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基础词汇讲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基础词汇讲解(现代汉语基础知识)(1)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八种语病类型

2.准确判断病因

3.掌握病句的修改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病句的修改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病因

教学过程:3课时

第一课时

语病指语法上的错误,常见的语法错误有八种。

一、搭配不当

词语之间有一定的搭配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就要犯搭配不当的错误。

1.主谓搭配不当

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眼睛”和谓语“集中”不搭配,应将“眼睛”改为“目光”。

2.动宾搭配不当

全镇七所小学,一所中学,冬季都开展滑雪课。

“开展滑雪活动”通;“开展滑雪课”则搭配不当。可改作“开设滑雪课”。

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欢呼声。

“看到”和“欢呼声”动宾搭配不当,在“和”后加“听到”。

各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和操作,随即撤离现场,满怀激情地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对火箭起飞前”如何“检查和操作”呢?应改为“在火箭起飞前对它……”或“对起飞前的火箭……”

3.主宾搭配不当

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主语“内蒙古草原”和宾语“季节”不搭配。

实践证明,哪个队科研组搞得好,哪里科学种田和单位面积产量就高。

“单位面积产量就高”是对的,但不能说“科学种田”“高”。可改为“哪里科学种田就好,单位面积产量就高”。

二、成分残缺

有些病句结构不完整,缺少必不可少的成分。

1.缺少主语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使”的主语应是“学习”,由于有“通过”这个介词,导致主语丧失了。

2.缺少谓语

他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缺少宾语

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应加上“的地方”。

怎不叫一个还有一定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不说出自己内心的真话、不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想呢?

“有一定忧国、忧民”怎么讲?这里落了“之心”二字,致使宾语的中心语残缺了。

球场的中央,一些小将围了一个圆圈,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元老中的年轻人张宏根在做带球过人技术。

“技术”之后应加“表演”或“示范”等。

三、重复赘余

有些病句是由于多余词语造成的。

1.语义重复

听了小李的介绍,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小张。

语义重复,“由衷”就是“发自内心”“在心里”的意思,此处可删除一个。

2.成分赘余

他们谩骂法院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实属”的含义是“确实是”,词义已含有“是”。“实属”后的“是”字赘余,应去掉。

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的”应去掉。

在孔明与东吴的君臣谋士的辩难斗争中,使他智慧的个性闪闪在发光。

在”和“中”应删除。

有些同志对他们能否完成这些任务表示怀疑。

“否”应删掉。

四、句式杂糅

有些病句把不同的说法硬糅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如:

他原籍是浙江人。

可说“他原籍是浙江”,也可说“他是浙江人”,但把两种说法糅在一起,就不通了。

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做知难而进,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四化中当闯将。

原句的意思可采用以下两种说法:

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在四化中做知难而进,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知难而进,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四化中当闯将。

原句开始采用第一种句式,用了“做”,却又中途易辙,改用了第二种句式,使得“做”失去了宾语的中心词“闯将”,同后面的词语无法搭配。

把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硬凑成一句,也是一种杂糅。如:

我亲眼看到一位共青团员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儿童的英雄行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指代不明(歧义)

运用代词指代人或事物必须明确无误,如果含混不清、出现歧义,就会犯指代不明的语法错误。如:

他(卢嘉川)知道敌人如果真正得到了他们的名单,便不会再同他这么费劲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说“知道了”。

其中的“他”时而指卢嘉川,时而指敌人,很容易产生歧义。

刘明和张君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他沏了一杯茶。

到底是谁给谁沏茶,因两个“他”指代不明而无法确定。

歧义一般有以下几种:

(1)多义词引起歧义。一个句子里有某个词是多义的,这个句子则可能成为多义句。如: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2)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词,那么在书面表达时就可能有歧义。如: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hào”,指爱好,喜欢;也可读“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但字面反映不出来,故存在歧义)

(3)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如:我要炒肉丝。(“炒肉丝”,可理解为动宾结构表动作,也可理解为一个菜名,是一个名词)

(4)语义不明引起歧义。说话中某些词或短语语义不明确,也会引起歧义。如: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指医生,也可指病人)

六、语序不当

1.逻辑语序不当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建立”和“完善”顺序颠倒。应先“建立”后“完善”。

2.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不仅中草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较低。

应将“不仅”调到“中草药”后。

3.多项定语语序不当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

定语语序混乱,正确的语序应为:实验中学的一位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4.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许多老师热情地在休息室里昨天都同他交流。

状语语序混乱,正确的语序是“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热情地同他交谈”。

七、用词不当

1.感情色彩不当

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效尤”是个贬义词,意思是“学坏的样子”,应改为学习。

2.关联词语不当

即使明天下大雨,我们都不能迟到。

将“都”改为“也”。

八、不合逻辑

1.两面失衡

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应删去“能否”。

2.否定失误

为了防止N7N9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

“防止”内容是“疫情再大规模扩散”,“不”字否定失误。

3.前后矛盾

在班会上,大家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互相”和“自我批评”矛盾,可把“互相”删去。

4.分类不当

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棉花”属“经济作物”,两者不可并列。

5.不合事理

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

既“繁星满天”又有“一轮明月”,这不合事理。

有些病句是与事实不符或违背事理造成的。如:

巍巍长城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说长城是“天然”的,与事实不符。

※九、虚词使用不当

在使用虚词时,常有滥用、漏用、误用等语病,统称为虚词使用不当。这种语病和上述语病有交叉,考虑虚词使用中的语病较多,便单列出来,以引起重视。如:

当你身处逆境时,难免不有朋友离开你,难道你都要同人家拼命吗?

“不”应删去。

连她自己也犹豫了,是继续留在这儿呢,或者立即跟他回去?

“或者”应改为“还是”。

他清楚,法网恢恢,不漏不纵,逃是逃不掉的,如其被捉就擒,不如来个送子投案。

“如其”应改为“与其。

这位女诗人无疑已经为多数中青年作家和读者所不知了。

“不”应前移到“为”之前。

趁夜色潜入我方阵地的一股敌特已给我边防战士所击溃。

“给”应改用“为”或“被”。

※十、数量表达不清

有些病句是由于数量表达不清造成的。如:

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就这样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八百多人”怎么能有“几千条胳膊”呢?

苏州河世界倒数第二黑。

如果是“倒数第二黑”,那么苏州河在世界河流中受污染的程度还算轻微的了。这显然与作者的本意相悖。

按科学方法养猪,育肥一头猪,时间缩短一半,饲料成本减少一倍。

“一倍”应改为“一半”。

地面沉降则是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原因。

这句话将因果说颠倒了。应改作:

地下水超采则是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则是地下水超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