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全集(粟裕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粟裕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使国民党主力受到重创

文/安国宁家

文/安国宁家 #聊聊战争史#

1947年6月底之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兵团相继进军中原,把战线从黄河推进到长江。国民党中原战场配备80个旅的重兵,妄图将人民解放军从这一要害地区赶回去。

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全集(粟裕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

1948年1月下旬,粟裕接到中央军委指示,要他率领华东野战军一、四、六纵队渡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机动作战任务,以吸引江北敌军回师江南,调动分散敌人,减轻中原我军压力,迫敌处于更加被动地位。粟裕立刻意识到,中央军委采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而且对解放战争的全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他在积极组织部队进行渡江准备工作之时,认真考虑怎样更好地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

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全集(粟裕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

在全面剖析敌我双方情况变化的基础上,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渡江南进,自然会给敌人以相当的威胁和牵制,但却不一定能达到吸引蒋军主力回防江南的目的。从大局看,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在江南打大歼灭战兵力是不够的。10万之众渡江之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上万里,敌人必会利用处于大后方的有利条件,对我实施围追堵截;我南进后,可以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中原战场上的敌军的4个主力军(师),难以实现既定的战略意图;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势必分散中原我军兵力。

而若在中原及黄淮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多的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条件却正在成熟,因为中原地区广阔,敌人背的防守包袱很重;中原地势平坦,虽便于敌人互相支援,但也有利于我军实施广泛地机动作战;中原背靠老解放区,我军可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支援。于是,粟裕将以上看法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

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全集(粟裕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3)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报告后,中央立即电令,陈毅和粟裕一起到中央当面汇报。1948年5月5日,毛泽东主持会议听取意见并研究后,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方案,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作出华野3个纵队留在中原,在黄淮地区打大仗的决策,将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消灭于长江以北。

在进行淮海战役时,毛泽东曾电示总前委:“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些都表现了毛泽东尊重群众、集思广益的政治家气质。

后来,淮海战役的胜利证明,粟裕的建议是正确的。

毛主席虚怀纳言、从善如流、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的政治家素质,正是他“以一敌百、以少胜多”打败蒋家王朝的秘诀之一。

关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讲述与分析,您有什么观点,欢迎@安国宁家交流、评论。

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