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

跪拜礼在中国可以说是封建文化的一种代表,虽然说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种仪式逐渐被废除,但是在如今的有些场合,跪拜礼还是会派上用场,比如清明冬至时上坟,过年时年长的长辈分发压岁钱等等特殊场合下,跪拜礼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

在今天,行跪拜礼已经不再是一种表示等级差距的礼仪,而仅仅是表示自己作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罢了。

那么,中国古代的跪拜礼是在座椅出现之后才有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古人从席地而“座”到跪拜是如何过渡的?又折射出了什么内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话题。

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1)

一、椅子出现之前盛行的席地而“坐”,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跪拜礼

1、席地而“坐”相当于今天的“跪”,明确点说应该是席地而跪

先秦时期的人们连一把像样的桌椅都拿不出手,只因为当时人们完全还没有制造出来正式的座椅,所以不管是吃饭还是议事还是看书,做任何事情,他们几乎都是在一张席子上解决。

当时人们用的席子是一种专门用芦苇、竹篾等编织成的,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还是那种重量级需要坐在主座上的客人时,就需要在下面多垫一层垫子,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并且,就“席地而坐”的这种仪式可不只是平常人这样做,即便你出身贵族,甚至你是一国之君也要按照席地而坐的原则来进行,只不过在待遇上与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铺在下面的垫子可能看起来更加华贵,周边也会布置得十分精美,总之这些都是普通人永远享受不到的待遇。

而关于席地而坐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可以这么说,当时的人们坐着时,首先就需要两膝着地,然后再让自己的臀部坐在后方的脚跟上面,脚掌外放。

可能说起来没有什么画面感,但当时人们的坐姿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跪姿了,都是膝盖着地,不同之处在于古人只有在向来的客人表达谢意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会有直起上半身的行为,这个时候的姿势就是就和如今我们下跪的姿势一模一样了。

所以,古代的席地而坐准确点来说应该是席地而跪。

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2)

2、席地而跪到跪拜的过渡其实带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感觉

上面也说了,古代的席地而坐姿势稍微有一点改变的话就会变成跪姿,所以,从席地而跪演变成完全的跪拜其实也是透着一种趋势性在里面。

但是在如今的日本,他们则还继续保留着这种跪坐的姿势,韩国也稍微有一点相像,不过双脚是可以放在左边和右边,不必将全身的重量都放在脚上,会稍微轻松一些。

而从跪坐到跪拜,其实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过渡。

因为早期的跪坐其实并不具有特殊的含义,仅仅只是一种坐姿而已,但是到了后来,慢慢就衍生出了跪拜的仪式。在送走客人的时候或者表达对客人的感谢与尊敬的时候,人们会短暂地从席子上立起来,然后对着对方一礼拜过,礼轻一点就是双手合成,做一个揖,礼重一点的则直接伏地而拜,这就有了跪拜礼。

当时虽然产生了跪拜礼,但是含义和今天的跪拜礼一样,只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且行礼的对象也很有讲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再仔细描述。

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3)

二、跪拜礼出现之后,折射出了什么内涵?

1、最初的跪拜礼仅仅是表示尊重,只有君主和长辈才能享受这种待遇

跪拜礼是从席地而坐这种日常礼仪中衍生出来的,所以在诞生最初并不像后来那样充满着尊卑上下的色彩。除去睡觉和站立席地而坐在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由“坐”到“跪”不过是一息之间的事情。所以,跪拜礼诞生之初仅仅表示一种对对方的尊重罢了,大多数情况下是只有君主和长辈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并且,当时的君臣之间也远没有后世那般地位悬殊。

《战国策》记载了秦王和范雎之间关于跪拜的画面:“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这里的“跽”就是表示古人跪坐的那种姿势。

秦王作为一个君王,但是却会对对身为臣子的范雎二人相互跪拜,所以当时的君主其实相比较而言架子并不是很大,君威也不是很明显。范雎跪秦王,是因为他是臣子,而对方是君王,秦王还跪,只因为他出于对范雎的尊敬。

而除去君主之外,最大的应该就是父母了,只有这两种人可以享受臣子或者子女的跪拜但不用还礼的特权,但是通常来说,跪拜都是相互的。

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4)

2、后期的跪拜礼虽然依旧存在,但若非在重大场合时,是不会轻易行跪拜大礼的

座椅等物件出现之后,中国人的坐姿由“席地而坐”转为了垂足而坐,因此到了这个时候,坐在垫子上行跪拜礼也就行不通了。

这个时候的跪拜礼相比较过去就增加了明显的尊卑色彩,为了区别个人之间身份的区别。从前行跪拜礼,只需要改“坐”为“跪”就行了,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做出了改变而已,但是随着座椅的出现,人们行跪拜礼的时候就麻烦多了:坐的好好的,要先从椅子上下来,行一个跪拜礼,得到允许之后才可以起身,接着才能坐会自己的椅子上。

可以说,对被跪拜的人而言,这算是自己在身份上有压倒性地位的证明。因此,当时的跪拜礼就具备了一种十分严肃的色彩在里面,非一般人不能享受。

在宋代的时候,人们除了会对皇帝、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天地会奉上跪拜这一最高礼仪之外,其他的人则没有享受这个待遇的权利。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打招呼方式就是作揖。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人与人之间,不论官位地位的高低,除非必要,否则都采用了统一的打招呼方式,那就是作揖叉手。

《事林广记》对于作揖的手法做了这样的介绍:“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在宋朝的时候,除了天地君师亲之外的人值得自己用上跪拜的大礼,其余的要行跪拜礼就是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被元朝俘虏的时候誓死不行跪拜礼,这就是因为身上有一种文人的气节在里面。

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5)

3、废除前的跪拜礼让所有人几乎全无气节尊严可说

这个时期主要说起来就是元明清三个朝代。

上面也说了,南宋灭亡时,文天祥被元朝俘虏,对方要他行跪拜礼,文天祥很有气节,仍是以“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为由拒绝对对方下跪的命令。所以,跪拜礼从元代开始直至废除的这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毫无气节尊严可言。

我们看那些明清时节的电视剧时,他们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动不动下跪叩首的画面,清朝尤甚。

清朝的皇帝除了喜欢看着别人对自己叩首,表示他们全心全意的臣服之外,还喜欢在心里暗暗将叩首声音的响度作为考核官员忠诚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所以,当时的臣子面见皇上的时候,不仅要叩首,还要以头抢地,生怕皇上看不见自己撞地的咚咚响声,误会了自己的忠心。

除此之外,不但官员面见皇帝的时候要行跪拜礼,就连芝麻样的小官都可以享受普通民众献上膝盖的特权,官大一级压死人定律那个时候可一定一个准。

因为这个时期的跪拜礼已经完全代表了封建王权的一个特征了,所以这种落后又充满封建思想的仪式在后来被废除也是十分正常的。

古人席地而坐不累吗(古人从席地而坐)(6)

总结:

在文化上,我们一直以来都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跪拜礼从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到成为封建特权的一部分,被放弃也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关于用跪拜礼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虽然说现在的都讲求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平等,但是在爷爷辈甚至太爷爷辈的那些长辈来说,小辈们用跪拜礼表示尊敬也是十分正常也必要的一件事情。

参考资料:

《战国策》

《事林广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