深。卫生池就在我们福安大街的后街的荣安大街,玉清池也不远。其它池子,像清河大街一进和平路口向左转的和平路浴池,慎益处大街上的新华池,还有劝业场的华清池,也去过,但是去的次数很少。

记得卫生池的一楼是男部,二楼是女部。一楼一进门,迎面是柜台。到这里洗澡的人除了交洗澡钱外,还要将自己的钱包和手表交给柜台保管。

一进休息大厅,伙计马上就迎上来给你找位置,顺手就给你拿过一个柳条筐,让你把脱下的衣服放在筐里。伙计还不时喊“鞋帽扣篓!钱物交柜!”如果有人有衣服要洗,那也很快。在你洗完澡后,洗好的衣服也干了,也熨好叠好了。

玉清池是很讲究的。洗澡的池子分温水和热水。爱洗热水的人“零碎儿”比较多,不是唱就是喊。这可能是因为水温高,烫得有些兴奋的原因吧!

玉清池的休息铺也挺别致。两个铺为一组,铺之间有个小桌子,桌子的下面放衣服,上面放茶水或是瓜子萝卜之类的吃食。两个铺和另外两个铺之间的隔断挺讲究的,形状有些像大竖琴,牌号是铜质的,是椭圆形的,比鸭蛋要大些。总想在旧时记忆展览中看到这个铜牌,可一直没有看到。

下图:玉清池变身医院,唯一保存的南市老建筑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0)

下图:休息大厅和忙碌的服务员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1)

下图:这是洗早上的“头水”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2)

下图:从热水池出来的人浑身被烫得通红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3)

煤铺

人们告别用烧煤的方式做饭取暖,是近些年的事情了。南市旧房改造之前,尽管有些家庭已经使用煤气罐做饭、烧水,但冬天的取暖还得烧煤球和蜂窝煤。

供应我们惟善里一带的煤铺在广善大街临近华安大街的位置。它的后身是老的电台大院。煤铺的格局基本是:一进院子就是收款记账的小屋子,不太大的一个院子,一个存放煤球的棚子。煤球是按量供应的,记得每月是300斤另外,还供应几斤劈材作为引火用。

以前是由送煤工将煤球送到家里,后来就变成收费送煤。送煤工的板子车可以装十个方竹筐,每个竹筐装100斤煤球。如果自己有车,可以自己去取煤球。这样就省下了运费了。

再到后来,煤球改成了蜂窝煤。煤站向煤铺运进煤渣子,煤铺自己再将煤渣子用机器挤压成蜂窝煤,然后供应给居民。

记得福安大街有两家煤铺,首善大街有一家煤铺。南市里还有几家煤铺,到后来都一点一点的撤销了。

下图:借张建老师照片:木门里就是广善大街煤铺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4)

下图:送煤工、班车和煤筐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5)

下图:蜂窝煤做成后码好风干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6)

下图:煤棚和蜂窝煤传送带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7)

修车铺和修鞋铺

一提到修车,人们都想到在大街把角的路边,摆放着一些修车工具,车胎扎了,车圈“龙”了,修车师傅一会儿就会把它修好。

可再早些时候的记忆是修车是有铺面的。我记得福安大街佑安里出口靠左面的那间门脸就是个修车铺,还依稀记得修车师傅修车时的样子。在其它地方也记得有修车铺。

修鞋、绱鞋的门脸不少。福安大街与建物大街交口、福安大街与首善大街交口,还有福安大街同善里出口靠左手也有一家修鞋、绱鞋的铺面。

好像这三处店铺的主人都有残疾。记得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这些修鞋铺。在当时,可能是政府为了照顾残疾人,才允许他们进行个体经营的吧!

下图:修车技巧:放倒一辆,修另一辆,都跑不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8)

下图:修车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拿不好“龙”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49)

下图:绱鞋,特别是做皮鞋,一般人干不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50)

下图:“排鞋”的鞋楦,知道的可能不多了

80年代天津南市(天津南市忆旧)(51)

自2000年左右南市地区大规模地拆迁以来,只有荣吉大街的玉清池旧址,还有建物大街荣安大街到治安街一段残存的老房和破旧的门脸儿给我们一点忆旧的余地,其它地方,除了留下旧时的街名外,都已经是高楼林立、旧影难寻了。

以上讲到的这些地方,都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店和商铺。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被家长“支”着到这里去买东西。长大后,也要隔三差五的去这些商店,所以,无论是儿时的记忆,还是长大后的经历,都能回忆得起来。

尽管有些记忆模糊,尽管有些回忆会张冠李戴、记错了时间和位置,但一提起过去的南市,提到这些旧时的商铺和街景,就会兴高采烈、眉飞色舞,于是乎就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讲述。

精选留言
  • 军魂 A: 好!真是有心人!南市不光是你的,也是全市老百姓的,这些记忆知道的已经不多了,谢谢你的回忆和感慨!大家都会感谢你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老家伙!年轻人他们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往年之事!
  • 申树明:吴珀大哥写的太棒了!生动描述了三十年前当时南市的容貌。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料。 我也是在福安大街长大的60后,小学在福安街小学毕业,中学在荣安街中学毕业。吴珀大哥描述的南市情景历历在目,尤其是那个计划年代,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年代…… 我记得上学买文具,除了去广善大街和荣安大街交口的小文具店,还穿广善街的北头胡同,穿过清和街到永安大街的幸福文具店,(旁边是永安药店)如买高级文具去百货大楼的五楼文具柜台…… 那时的商店都是公家的,都是货真价实,没有欺诈行为,售货员服务也是真诚的。 再一次感谢吴珀大哥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 大白:姥爷家住大悲奄胡同31号!南市的买卖辅号印象中的有全聚德、燕春楼、永元德、什锦斋、白记饺子馆(和平路和慎益街各一店)、桂顺斋、玉生香、欣乐糕点店、正兴德、光辉药店、鼎章照相馆、长城影院、新闻影院、淮海影院、群英影院、人民剧场、黄河剧场、新华书店、中华曲苑、燕乐升平、大华商场、南市百货商场、玉清池、福仙池、太平洋鞋帽店……,南市,几代人永远的记忆了!
  • 蒿科村人:吴先生写了非常好的一篇文章!从亲历者角度,尽可能详实的介绍了以南市为缩影的那个年代的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起来亲切,读起来真实。必须说一声谢谢!只补充一点:您觉得可能是长春道菜市的那张照片,取材是大沽路菜市的。仅从您用“可能”一词,就说明了您的严谨作风!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向您致敬!
  • 天津yuxing:是新化池,不是新华池。荣业大街玉清池,不是荣吉大街玉清池。清和大街最早还确实就叫“清河大街”,源于那边的污水河,只不过以后看到的路牌都是“清和大街”。其他街道名字打错了应该是打的太快笔误。
  • 老莫:五五后的记忆力不错篇幅不小,天津三市,鸟市,南市,鬼市。 兽力车即使高头大马也不是洋马。 豆腐渣一般用作猪饲料。
  • :写的太好了,我小时候就住仁美里,你提到米织芬和我是亲戚,王志华是我表哥,她是我表嫂,小时候记忆还有些印象,我是64年的,谢谢您写很好啊!
  • 丁一帆 :文中提到的大洋马拉的豆腐渣的事,其中之一,是工农联盟农牧场的大洋马,豆腐渣是奶牛吃的。大洋马车还经常到贵阳路敦仁里面粉厂拉粮食。长春道菜市场亦成法国菜市场,您的照片是英国菜市场的。什锦斋好像前几年还有,掌柜的姓苑?记得有个比较大的邮局,可以打长途电话。
  • 开心就好:我的老家,美好的回忆。
  • 袁智:南市最多的戏院和影院呢?理发店南市最好的是荣吉大街南市影院对过的华明,南市的新华书店,饭馆里的全聚德呢?马家馆呢?东兴街的面馆?清和街的焖面馆?淮海旁边的小酒馆专卖炸烹鱼,腊豆儿,水煎包。还有满大街的切糕摊儿(车),煎饼果子摊儿(车)。还有大量的小学和数所中学。
  • 扬帆起航:您的记忆好象我又跟您从走了一趟南市真好
  • 吴南方:作者讲述的都是千家万户身边的事。生活中离不开副食店、粮店、煤店,小百货店,还有理发店、修鞋摊儿、照像馆,再就是走街串巷修锅盆儿水壶的、修伞修木盆的、修瓷器的,太多了,简直说不完。可以这么说,生活上遇到的事应有尽有,没有解决不了的。不像现在,理个发都费劲,都叫美发店了,嫌理发不赚钱,价定高了,人们都不愿进,几十元理个发,都嫌亏。过去,单位就有理发的,休息时间为大家义务理发。
  • 白派京韵:写的好也详细.老南市人是有感情的|老啦也非常怀念儿时的记忆.我是仁美里养大的南市娃娃.今己七十有三啦!看到回忆南市的文章就兴奋.有机将所见所闻的记忆回顾一下.仁美里的人闻秩事.我的表姐武术名家李文贞.李文兰.堂兄河北梆子名家李世荣'表姐评剧名家金牡丹,银牡丹都回忆一下他们的 演艺生涯和我学唱白派京韵的人文趣事。
  • 丁一帆 :多伦道靠近百货大楼的还有一家比较高级的理发店。 是靠近警备区的香山理发店吧。我结婚时的发型就是去那做的。
  • hs:每月25号借粮
  • 明利:先生写实让我如同身临其境。其景勾略如同一幅美好的画面展现眼前。好
  • 慧心一笑:感谢原创 感谢组织编辑让我忆往昔 想起童年趣事,想起儿时快乐时光!谢谢您们!
  • 习习 亻圭:电台大院住到89年才搬走。对面是华安街小学。
  • 苹果园:一代人的记忆,共同的印象。
  • Sigi:我儿时住在南市旁的清河街
  • 孔庆荣: 好。可以做地方志用。高。
  • 李长舒 :你文中提到的开明实际它是叫东兴市场,市场里有一个开明电影院。
  • 敏锐:说的太棒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这是一段不能抹去的记忆,豆寇年华,人生大好时日都在这段回忆里了,悲喜交加的时光,相互残杀的岁月,留下深深的铬印
  • 梅江一只鹿:更正您2处错误,一是"长春道菜市场“的照片不对,那个是烟台道的菜市场。 二是老式木头照相机蒙黑布不是怕曝光,是为了对焦,因为这种相机在拍照前不装底片暗盒,先打开镜头快门在一块磨砂玻璃(上面有格)上校准拍照的取景范围和焦距,蒙黑布是为了能看清楚玻璃上的影像,对清楚了关闭快门再将藏有底片的暗盒插上,再抽去挡光片,这时师傅已从黑布里出来了,一手捏着快门开关,一面说"笑一点",咔嚓一声拍好了。
  • 亮哥亮:吴珀老师这篇“南市忆旧”的文章太好了。 讲述的靠南市南边的多一点,还差南市的委托店,鞋店,旅店,影剧院还有中小学校。 南市大约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可各种老百姓离不开的商业网点太全了。 全国各城市都有像天津南市这样的地区和市场。但没有像天津这么全。 谢谢吴珀老师!
  • 寒松:写的很详细,您的记忆力真好!有的照片中老街道很熟悉,恍如昨日啊!可惜再也回不去了!怀念!
  • 飞马:补充一点,荣安街小敦厚里口也有一家鞋铺,上鞋的那位师傅也是脚有残疾的。在大敦厚里旁还有一家裁缝铺师傅姓杜,是我同学杜占和家开的,不过我们这位同学据说早就离开人世了。荣安街的澡堂子过去不叫卫生池,到底叫什么我记不清了,好像叫什么清池,进去后买牌后给你一个圆柳条筐衣服就脱在这里边,里边的师傅用宝坻的口音大声喊到:鞋帽归娄,财务交柜喽!池子房子里他们也时而喊到:少洗多凉。那时候讲究的老头们洗完澡出来躺在床上还要要上一壶茶和几角青萝卜,然后在睡上一觉。
  • 郭强:和平路上的'福仙池',在芦庄子口旁边。小时候也经常去那里洗澡。
  • :菜桥子二路汽车站对面有个公益德包子铺,太好吃了
  • Peter:儿时的记忆,难忘的岁月。
  • 道远:写的挺好的 令我回忆起来我家十年南市生活的情景,感慨万千,不胜怅惘迷茫难忘啊!老南市!
  • 白居不易的主场:清河大街和平路口的浴池是福仙池。
  • 释昌峰:怎么能没有南市大合作社?
  • 宁静致远:以前的早点有夜间卖药的,夜里有病了就去药店拍门,门上有个小口,告诉人家买什么药,就在这个小口里交钱拿药。东兴大街和荣吉大街交口往建物大街的方向就有一个药店,旁边是个文具店。这都是小时候的记忆了,也许记错了。
  • 立春咏春:红光药店和健民药店的位置弄反了。红光在荣吉大街。
  • 游侠爵士:您写的真详尽,真确切,,唯一的就是清和街,,您错用这个“河”了!
  • 刘葵:25号借粮
  • 鲁班七号:我家就在南市住 燕乐旁边的住了20多年
  • 孟孟:我们家在闸口街。
  • 璐^_^superman:我是2006年拆迁搬走的,对南市的感情太深了。这几年每个周日我几乎都会回去一次,虽然没有了老南市的样子,但走在街道上脑海中还是小时候南市的样子。
  • 好人缘:仁美里姥姥家,难忘的胡同,难忘的岁月
  • 游侠爵士:又见到吴珀大哥新作了,您抛玉引玉让咱南市旧邻在此欢聚添加了更多更深的忆南市,老街旧邻情深意浓,顺祝各位高邻中秋快乐,期待吴珀大哥继续忆南市新作!
  • 老客:红光药店后更名为益寿堂药店 健民药店后更名为曙光药店 两家的位置弄颠倒了
  • 老栾:南市、城厢老名老地多少城市市井文化就这样拆没了,可惜可叹啊。
  • 无问西东:看到了“永元德”照片,突然眼睛湿了,我的姥姥姥爷家就在永元德旁边的胡同里住。二十多年了,已经没有喽!
  • 梅江一只鹿:您说的拉豆腐渣的马车不知是不是也在长沙路豆腐房拉渣?长沙路豆腐房也定期来,驾辕的就是匹军马,拉套的是两匹蒙古马。据我爸说大黄马屁股上有烙的号码,是军马的身份(大约是个6号?),那匹东洋马比拉套的马高大不少。后来看了一些马的知识,想起那大马不但个大,而且一直高昂着头,是所谓的高头大马,据说骑兵用的军马都是专门训练的昂头马,而那拉套的民马一直是低着头的。豆腐渣都拉到农村喂牲口去了。我们小学放学经过总有几个同学在车上挖一捧豆腐渣团吧团吧啃着吃,我看他们吃的香也抓了一把,结果生豆子味吃不下去就扔土箱子了。
  • 津门十三邵:好全面啊!念念不忘的是慎益大街,小的时候总是和父亲一起去买东西,当时的南市真的好繁华!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 宝石路:以前一出胡同口有个饭馆叫蓬英楼一进门就能闻到酒味和各种炒菜味,太怀念过去的饭馆的味道了,
  • 柯神就是豆水儿:深度好文
  • ASAP:写的真好,这对年轻人真的很重要,认识过去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热爱现在的生活。
  • 老孙大哥:吴珀您好,看完您的文章很是兴奋,我也是住在南市的福安大街,您能否建个群,把五零后,六零后住在南市的建个群,让我们大家共同回忆儿时的美好时光。
  • 飞马:东华居旁的早点铺,最早以前还是一头蒙着眼的驴在拉磨,后来才改成电磨。
  • 寒风:和平路浴池最早叫福仙池
  • 积健为雄:现在还能称呼南市吗?没了!砸碎万恶的旧世界啊
  • 玲玲:满满的回忆,一个早点铺吃点,一个粮店买粮食,群英影院,福方里……
  • qazolk963:写的太好了,照片配的也好,为吴哥点赞。
  • furry _unicorn:我是80后,我也是在东兴大街长大的,华安街小学上的学特别怀念南市的生活,也有几次梦回南市
  • 小清:南市的菜市场应该叫“大合色”(也就是大合作社的意思,也叫它大黄门),紧对着南市商场,南市最大的菜市场了,后来在把角处专门分出个菜市场,专门买菜
  • 杨喆:增兴德是祖上产业,张八爷是我太姥爷。 长春道菜市照片可能不准确。首先,长春道不在南市区域。凭记忆,照片很可能是“大菜市”即“英国菜市”,位置在大沽北路原市委花园对面。长春道片区居民凭票证购买副食品,一般去兴安路口“小菜市”。
  • 吴珀:回扬帆起航,我们的回忆虽然有些惆怅,但也鼓起我们生活的希望。
  • 吴珀:回白派京韵,我朋友石文龙先生经常提起您李家,每每提及总是充满敬仰之情。
  • 吴珀:回老莫先生:,希望您,也希望大家,都动起笔来,写写自己的回忆。我也继续努力,再写一些对剧场电影院的回忆。
  • 吴珀:回蒿科村人,谢谢您的纠正。
  • 吴珀:回申树明先生,感谢您的留言。在我以前写的回忆文章也有您的留言。谢谢您的鼓励。
  • 吴珀:回军魂A,您说的对。南市是南市人的,南市回忆也是南市人的。
  • 吴珀:回梅花一只鹿,感谢您详尽的解释和热心的指教。
  • 吴珀:回精诚所至,谢谢您的留言,对我对拉豆腐渣大洋马有了答案。记得大马的屁股上还烙有数字了。
  • 吴珀:回无闻问东西,我也是,每每想起不能再回来的时光,心里就无限惆怅。有时想看看旧时的模样,就到陕西路、山西路,看看夜幕下橘黄色的路灯的灯光。
  • 吴珀:回慧心一笑,我们住的胡同相距不到一百米,我还清楚记得您以前的模样。
  • 吴珀:回静,如有可能,请米织芳联系我,我们高中同学都在找她。

(编辑:傅磊 张翔 swell1009@qq)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