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卢沟桥是抗日战役吗(高建卢骅东北抗战实证研究的天桥沟样本)

血战卢沟桥是抗日战役吗(高建卢骅东北抗战实证研究的天桥沟样本)(1)

实证研究对于东北抗战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北抗战实证研究的对象主要来自于文字和非文字资料两个方面。本文以辽宁宽甸天桥沟抗联文字和非文字资料为例,结合我们多年对天桥沟抗联文化的调查研究,阐述东北抗战天桥沟样本及其价值。

一、东北抗战实证研究的文字和非文字资料诠释

东北抗战文字和非文字资料主要来自敌我友三个方面,我方即中方,友方主要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敌方主要有日本以及伪满洲国和其他伪政权等。在语言文字种类上主要有中文、日文、俄文、英文、法文等。

东北抗战文字资料,又称文本资料,是指以中文和日文等纸质为载体反映东北抗战的历史资料。如各种文件电报、命令、作战计划、军用地图、战斗日志、会议记录、日记、书籍、报刊、信件、标语等。抗战期间,有些文字记录档案被转运至日本。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日伪当局为逃避追责而大量销毁各种文件档案资料和物品资料。现存东北抗战文字档案资料为数不多,且多为数据和情况,罪证类资料殊少。即使如此,能够保存至今的东北抗战文字档案资料仍十分难得和珍贵。

东北抗战非文字资料又称物品资料、实物资料,是指没有文字记录的实证物品,诸如图片(含照片)、电影胶片、录音、录像、遗迹、遗存、遗址、遗物以及其它实物资料等。常见的东北抗战非文字实物资料还有各种办公用品、生活用品、武器装备、制服被装、配饰、肩章、领章、帽徽、设备、工具等。

介于东北抗战文字和非文字之间的资料,是指当事人或当时人刻写、印制、制作在各种器物实物上的文字资料,譬如碑记、匾额、各类勋章、奖章、奖杯、奖牌、纪念章、徽章、标牌、印章、酒具、茶具、旗帜、袖标、奖品、纪念品、钱币、邮票、票证、商标、包装物、美术品、宣传品,以及有文字的照片等。

二、东北抗战天桥沟样本及其价值

东北抗战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能够构成比较完整的东北抗战历史的证据链。东北抗战历史实证研究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决定了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东北抗战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培训方面,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馆藏展陈文物资料,连同周边遗迹遗址等,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可信的东北抗战文化研究样本即东北抗战天桥沟样本。

天桥沟地区保存的东北抗战文化样本,具有真实、系统、全面、不可复制等特征。天桥沟地区东北抗战文化研究样本主要包括抗联战场遗址、抗联密营遗址、红色乡政权遗址、抗联22烈士遗照和烈士墓、日军碉堡遗址、日军火烧民房遗址、日军合葬墓遗址、日军合葬墓“慰灵碑”记、日伪“集团部落”遗址、日伪杀人刑场遗址等等,天桥沟地区保存的这些完整的东北抗战历史证据链,在东北地区十分罕见,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第一,天桥沟地区保存的东北抗战文化研究样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的铁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即以政党名义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发表的第一个反法西斯宣言。随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230多名党团员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组织东北人民群众,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和联合各抗日组织和军队共同抗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辽宁各地义勇军纷纷建立义勇军、自卫军、救国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民众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东北各地陆续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十几支抗日游击队,继而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抗日烽火燃遍了白山黑水之间。其中,由杨靖宇将军率领的抗日武装进抵南满桓仁、本溪、宽甸等地,创建多个抗日游击区。从1934年7月到1938年7月,杨靖宇的部队“六进六出”宽甸天桥沟地区。迄今为止,已在天桥沟地区发现抗联一军密营20余处,除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师师部密营外,还有野战医院、少年营、枪械库等密营遗址。1935年12月29日,由杨靖宇亲自指导创建的东北地区第一个红色乡级政权——天桥沟四平乡政府旧址,得到保护性修复,见证了东北抗日联军早期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

第二,天桥沟地区保存的东北抗战文化研究样本,是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战的铁证。在东北抗战中,抗联队伍付出的牺牲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到1940年末,东北抗日联军已由鼎盛时期的4万余人锐减至1000余人。在14年的对日作战中,抗联部队仅师级以上干部就牺牲了190余位,牺牲年龄都不超过40岁。即使这样艰苦卓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队伍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接连不断地给予敌人以袭扰和破坏,用缴获来的敌人的枪支消灭了日伪大批有生力量,取得了以弱胜强的累累战果。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者17.13万人。1936年至1937年9月,日军死亡2662人。〔1〕由此可见,东北抗日武装的英勇战斗,给予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迟滞了日本侵略军妄图以中国东北为基地,大举南下的侵略步伐。

在天桥沟地区保存的东北抗战文化研究样本里,有两份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战的铁证。一份铁证是崔家大院战斗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等。1936年4月26日,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后叛变)率部攻打伪双山子警察署驻地崔家大院,战事失利,有22位勇士壮烈牺牲。战后,日伪当局割下22烈士头颅,送宽甸县城示众,并拍照“留念”。如今,这幅照片被完好保存。伪双山子警察署代理署长摄于杨靖宇将军的威名,将没有头颅的22烈士遗体分别入棺下葬。1968年7月,宽甸县双山子公社革命委员会修建烈士陵园,重新安葬烈士们的忠骨,并建了一座“抗日联军英雄战士纪念塔”。2012年8月1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建了双山子抗联革命烈士陵园。这是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东北抗日联军烈士陵园。另一份铁证是杨靖宇亲自指挥的小佛爷沟伏击战(又称天桥沟大捷)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等。小佛爷沟伏击战是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取得的一个大胜仗,是杨靖宇“围点打援”典型战例之一。1937年10月31日,杨靖宇指挥抗联第一军直属部队在天桥沟小佛爷沟伏击日军双山子守备队,击毙水出佐吉大队长等22名(日方碑记为15人),伤6名,烧毁汽车2辆,缴枪30余支。〔2〕如今,天桥沟大捷战场遗址、水出佐吉等日军合葬墓遗址和日军合葬墓“慰灵碑”尚存,“慰灵碑”正面刻有“水出佐吉以下十五勇士战死”字样。〔3〕

第三,天桥沟地区保存的东北抗战文化研究样本,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盘踞在伪宽甸县双山子区的日军守备队、警察署是奴役和镇压抗日军民的刽子手。与之相关的遗址遗迹主要有,双山子日军守备队四平守备小队之四平哨所碉堡遗址、伪满双山子“集团部落”遗址、日伪双山子杀人刑场遗址、日军火烧三台子民房遗址等。

天桥沟样本对于东北抗战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和深度挖掘、科学利用。天桥沟样本从不同角度保存和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地区、奴役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保存和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保存和再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精神气概。

天桥沟样本也为我们开展东北抗战历史研究和红色文化学习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东北抗战历史研究应该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历史的以及其他原因,一些与东北抗战历史相关的文物资料等没能保存下来,有些遭到了人为损坏。基于此,东北抗战的天桥沟样本弥足珍贵。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结论得到了包括天桥沟样本在内的大量史实和实证资料所印证。革命文物是实证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把东北抗战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把东北抗战研究与革命文物研究结合起来,把东北抗战资料收集整理与东北抗战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东北抗战研究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东北抗战实证资料与红色旅游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1〕黑龙江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进一步认识东北抗战历史地位》《黑龙江日报》2017年3月21日。

〔2〕《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第435页。

〔3〕碑文拓片现存本文作者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