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提出于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经典心理学书籍《梦的解析》,该理论借用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该剧被视为古希腊最高的悲剧成就,其中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作恋母情结,主要讲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亲密关系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有时候也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2)

在此情形下,男孩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感,而把父亲看成是自己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而对母亲怀有敌意。 因此,同样也有“恋父情结”。

说了这许多心理学知识,是想引出这篇影评要讲的电影——《告白》。《告白》上映于2010年,由导演过经典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的又一部力作,豆瓣评分8.7,位列豆瓣TOP250排行榜的101位。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3)

这是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电影,同时也是部关于女老师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复仇的恐怖电影。

《告白》这部电影里,故事从几个孩子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犯罪事件,从不同角度充分阐释了恋母情结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性。与此同时,电影中的女老师在失子之痛的驱使下,以及杀人凶手(女儿的同学)受制于“少年法”的保护,便利用报复对象的恋母情结的心理完成了复仇。

从电影结局小男孩在女老师的利用下炸死自己的母亲来看,我们虽通过电影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告白”(心理独白),通过心理分析看到两个杀人的“坏孩子”也非常值得同情,同时又对深谙心理学知识并用该知识对他人进行操控以达到复仇目的的女老师感到一丝畏惧。即心理学既可慰藉引导心理患者,也可操控他人造成高智商犯罪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4)

为了便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先梳理一下电影故事线。

女老师森口悠子的女儿被发现溺死于学校的泳池当中,可经过她的证据搜集以及高傲的天才学生渡辺修哉的自我供述,她才知道女儿是因为被渡辺修哉做“人体实验”电晕后,其同伙下村直树将女儿扔到泳池里溺死的。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5)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渡辺修哉是为了通过实验杀人来获得社会关注,并引起因为成绩不好而选择抛弃他的母亲的重视,因而他利用下村直树因为体弱胆小被同学孤立的心理,主动靠近并利用他的“忠诚”完成了实验,而高傲自大却让他在离开现场前对下村直树说出了利用朋友的实话。

因此,原本只是想替渡辺修哉掩盖杀人真相且善良的下村直树,因为受到被利用后的心理伤害,小女孩虽然已醒过来,他却情绪失控仍然将她扔下了泳池。渡辺修哉想杀人却杀人不成,下村直树一开始只是想帮助渡辺修哉,却因为对方的言语伤害成为真正的杀人凶手。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6)

森口悠子知道女儿被杀的真相后,一方面两个学生不满14岁,受少年法保护,另一方面真正具备杀人动机的却不是凶手。于是,她通过期末结业典礼展开“告白”,在两个学生所在班级叙述女儿是艾滋病患者的“真相”,并娓娓道出女儿的被杀真相,直至使用“在两个学生所喝的牛奶中注入患艾滋病的丈夫血液,让他们用对死亡的恐惧来重视生命”的谎言展开复仇。

女老师是个深思熟虑又可怕的“心理学专家”。在课堂上,他不仅利用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好奇心来引出丈夫和女儿的故事,也利用“每个人都畏惧死亡”的心理来刺激两个杀害女儿的学生,还利用了其他学生对杀人凶手的愤恨来迁怒于渡辺修哉和下村直树,并将二人孤立开来。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7)

新学期开始,下村直树在杀人的愧疚与“被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之下,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反思”,不再上学。而渡辺修哉在被“死亡的恐惧”击溃之下受尽同学的孤立与欺辱,原本因为成绩好被同学羡慕,这一次却因为道德污点,他的成绩好反而变成了被同学嫉妒和发泄的因素之一。

而这,只是女老师展开复仇的第一步。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8)

新学期到来,班主任从冷漠的森口悠子换成了热心的男老师寺田良辉。而他的热心肠,却再次沦为森口悠子展开复仇第二步的关键因素。女老师发现男老师是自己丈夫的铁杆粉丝,便借此于他见面。

他们都知道下村直树一直没去上学,女老师便告诉男老师女儿的死亡真相,并“宽容”地告诉他她已经原谅了两个孩子,并建议他亲自去下村直树家接回下村直树,无论遭受怎样的拒绝,都要坚持,男老师信以为真。

因此,男老师开始组织同学写鼓励的话和拍鼓励的视频亲自送到下村直树家里,而因为下村直树母亲对儿子的袒护,每次与男老师关于森口悠子女儿被杀的只言片语都透露着对女老师的谴责,这无疑加深了下村直树的愧疚感。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9)

关于下村直树的告白当中,展现了几点重要的心理学知识。首先是母爱导致的心理偏袒,其次是愧疚与死亡恐惧交织所产生的生理厌恶。下村直树在家期间,对所有外在的脏东西都无法忍受,因为都会让他联想到女老师提到的艾滋病。与此同时,他始终拒绝与母亲接触,一方面担心感染母亲,另一方面对母亲不明真相的袒护表示心理反抗。

最后,知道真相后的母亲看到儿子逐渐“发疯”,在丈夫没有丝毫帮助的情况下准备采取极端的保护方式(杀死儿子让他解脱再自杀)刺激到儿子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渡辺修哉的利用导致的巨大孤独感和本能保护,他最终在潜意识的主导下杀死了母亲。女老师复仇计划的第二步由此达成。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0)

而她复仇的第三步,则利用孤僻敏感却非常理解渡辺修哉的“恋母情结”的女学生北原美月来完成。

首先,她在建议男老师坚持家访的同时推荐北原美月陪同老师,让她一步步感受到男老师的热心导致下村直树的心理崩溃与杀人真相来源,并通过设计学生向男老师“告密”的桥段,让其他学生将北原美月与渡辺修哉同时孤立起来,使得渡辺修哉在得到帮助的情况下主动向她靠近。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1)

最终,女老师从女学生口中知道了渡辺修哉的“恋母情结”,并完成了第三步复仇计划——渡辺修哉为了得到母亲的回应杀害了无辜,最终不仅杀死了唯一理解他的北原美月,还用炸弹间接杀死了最想得到认可的母亲。

在渡辺修哉的告白当中,我们看到他因为母亲放弃当学者的机会来培养他,可他的成绩却始终令她失望。母亲在望子成龙的愿望与儿子很普通的现实之下所导致的巨大心理反差,最终使得父母的婚姻破裂。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2)

她狠心地抛弃了儿子渡辺修哉,多年都不曾来见他一面。他在渴望母爱与孤独当中心理失衡,虐杀小动物、建网站博关注等等行为驱使着他走向犯罪。

令他感到讽刺的是,母亲的狠心离开却激发了他的天才基因。私下里残忍、无视生命,在学校却成绩优异,屡次拿到发明大奖,只是母亲却始终没有关注到他。在北原美月道出他恋母情结的真相之后,愤怒的他放不下自己的高傲和自尊,而将北原美月杀害,甚至萌生在毕业典礼上用自制的炸弹杀害更多人(包括自己)的极端想法,且高傲驱使他录下视频。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3)

他不知道,这一切都在女老师的掌控之下。电影《心灵捕手》当中,马特达蒙饰演的频入监狱却又始终依靠自己的博学为自己辩护而得到释放的天才少年威尔,在接受心理学家治疗的过程中,频繁采用智商的优越和对心理学的熟知来反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而《告别》里的渡辺修哉,也如出一辙地拒绝北原美月的慰藉。

同样的天才少年,同样的因为对其他“普通人”的鄙视而自我孤立与犯罪。相同的是,他们都受“俄狄浦斯情结”所困扰;不同的是,渡辺修哉是因为“恋母”,而威尔是因为“恋父”。

只是,《告别》这部电影无疑更令人恐怖。《心灵捕手》当中的心理学老师在清楚了咨询对象威尔的恋父情结后,最终包容的感化他,主动扮演他的“父亲形象”并帮助他找回自己。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4)

而在《告白》当中,同样作为老师的森口悠子,却因为失去女儿的痛苦一次次的选择复仇,尽管深谙人性却不愿意面对女儿死去的事实,一步步将两个孩子逼至崩溃。尽管在电影的最后,女老师一边带着胜利者的口吻,一边同情痛苦的渡辺修哉,流着眼泪笑着说“开个玩笑”,电影由此结束。

这个结局从故事角度达到用复仇来教化渡辺修哉的目的,同时也从电影角度来增设悬念,给观众留下一个渡辺修哉杀害母亲只是另一个类似“注入牛奶的血液会导致艾滋病”的谎言思考空间。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5)

而这一过程中,下村直树杀死母亲却是事实,“开个玩笑”也无法掩盖同样作为母亲的森口悠子为了还女儿一个公道而害死另一个无辜的北原美月,以及下村直树的母亲。更别说其中还有无数人沦为她复仇计划中的牵线木偶。

森口悠子是利用心理学进行高智商犯罪的极端影视角色之一,因为她杀害的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而她间接杀人的唯一动机,却是对少年法的反抗。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6)

最后,我们再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少年法的合理性。

电影中日本的犯罪年龄界限是14岁,在中国,少年法的年龄界限是18岁。然而,对于青少年或儿童来说,无论法律规定多少岁犯罪可以判刑,都是出于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指导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人道主义关怀”。

与此同时,每个国家几乎都有青少年杀人事件,甚至是不满十岁的儿童杀人事件发生,尤其是如今媒体发达手机普及之后,一些年龄尚小的孩子也有可能将媒体书籍上的杀人案例分析当作“实验教材”。他们选择犯罪并非不知道何谓生死,而是价值观的不完备,从而意识不到一个人的死亡对于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当然,从数据上来说,年龄越小,造成犯罪的几率则越小。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7)

之所以提到“人道主义关怀”,一方面青少年才是世界的未来主导者,保护他们的生命价值和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是每个人的责任所在,因而尽管法律要“一视同仁”,却也不得不对青少年法外留情。此外,心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指导着教育,一方面也影响着法律的制定,因而少年法的制定是综合各大学科和社会现状的产物,而非单纯的保护凶手,不顾及受害者家人和“非正义”的存在

之前北大学子杀害母亲的案件轰动之后,不少新媒体作者将矛头指向了一些因为少年法被“宽容”的青少年,呼吁惩罚甚至“杀人偿命”,这样的论调看似正义,实则是抛却文明发展得来不易的对生命的尊重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含义不是劝人放下仇恨,而是认识到仇恨只会加深和延伸仇恨,是个恶性循环。心理学也好,社会学也罢,它们的发展都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恶性循环的巨大破坏性,从而制定“相对合理”的法律,尽可能顾及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8)

相对而言,《告白》中女老师因为女儿之死得不到伸张而伤害更多无辜,对于任何一个稍微具有一点善良的人来说,她的行为都不可取!

最后,从电影的角度来简短谈一下这部电影。

全片采用灰暗色调,阴雨的天气(即使有微弱阳光也乌云密布)加上悲凉沉重的背景音乐,处处烘托着压抑恐怖的气氛。在拍摄方面,大人特写镜头较多,而小孩多以背影和相对模糊的镜头选择,暗示着成人知晓儿童,而儿童无法知晓成人的心理落差,同时也表明大人可通过阅历和知识引导或控制小孩的行为,而小孩却无法明白成人的心理来做出相关回应。因此,成人与孩子的思维和心理差距将电影的戏剧张力最大化呈现。

一个校园女孩讲述自己暗恋的故事(关于一个女老师利用心理学向自己学生复仇的故事)(19)

场面调度方面,教师里的混乱场面,以及会场的秩序庄严,在色调和音乐的烘托,以及演员的优秀表演之下,都完成得非常好,而这些大场面的调度也将整部电影的恐怖气氛烘托到极致。

此外,渡辺修哉在母亲离开时水泡在耳边破裂又恢复,以及最后母亲所在办公室爆炸又还原的特效制作丰富了电影元素,同时也象征着渡辺修哉的心理幻想,很好的强化了他的犯罪动机来源。

这是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电影,同时也是部关于女老师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复仇的恐怖电影。我们看到了心理学对法律制定、引导青少年的正面意义,同时也看到了滥用心理学知识对他人进行操控,以及滥用自然科学知识发明炸弹以达到杀人目的的反面意义。导演似乎在告诫着观众: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利有弊,只在于你如何运用。


相关阅读:《何以为家》?心安者,处处为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