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分清主次活学善用的故事(辨寻兽思路明处事道理)

明辨是非分清主次活学善用的故事(辨寻兽思路明处事道理)(1)

为了方便探究学习,首先来将初中课文纪晓岚的《河中石兽》翻译如下: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到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里寻找那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冲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有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设立学馆讲学,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性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松散轻软,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失落在河里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松散轻软,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空着时,石头必定会倒在坑穴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会再向前翻动。这样一再不停翻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地方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的地方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从译文中不难看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所在,和尚们的判断在下游——认为石兽顺着水流被冲走了;讲学家的判断在倒塌的河底原地——认为石头的特性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松散轻软,石兽沉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老河兵的判断则是在上游——认为石头的特性坚硬沉重,河沙的特性松散轻软,水流不能冲走石兽,倒是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兽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河沙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空着时,石兽必定会倒入坑穴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兽又会再向前翻动。这样一再地不停翻动,于是就逆流而上了。

据此,正如作者在文末所作的议论那样: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而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文末所作的议论文字,同“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得为众人而已矣”(《伤仲永》)等这些文章结尾议论的文字一样,很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但对于本文的理解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笔者觉得还应作一点如下的探究。

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来看和尚们运用的是比较思维模式:河水既然能把河岸冲走导致石兽倒塌沉入河中,那么河水也能把石兽冲走。但却忽略了河岸泥土(松软成颗粒状)与石兽(坚硬沉重)的物理特性的本质差异。讲学家则完全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思考问题,石兽坚硬沉重而河沙松散轻软,倒入河中的石兽只会越沉陷越深。却完全忽略了石兽对湍急河水的反冲击力从而导致石兽底部的河沙被慢慢淘空至过半而倒入空穴的道理。那么老河兵却是将石兽、河水、河沙三者联系起来综合全面思考问题,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河水的冲击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极其连续性。

据此我们理应得出这样的探究结论—考虑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出了问题,那么对于做出正确判断也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从人生的阅历来看和尚们崇尚信佛念经,一心只想尽快找到石兽,仅凭个人的人生阅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与泥沙在流水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态状况。认为要到下游去找,结果是当然找不到。讲学家自以为学识过人,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在石兽和泥沙之间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河底下去找,那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虽没有讲学家的满腹经纶,但长期与河流河道打交道的人生阅历使他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准确把握了流水、石兽、河沙三者间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去找,结果居然找到了。

据此我们还应得出这样的探究结论——单凭主观推理主观臆断是靠不住的,实践经验才是最重要的,实践出真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