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但是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还有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

一、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1)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2)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二、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3)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4)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5)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每年的五月初五,也成为孝女曹娥的纪念日。

四、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6)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端午节传说由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7)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有着2000多年来的传统习俗,而且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