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

朱文灿 朱 帆

核心提示:古蜀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从早期的鸟崇拜,再到后来开明王的图腾虎崇拜;从开明王南迁,沿途在芦山、西昌、云南留下的众多虎文物发现,以及依据虎文物与当地文物的相似性,可以描绘出一条清晰的古蜀后人迁徙、消亡路线。

众所周知,虎是百兽之王,丛林之主,也是勇猛、威武、雄壮的代表,王者地位的象征。《格物论》云∶“虎,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 须健而尖,舌大如掌,项短鼻 。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国人对虎的崇拜由来已久,长沙南陀大塘遗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现人面虎头的“长獠牙人面纹”。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壳堆塑的虎形象,与龙相对,虎居左为尊。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状。

《说文》中“寅”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所以,古人往往寅虎相配,龙虎并称。《周易.乾卦》以龙虎比喻乾坤、天地,龙飞在天、虎行于地。龙虎星象视为守护星神。《史记》记载,刘邦“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如果说商代铜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对虎的畏惧,那么,在战争的虎烙印,则代表对征服的渴望,行军打白虎幡旗,晓勇者为“虎将”,调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纹。 古蜀人崇虎,反映了古蜀时代对神的崇拜和对自然的畏惧,更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图腾的出现对于人显然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古蜀人眼里,虎图腾是美丽而圣洁的,是他们对于祖先和世界的思索,是打开古蜀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一, 古蜀金虎、青铜虎、玉石虎

甲骨文是商王室的“档案”,在甲骨文中作为国族名称的虎,有虎侯和虎方两种记录,虎侯是商王的近臣,其领地在王畿之内的庸,商王也时常到虎地视察,虎方则是商王朝以外的方国。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商代大墓,出土了大量以变体虎形扁足和虎形耳形式出现的鼎,青铜礼器上频繁出现的虎造型,而且以圆雕或高浮雕的形式出现,带有明显的写实倾向,而虎方国确实是个崇拜老虎的国家,正因此,这个地方也被认为就是虎方国所在。

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1)

图(1)民间收藏古蜀文化金虎头

根据卜辞,专家们推测:坚强的虎方人不肯臣服于殷商,于是举族迁徙,辗转逃到川藏高原,并在成都平原定居、立国。由于龙虎尊的器形和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器的器形、风格极为类似。有人就推测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四川盆地位于中国的地势的两级大陆间,处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呈西高东低,整个盆地里既有3000多米高的高山,也有几百米的丘陵,也有中部的平原,使得整个四川地貌复杂,尤其以山地居多,而这种地形非常适宜老虎的生存繁衍。古蜀国时期森林自然复茂,生态环境变得十分原始,虎患是威胁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灾害。《华阳国志》卷1就记载秦昭王时白虎为害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五代宋初,成都城和永康军城出现华南虎入城事件;宋代四川盆地丘陵地区的果州、阆州、集州、蓬州诸州群虎出没为害,官府组织捕杀。四川盆地从平原到山地,从城市到乡村,老虎繁衍滋生,形成了虎群纵横四野,“人少豺虎多”,人被虎驱赶的特殊场景。

四五千年前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虎,通长11.6,高6.7厘米,重7.27克。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眼部镂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状。出土的青铜虎残长43.4厘米,宽13.05厘米。铜虎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状,光素无纹,另一面全身铸有虎斑纹凹槽,槽内由小方块绿松石镶嵌填充平整。铜虎前后腿部拱面有半环纽,应是用以套穿绳线或铜丝,以便悬挂。

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尊,圈足高12、残高43.3厘米。器肩上铸高浮雕的三龙呈蠕动游弋状,龙头由器肩伸出,龙角为高柱状构型,龙眼浑圆,身饰菱形重环纹。尊腹部为三组相同的花纹,主纹均为高浮雕的虎与人。虎颈下铸一人,人头上对虎口,人物曲臂上举,两腿分开下蹲。

在成都金沙遗址已发现石虎12件,均作伏卧状,直颈昂首,前肢前伸,后肢向前弯曲而卧,虎口大张,虎口内、眼、耳、胡须均涂饰鲜艳的朱砂。雕琢完成的石虎整体看去,狞厉威猛,拙朴自然,静中寓动,生机勃勃,确为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有趣的是,金沙遗址个别石虎口中只存三齿或二齿,而在残缺处发现有某种胶状物质,表明过去曾对此处做过粘接处理。

民间收藏的一件圆雕玉虎,直颈昂首,前肢前伸,后肢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虎口大张,虎口内、眼睛、耳部、胡须上都涂有鲜艳的朱砂。古蜀先民将重点放在虎头部,精细地雕刻出了虎的眼、耳、须和虎特有的“王”字斑纹;在虎的口内、嘴部、胡须间,细部特征表现得十分细腻,充分表现了虎的威严与凶猛,狰狞与残忍。虎的两条后腿突起,显得强劲有力。后腿间有两条小沟槽,恰好把虎的后腿的结构表现得清清楚楚。这充分说明,古蜀人对虎是非常熟悉的。虎的形象整体看去,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另一件玉虎张口露齿、昂首怒目、双耳竖立、长尾上翘,两脚呈行进状。颈部粗而短,几乎与肩部同宽,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四肢强健,犬齿和爪锋利。民间收藏的铜虎的表面凸起为高浮雕,中间留有凹槽,背面中部有两个小环形钮。此器造型与广汉三星堆遗址鸭子河出土的一件铜虎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后者要大一些。

金沙遗址的铜虎在出土时周围有一些绿松石片。因此,推测它可能与三星堆铜虎一样,也是在器身凹槽上镶嵌绿松石片作为装饰。两者完全相同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应是古蜀人文脉传承的具体表现。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提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据记载推断,“人面虎身”当属虎类,“皆白”为白色,所谓“开明兽”有可能就是巴人的图腾白虎。从荆楚地区入蜀后来成为蜀国开明帝的鳖灵氏族,是巴人的一支,他们将巴人的图腾信仰带到了蜀地,所以虎也成为开明氏的象征,人们也称之为“开明兽”。 巴人中尚有廪君蛮一系,起源于鄂西北地区。《后汉书》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晋中兴书》也称:“巴氏之子务相,乘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布列巴中。”可知世代崇尚白虎的廪君巴人,也有支系北上来到大巴山地区,与板楯巴人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共处格局。

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2)

图(2)古蜀文化玉虎粗犷凝重,张口露齿、虎颈壮硕。

《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秦并巴蜀后不久,秦、蜀、巴、汉境内有白虎横行肆虐,先后伤害千余人,秦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白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板楯蛮巴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登楼射杀白虎,一朝患除。”廖仲药等板楯蛮勇士因而立下大功,秦昭王通令嘉奖,并大幅度减免了巴人的赋税,减轻了巴人违法时的刑罚。古蜀人崇虎当是体现古蜀人宗教的意义,他们将自己的灵物安装在了虎图腾之上。同时分合、转化是原始艺术常用的两种手法。十分典型的例子是玉器上虎、鸟、人、树木的组合,将某几种动植物的自然属性附会到虎的身上,以强化虎的神性。

二、古蜀国兵器上的虎

虎符,亦称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多以铜铸而成。因虎为“百兽之尊”,以其凶猛和百战百胜而被崇拜,于是标志军权的兵符便被铸造成虎形,由此得名“虎符”。虎符于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完整的虎符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合在一起呈虎状。虎符的内切面并不是平整的一面,而是凹凸不平的,在其颈部甚至还有一个很深的凹槽。两枚虎符合在一起时,会严丝合缝,宛若一块未被分割的整体。虎符上小篆铭文共计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大致意思是说,此为调动兵马的信物。右半边在皇帝手中,左半边在这块,则在古时候名为杜地的将军手中。当时凡调动50人以上的甲兵士卒,就需要核验虎符,才能派兵。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秦朝阳陵错金铜虎符是最为珍贵的一枚。此符左右两半俱在,其形为伏虎卧地,昂首前视,长尾曲翘,四足向前平伸,神态逼真,威武生动。沿虎符脊线虎颈至胯间,左右符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阳陵即今陕西高陵县,因其铭文提及“皇帝”,因而考古人员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初之物,其左授予阳陵的统兵将领,其右在皇帝手中。阳陵虎符铭文二十四字,虽字径不逾厘米,却字字清晰,谨严浑厚,骨劲肉丰,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因为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其实虎符只是古代兵符的一种,而且材质除了青铜外,还有玉质和木质的虎符。比较而言,玉质的防伪性更强,因为同一块料雕刻出两块虎符,其纹理结构,几乎是找不到相似的了。但是,玉质易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就增加了许多未知的变数,所以秦汉多数兵符都是金属材质。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 中就有记载巴人祖先廪君魂魄化为白虎的故事。 直至两晋时还流传着江汉流域廪君后裔貙人化虎的传说。虎形符号也是巴蜀符号中最为常见一种,早在卫聚贤先生1942的文章中就有讨论。虎形符号与手心符号、花蒂符号并列为巴蜀符号中最常见也是最代表性的符号类型。目前发现的虎形符号分布于铜兵器、铜乐器和铜玺印上,其中约90%都出现在兵器之上。

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3)

图(3)老虎一只虎足前伸。尾巴高卷,锯齿獠牙,形象威猛。

1972年四川郫县独柏树出土的一件虎纹青铜戈长25.2厘米,宽13.6厘米,高2.4厘米。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阴刻巴蜀文图语。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目前, 对虎形符号的看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图腾说。目前发现的虎形状符号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兵器上。 可以看出,虎形符号虽然都是“虎”但其形状结构却有不小差异。2,族徽说。有学者指出虎形符号常与手心纹、花蒂纹等图形符号相结合,是古蜀人与巴人将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含有神化及族徽的性质。3,文字说。主要是认为虎图形是一种单符象形字或图画文字。文字说是从图形本身出发,解释了大量虎形符号组合,有一定合理性。但文字说又无法解释部分独立出现的、线条复杂、装饰繁复、变形夸张的虎形符号。4,虎神说。此种观点认为巴蜀青铜兵器上的虎形符号应该是虎神,是一种具有主宰多方事物的伟大神灵,象征勇猛如虎的战神。5,文字说。目前,学界更倾向于将巴蜀符号归为一种文字。

2,巴蜀符号作为一种以图像理据性为主早期文字符号系统,它本身就与纹饰、图腾等图形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虎崇拜并非巴蜀文化所独有,虎纹同样是中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纹饰。商周,在西周的兵器、礼器、陈设器中普遍而广泛存在,并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仍有所见。目前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妇好铜钺上,也饰有虎纹,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巴蜀符号中的虎形符号是属于巴蜀符号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巴蜀虎符往往是与其他符号一同出现,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文本的。这也是文字符号与图形的一个区别。从战国巴族虎纹中上可以看出,虎形符号与其他巴蜀符号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符号。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巴蜀虎纹艺术,主要采用阴线和浮雕的表现手法制作出来。阴线构成的虎纹凸显了老虎怒目睁圆、锯齿獠牙的威猛形象。浅浮雕虎纹则栩栩如生,刻画细致,将老虎的眼、牙、舌、鼻、爪等细部特征都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巴蜀人就有着与“虎”有关的文化习俗,行军打仗、宴乐欢歌,这些主要的社会活动都能见到“虎”的身影。一种军中乐器虎钮錞于,用于宴乐、壮军威和指挥军队进退,使用时用绳悬挂横梁上,用棒槌击打,会发出低沉浑厚的声音。錞于广泛见于南方。但是,将系绳之钮作虎形,则是巴蜀人独特的传统。

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虎钮錞于,形体硕大,造型厚重,音质优良。其上部的钮为一张口龇牙、翅尾欲扑的猛虎,极为生动,是巴蜀人崇拜虎的又一重要物证。古蜀青铜兵器戈长约二十余厘米,其虎身为浅刻阴线纹,虎头为浅浮雕,一只虎足前伸,其头身相接处,采用透雕,后部不与戈身相连,看去像虎从冥冥之中突然跃出,艺术效果呼之欲出。

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4)

图(4)玉角杯的虎粗犷凝重,张口露齿、虎颈壮硕。

更加珍贵的是,这支戈身上刻有一段铭文,是当时古蜀人使用的文字。但是,至今无人破解其含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引《世本》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巴氏子务相……是为廪君……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一些史书上还记载着当时西南地区的“賓人”、“夷人”等,是崇虎的部族,也以虎为图腾。在民间收藏的众多玉虎身上可以看出,古蜀国工匠展示了精湛的手艺,他们似乎受到了某种宗教感情的支配,醉心于这种交流方式。刻画的虎,大都呈昂首伏卧之姿,虎口大张作怒吼状;前爪与后爪皆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微耸,向上倾斜,大有蓄势待发之状;粗犷凝重,后肢有力,虎颈壮硕,虎口大张,虎牙尖利,威猛异常,双翅做振飞状,神态殊妙。可谓:一扑惊天下,三掀百兽惊!

古蜀人喜欢在兵器上装饰虎纹。一只青铜矛长约20厘米,后面安装两三米长的木杆。矛头上的虎为阴刻线纹,虎头前还有一个不知其意的符号,更增其神秘性。古蜀人善战,剑是随身武器。古蜀剑极具特征,长近50厘米,宽3厘米左右,像一片柳叶,细长清秀,故又称柳叶剑。剑上刻着一只斑斓的虎纹,低头矮身,长尾微卷,像匍匐隐伏的猛虎,随时准备一跃而起,充分体现了古蜀人的勇敢无畏。

三、古蜀虎的艺术魅力

民间收藏的古蜀器物表明,古蜀人喜欢佩戴小型化,浮雕多的虎形、鱼形、蛙形、鸟形、龟形等动物玉挂件。古蜀虎形佩一般都十分写实,造型简洁生动,刻有斜向细线,腹部有孔,用于穿绳佩戴。古蜀先民在虎的身上,发现了各种自己不能替代的、无比重大、无比神秘的功能,因此,虎成为古蜀先民人们心目中的重要角色。不惜用稀贵的金、青铜、美玉雕琢出大、小老虎的形象。

民间收藏的古蜀龙虎纹玉尊从肩部、腹部和足部,均被平分为3个画面,由3个立体的龙头和竖起的扉棱间隔成三等份,肩部三条蜿蜒的龙游荡在空间,龙头伸出铜尊肩外,每条游龙后面还尾随小龙一条。腹部用镂空扉棱隔成3个相同的画面,主体花纹四周布满了饕餮纹。足部饰以饕餮纹一周。从整体上看,3个部位的纹饰衔接得紧密流畅,浑然一体;从主体花纹看,龙、虎、人造型庄严稳重、奇特神秘,特别是龙头和虎头用浇铸法从外壁突兀凸起,雄健粗犷,比起用高浮雕法更具有一种威武逼人的悍气。这种手法既适应尊的特定造型,又表现出纤柔亲和之意,似乎在呵护着蛙形裸人,折射出神秘莫测的魅力。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石虎的图像特点看,制作者在塑造虎形象时充分利用了石料本身的纹理与天然色泽,如其中一件采用天然的蛇纹石化橄榄岩雕成的石虎,其黑色石料上遍布的白色纹理即被利用来表现虎斑纹。石虎雕刻细腻,造型完美,雕刻重点放在头部的表现上,其具体技法是:在张开的方状大嘴上,先从其侧面用一管径约1厘米的工具钻出一块空间,在嘴底部再用径约2.5厘米的管状物钻出一个或两个平行的面,以表现其喉部。喉部与嘴部均满涂朱砂,胡须间、头顶耳间也涂之以朱砂,色泽艳丽,充分表现了虎的威严与凶猛。

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5)

图(5)卧在地上的虎

虎头部用凿类工具凿出胡须、牙齿、眼睛、以线刻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细腻的表现其细部。石虎腿部肌肉的表现是将腿与身体之间形成的凹槽延伸至臀部,再与臀部孔下的凹槽结合,从而将臀部分成了六个部分,使腿骨、膝骨、髋骨等骨胳显得分明,双腿粗壮,转折部分又非常圆润光滑,因此突出了后腿的强劲有力。几乎所有石虎的尾部都有一管钻孔洞,原是另有一外接的尾巴,利用木材作为榫头相互连接而构成完整的虎形象。虎尾的粘接方法是:在像木头一类的榫头上涂上粘接剂,一端插入虎尾根部的圆孔中,另一端插入石虎臀部的圆孔中。将虎身和虎尾分开制作,可能是因虎尾较细长,在雕琢时易发生断裂,如果与虎身一起雕琢,既费工又费料,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当时工匠们聪明智慧与创造力。古蜀玉虎流行蹲踞型、仰卧型图式以尽力凸显生殖器部位,甚至直接夸张地刻绘显露出两后肢间生殖器的图式。

古蜀蹲踞型玉虎后肢曲弓、前肢外展上扬,尽力展示其强劲勇武的神威。爬行型玉虎低首回望,张嘴怒吼,两耳上竖,一硕大粗壮的前肢上扬,取前行中猛然驻足回首凶猛扑击瞬间的形态,凸显其凶悍、勇猛的特征。技法上既有平面浮雕,也有立体圆雕,镂空雕。用线流畅、生动自然。造型上大多圆浑、讲究线面的结合,注重表现玉的质感。既考虑到虎这动物动动物各部位的生长体态,又不拘泥于原型的比例关系,在运用夸张手法的同时,又注意动态的合理性。骨骼清楚,肌肉丰满健壮,五官形象特征明确。立、卧、行、走、奔等各种姿态合乎美的法则。古蜀先民以虎这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让人们充分领略虎这动物的魅力。

三、崇虎的古蜀去向何处?

古蜀文化是多元文化,从早期的鸟崇拜,再到后来开明王的图腾虎崇拜。这种王朝的更迭已反映在三星堆、金沙出土金器上的鱼、鸟、人的图案中,它们记录了三星堆以前传说中的王朝,即部落是以鱼、鸟等为图腾。从开明王南迁的路线,一路考察而来,沿途在芦山、荥经的众多发现,以及有翼神兽都能显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沿着这种文物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三星堆后人的向南迁徙的路线。

开明王朝共传12世,统治古蜀350年,这个王朝的末期,在中原文明的强大压力下,早期古蜀国占优势的局面逐渐衰弱,末代蜀王也终究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公元前316年,秦国遣大将张仪伐蜀,第12开明王及王太子逃至今四川彭山县江口镇,被秦兵杀害,蜀国随之灭亡。

愤怒图腾的来历(猛虎古蜀人的图腾)(6)

图(6)玉璧上一头猛虎足前伸,怒目睁圆。

但是,蜀开明王的后裔,率领拥护他的3万蜀人,从成都到雅安、汉源南下金沙江,经云南由红河水道进入越南境内。沿路途留下大量带有三星堆标志以及深受古蜀文明影响的文物。开明王的图腾是老虎,而在古代滇族的青铜饰物中,多有表现猛兽格斗或群咬的激烈情景。在描绘动物题材的扣饰中尤以刻画虎豹凶猛形象者居多。在其他青铜器上,刻画虎豹者也很常见。如有的青铜器常饰以虎豹纹,有的将器耳铸成虎形,有的铜器刻画饲虎形象,足以表明滇人将虎豹作为勇猛威武的象征而受到崇敬。

在越南和中国的典籍里,均有关安阳王在越南称王的记载。《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最初,安阳王占据了越南与中国广西交界的左江流域地区,统辖9个部落。公元前230年,蜀王子率军南下征服越南中、北部的土著居民雒人,建立国家。《水经注》中写道:越南北部“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水上下。民垦食其田,谓之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成为安阳王。”

当时安阳王的首都就在越南河内市北16公里的东英区,又称“螺城”。从1968年开始,越南考古部门先后对螺城遗址进行了3次挖掘,发现了拥有上万支箭的通箭仓库。从外观看,这个遗址由用牡蛎壳构筑的外、中、内三层城墙组成,总长大约17公里。

安阳王在位50年,这期间中国汉王朝,已经取代了秦王朝的统治。当时被派往南边镇守的秦将赵佗,自封为南越王并得到汉王朝的默许。赵佗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率众讨伐在越南建国的安阳王。

《大越史记全书》提到,南越国攻灭蜀氏的时间在公元前208年 。从此,以猛虎为图腾的古蜀人族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