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1)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昆曲人也迎来了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和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的重要年份。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2)

昆曲艺术的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的长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昆曲优良传统的接续传承,靠的是守正创新,靠的是从弘扬中华文化战略高度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如一幕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的人物变迁,转眼就是600载。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3)

放眼历史长河,永昆的发展曾几经沉浮,而时代的发展更需要永昆的与时俱进。尽管享有“国家非遗”与“世界非遗”双重荣誉,但永昆的传承依然是日夜萦绕于所有永昆人的一个难题与症结。永昆的接力棒传到了当代人手里,如何完成这场任重道远的接力跑,永昆人任重而道远。

走出去请进来补齐短板

戏是靠人演的,曲是靠人唱的,精英演好戏,名家唱好曲,这已成为戏坛共识。时代有转变,环境各不同,老先生们纯熟的功夫、醇美的嗓音、淋漓尽致的表演,还有他们视舞台为生命的敬业精神,如何传承给永昆年轻的“后来人”,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4)

“其实,现在人才已经出现断档了。”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对永昆的传承更多的是担忧。“戏曲传承区别于其他艺术,一般每隔十年以上,会招一批11、12岁左右的男女学生,从苗子培养,到舞台表演及成为真正的名角,起码要十年。而上一次招收永昆小演员是在1999年,共招生学员15人,送到上海戏校学习,如今成了昆剧团的中坚力量。”徐显眺认为现在永昆传承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青年演员的“家底”还很薄,离师长和观众对他们的期望仍有相当差距。

实际上,传承的难题并不只是当下的问题,近百年来昆曲曾一次次面临着濒临消失的险境,这种境况造成了昆曲传承的“先天不足”。徐显眺认为,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剧团,又地处县城,人才招引具有一定挑战,而当务之急是招生。2020年,永昆人终于迈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力的一步:招收35名小学毕业生前往省艺校进行定向培养永昆演员与乐队演奏员,并承担部分培养经费。

就像课堂上,张玲弟老师对学员们说的“永昆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你们在前面勇往直前,老师会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5)

“永昆保护应该是动态的,而不应是静态的,所以人才培养应是继往开来。托起一流的演员,才能举起一流的戏剧。”徐显眺团长表示,只要拥有能担当的传人,昆曲才能成为“活化石”,而不是“死档案”。待永昆班少年学成归来,他们将是永昆最重要的后备力量,许多挖掘出的剧本能有更合适演员去表演,发扬出独属于永昆的特色魅力。

为了补齐短板,永嘉县昆剧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参加国家昆剧各类培训班,培养年轻昆曲演员,邀请昆曲名家通过讲座、教戏的方式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专业水平。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在去年引入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培养编剧,增加团队原创能力。2020年,剧团副团长徐律入选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培养对象。

让更多人“品懂”永昆之美

要培养演出人才、创作人才,更要培养喜爱永昆、懂得永昆的观众。

永昆的受众市场相对年龄较大,长期扎根于民间,多在乡村戏台演出,很多年轻人觉得永昆“高深莫测”,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传统的永昆如何为大众所知,怎样吸引他们,让更多的人走进剧院,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徐显眺看来,现在昆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众化的东西,如何改善这个现状,更好地宣传、传承昆曲也是这一代永昆人肩负的使命。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6)

去年,永嘉县将文艺融入旅游景点,让市民能够更便捷、更深切地感受到楠溪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形成永嘉颇具标识度的文旅品牌——“实景版《牡丹亭》”。首场演出活动安排在丽水街,在如梦似幻的沉浸式演出中,广大市民收获到的是人文景观与戏剧相结合的别样体验。不少市民直呼过瘾,表示“完全超出了预期”。土生土长的岩头市民赵超感叹,“熟悉的景点,却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花一个小时再认识一次,很值得。”

“实景版《牡丹亭》”多场演出广受好评。多一些烟火气,多一些文化韵味。正如徐律所说,将精品戏曲演出片段融入场景中,打破剧场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演出在人间烟火气的地方流动,融入市民的生活、运转中。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7)

据了解,永嘉昆剧团将继续尝试充分利用楠溪江古戏台或是天然风景区,结合苍坡古村落,打造实景版演出剧目并定期上演,进一步将戏与景融合到极致,打造“三百里楠溪风景,六百载昆曲光年”景象,实现永昆与楠溪古村落相融合的独特意蕴。

永昆要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经典走入生活,重接地气,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民众参与。为了让永昆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多年来,通过开展永昆进社区、永昆进校园、永昆进景区等五进活动,兢兢业业的永昆人不断努力传播着永昆的独特魅力。

王耀祖是永嘉昆剧团的一位青年武生演员,也是一位永昆推广人。他多次来到永嘉县综合实践学校为学生教授永昆,然后使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让学生快速初步了解永昆的各种人物角色行当分类。他说:“我希望每个人在生活当中能够感受到永昆,这个意义比仅仅在剧场里看一场戏更大。”

传统戏剧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更多的观众,就能进一步夯实传统戏剧群众基础。

记者了解到,永嘉县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永昆课是面对永嘉县中小学开放,每周两到三节,每周有100多位学生可以体验永昆的魅力。“以永昆欣赏为突破口,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加强艺术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永嘉县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校长杨福强表示,孩子们想继续了解永昆的热情很足,但受到专业教师人数的限制,永昆课堂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把时代感注入永昆

近日,永嘉昆剧团的工作人员正在改编昆曲传统剧目《红拂记》,为参加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做准备。

据了解,《红拂记》为明朝张风翼所作昆曲传统剧目,讲述的是红拂女风尘中识英杰,私奔李靖的恋爱故事。曾经的《红拂记》全剧34出戏,观看全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快节奏的生活和收看爱好,重组改编后,观众2个小时就可以了解全剧的内容。为此次改编,永嘉昆剧团特别邀请的“外援助手”——浙江省艺术创作中心的编剧温润。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8)

把老艺术家身上的技艺抢救性地继承下来是永昆正在加足马力做的事情,不断拿出《张协状元》《白兔记》《琵琶记》《荆钗记》等经典剧目,通过它们的不断演绎、传承,整体地传递这门艺术的美学精义。对于已经恢复的剧目,永嘉昆剧团进行老剧新编,保留剧目原本的唱法,再融入当代的元素。在众多老艺人和多方力量的协助下,目前已经修复9部折子戏。今年,计划安排创排《拜月记》、复排《荆钗记》,完成《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剧目。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9)

在徐显眺看来,任何文化想要得以长久发展,都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在古代,昆曲是很多官员、知识分子才能欣赏的高雅剧种,这在快节奏的今天很难被观众全面接受。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永昆也应当进行适当创新,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以及少年观众所接受。

去年上半年,永嘉昆剧团创作了昆歌《大德吟》与现代昆曲小剧场戏《疫中情》,虽然不能在剧场演出,但线上各平台累计3万多人次观看。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10)

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靠的是一代代戏曲艺术工作者长期的共同努力,靠的是戏曲优良传统的接续传承,靠的是守正创新,靠的是从弘扬中华文化战略高度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在这一点一滴的推进中,永昆文化渐渐植入永嘉城市基因,越发让人回味无穷。(潘益风)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11)

守正创新开新篇开局之年(守正创新活态传承)(12)

守正创新活态传承 把时代感注入永昆(1).do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